浅议从书写时代到图像时代人类认知结构的变化
2017-10-23贾晓霞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书写时代的兴起及具有的弊端,分析了从书写时代到图像时代人类认知结构的变化,指出了培养与提高人们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及途径。认为在当前人们面临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严重冲突中,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应用媒介的过程中把握好度,才能不被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预言所诅咒。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学校的教育。
【关键词】 媒介;人类影响;《娱乐至死》
一、书写时代的兴起
随着人类的传播媒介主要由文字印刷传播工具取代以后,书写时代就这样兴起了!中世纪宗教教会的不可捍动的地位被文字印刷术摧毁了,真理的解释者不再是上帝和教会,取而代之的是有文化有理性的学者。在文字印刷时代之前,一些有文化的学者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抄写和解释经典著作以及人们盲目崇拜宗教文本,对新思想的把握以及发明少之又少。文字印刷术的产生使得知识分子有空余的时间来做有意义的事情,简单的说就是研究对象从“神”过度到了“人”。
在现代社会中的学者们认为人们的理性抽象思维是由语言文字决定的。语言文字它有自己独特性,比如它是线性的、具体稳定有序的结构。因此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也需要一个缜密的逻辑过程。正因为语言文字线性、逻辑、抽象概括等的这些特点才开启了理性时代。
语言文字也能有效地表示人的主体性。语言文字是怎么体现出人的主体性的呢?语言文字虽已成为人们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必需品,但是它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语言文字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感还是有的,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想象。正是这种能动性的思考才凸显了人的主体性。
二、书写时代的弊端
虽然文字印刷传播所引发的书写时代,对人类社会有可观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理性的局限性
如上所说书写时代的出现带来了理性主义。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认为,理性主义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意志造成严重伤害,我们会发现此时理性代替了上帝,成了新的专制统制者,又有什么区别?尼采认为,人类生活与生命的原动力以及对生产方式的逐渐进步来源于生命本身,来源于身体的本性,而不应该去先验理性中寻找。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当理性成为一种固定形式根深蒂固在人们的脑海中的时候,充满生机活力的世界就没有了,但是我们都知道理性思维首先是从感性思维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直觉会是真理的源泉。
另外,马克斯·韦伯将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理性是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这种理念的直接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唯利是图,从而放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终将沦落为心胸狭隘、见钱眼开之人,进而导致整个人类社会的腐败。
2、主体性的局限
就拿人与人的关系来说,所谓的主体性就是将自己视为主体,客体当然就是自己之外的人,主体与客体之间没有涉及到交往与沟通,所以主体就是所谓的剝离出来的主体,被孤立出来。由此推理可得认识论和“唯我论”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应该摒弃这种太自我、太孤傲的想法,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这纷杂的关系中我们才能了解自己、甚至了解他人。
三、从书写时代到图像时代的过度
在文字印刷传播被电视图像传播取代后,图像传播工具马上红遍大地,由此图像时代席卷大地。而图像时代规避了文字印刷传播工具的各种局限以及弊端,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1、本性的解放
图像传播工具的一系列性质决定了人们对图像传播工具的理解是以视觉为基础的,而不是受理性所控制,因此我们称其为身体的解放。
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原动力,使人类的思想从文字时代形成的理性主义的压制中解放出来。胡塞尔的现象学使人们清晰的认识到,人类在识别图像的时候是眼睛和心理以及大脑的共同作用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对文字语言没有任何需求。
2、大众文化的诞生
图像传播具有宽泛的全民参与性和接受性,而文字印刷传播在这方面有弊端,比如文盲对文字传播工具所传播的信息是一窍不通的,那就是说,只有认识文字、有文化的人才能利用文字传播工具来生活、来分享文化。这样长期下来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少数的知识分子能够接受到此媒介传来的信息,渐渐地这些知识精英就会控制文化的走向并且形成一种精英文化,可想而知大部分人们是享受不了精英文化的,当然也就参与不到文化的创新与传播过程中来。然而,图像传播媒介对这些方面都没有限制与特殊要求,任何人都可以从这些媒介中获得信息。这样的话,我们就进入了大众媒介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文化就产生了。
图像时代带来了人的解放以及开启了大众文化,对人类社会具有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也认为图像时代消磨了人类本身具有的理性、客观、深刻、富有逻辑的思考方式和认知结构。图像传播工具比较形象、直观、易懂、可复制等等的特点逐渐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消磨掉了。复制这项技术使“副本”与“原本”无界限,也就是照猫画虎。图像传播工具就是应用这种高科技的复制技术使我们在看到图像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真实世界之间没有了距离感。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人们在看到图像画面的时候都不需要动脑子去思考,不需要大脑来解构自己所接收到的一些信息,只是被动的接受,久而久之人们就形成了一种直观化、简单化的思考方式,主体性就这样被解构了。
渐渐地,我们的认知结构被图像传播工具改变,我们易于接受图像传播过来的信息,不加思考的接受电视对于真理、科学、知识、现实的定义,变得主次颠倒、好坏不分。毫无意义与价值的东西充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头脑,但我们乐此不疲。就像波兹曼所言,他痛恨的不是电视具有娱乐功能,他在乎的是图像时代所传播的内容都是以娱乐的形式传播的。我们不得不想,当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为娱乐而做准备的时候,我们的未来在哪里?现在的社会不是没有这样的问题,前段时间热炒的黄晓明结婚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进行对比,有多少人呐喊戏子当道,是否应验了波兹曼的预言?
四、正确认识“娱乐至死”
世界是个庞大的矛盾体,关于印刷时代又或者图像时代也一样,像上文中提到的既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同时在应用媒介的过程中把握好度。就比如有的人喜欢看琼瑶小说而有的人喜欢看琼瑶剧一样,媒介手段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花费在各种媒介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各种媒介的特性可能会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在培养当中,如果在这一阶段就完全被电子媒介的娱乐化形式所俘获,随之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目前,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面临着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严重冲突。要知道一个人的习惯只需要21天就可以养成,人们的头脑和身体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学习能力和生活方式以及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造成巨大的损害。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最有希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就是教育——我们的学校。因此,随着网络信息化、市场的全球化我们应当在学校里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这一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媒介本身特质进行剖析与教育,讲明白媒介对人类的深刻影响以及它的影响过程,只有人们明确媒介以及它的作用过程,他们才能进行有效的防御甚至对抗,才能不被波兹曼的预言所诅咒。
【参考文献】
[1] 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63.
[2] 张志华.解析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观”[J].现代传播, 2011(6)62.
[3] 刘肖.超越表象:对“娱乐至死”命题的批判性思考[J].新闻界, 2007(4)38.
【作者简介】
贾晓霞(1991-)女,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