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学科教学认知发展的临床指导实践
2017-05-17罗琳何明
罗琳 何明
摘要:基于教师学科教学认知的临床指导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临床指导要以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之间的积极互赖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的学情为重点,可以是个别指导,也可以是合作指导。临床指导不仅有利于教师学科教学认知的生成与发展,也有利于教研方式的改进和优化。
关键词:学科教学认知;临床指导;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A-0042-04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促进教师发展,始终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学科教学认知理论认为,由学科、教学、学生和学习情境四种知识相互关联、整合于一体的学科教学认知,是教师特有的、作为其专业基础的知识,是教师职业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的根本标志,也是区分不同学科教师、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的根本标志。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是教学研究人员、专业理论工作者、专家型教师、准专家型教师等指导者深入课堂,作现场观察,诊断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自我分析反思,促进教师学科教学认知生成、发展的专业引领策略。[1]
1988年,陈孝大首次介绍了作为“教师评价技术”的“临床指导”。[2]1998、2003、201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3次出版了柳夕浪的《课堂教学临床指导》。然而,国内课堂教学有关临床指导的实践研究还鲜有所见。在学科教学认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研究与工作相结合,开展了临床指导实践,初步形成了一些有关促进教师学科教学认知发展的临床指导重点、策略的认识。
一、临床指导的前提和基础,是与被指导者建立积极互赖的关系
一般認为,教学内容知识经过理解、选择和转化而生成,教学对象知识经过了解、分析和评价而生成,教学策略知识经过学习、表征和调整而生成。[3]临床指导的过程,可以有定向与计划、教学与观察、分析与改进三个阶段。[4]学科教学认知生成与临床指导过程高度契合,既是指导者“教”的过程,也是被指导者“学”的过程,还是指导者与被指导者“教学相长”的过程。
⒈知无不言,严格要求
临床指导的宗旨,是促进教师学科教学认知的生成、发展。对于被指导者的存在问题,指导者应该知无不言,严格要求,绝不能姑息迁就。
一专家老师指导师范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练写钢笔字,要求每周上交一份练习。每次练习,专家老师都认真批改,评出等级、署明日期。连续4周,青年教师的练习都被评为“良”,相当于“不合格”。青年老师“气馁了”,在练习上赌气地写道“我尽力了!”专家教师“不依不饶”,“约见”、“面谈”……多年以后,青年老师还记得当年“冷汗涔涔”,“垂头站下,心一直颤个不停”。另一专家老师指导青年教师参加优课比赛,也是“不依不饶”。赛课前,要求青年老师反复修改教案。赛课刚结束,就帮着老师分析“为什么会只获得二等奖而不是一等奖”,赛课过后,又敦促老师写文章“反思”、“总结”。看完初稿,再提供《如何撰写教学案例》,要求继续“尝试修改”,直到老师的文章最终发表在省级期刊上,还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2.循循善诱,真诚表达
临床指导具有成人学习的特点,应该符合成人学习的规律:主动积极的自我概念,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学习准备度,成人学习是要立即应用的,强烈的内在动机,学习需要的意识。[5]临床指导的重要原则之一,应该是循循善诱,真诚表达,绝不能强加于人。
一初中教师参加“友善”主题班会赛课。为了帮助老师理解“活动设计应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本原理,专家教师问道:“学生认为自己友善吗?有没有具体的例子?别人待我友善吗?有没有具体的例子?”老师后来体会:“一问惊醒了梦中人”。另一小学教师参加“自由”主题班会赛课,初步打算以惯用的《日进一步记录单》,让学生“外化于行”。专家教师问道:“这样的‘记录单真的能延伸到课外吗?大多数小学生能够保持这样的热情,坚持下去吗?”反复思考、试教后,老师把设计调整为:小组合作讨论“自由周末”计划。更加直接、简单,直达学生的真实生活。
“倾听”和“提问”,是真诚表达的两个要点,[6]是指导者必须始终坚持的主要行为方式。教师发展,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临床指导要尊重教师的发展需要,唤醒教师发展的内在自觉。
3.积极互赖,共同发展
亲其师,信其道。临床指导的关键,是要获得信任,让被指导者愿意、乐于接受指导,进而改进、优化教学行为。
指导青年教师练写钢笔字,发现青年老师有所“气馁”,专家教师的“约见”、“面谈”,不仅有“鼓励”,还有“慈爱的眼睛”,“温和地一笑”。许多年后,老师回忆道:
有一天,我上楼时遇到Z校长,一起爬楼梯。到了三楼,我已经是气喘吁吁,他仍然神态安然。他细细地盯着我瞧了一会儿,语重心长地说:“你的字落笔总是无力,看来还得先锻炼好身体呀!”我的眼睛瞬间睁得滚圆:他竟然记得我,记得我的字!只听Z校长继续说:“看来呀,以后除了练字,每天去操场跑上10圈吧!年轻人,身体可不能不如我这个老头子!”我知道,这多半是玩笑,但激动与感动盈满了我的心间。
另一位青年教师也回忆道:
那天,听完我第一次试教,开始讨论前,专家老师笑而不语,然后开口:“Y老师,你这次的课得不到一等奖的。”说完就定定地看着我,所有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这样“触霉头”的话,似乎不应该在此时出现。但我却一下子彻悟了,也许是跟老师聊得多了,总能听出他的言外之意。我立刻回道:“好啊,这我就放心了!反正得不到一等奖,我就没有思想包袱了,索性放手去上就好了。”话音刚落,老师哈哈大笑:“嗯,不错,懂我的意思了!”
笑声过后,老师继续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得了一等奖,你们请我吃饭;得不到一等奖,我请你们吃饭。”谁都明白,这“饭”里的情谊:不管结果如何,我们终将一起为这段历程“庆功”。因为,它一定会成为我们每个参赛老师职业生涯中温情而极富力量的存在。
除了要把自己定位于教学能手乃至专家型教师,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指导者还要努力建立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合作伙伴关系,与教师共同发展。[7]不是所有的被指导者都会对指导者“言听计从”,指导者“天然”的资历不等于“天然”的权威。与被指导者产生意见分歧,指导者首先应该认真思考、分析被指导者的合理性,才能以理服人。即使被指导者始终不能接受合理的指导建议,指导者也应认真反思自身指导方式的问题。
二、临床指导的重点,是引导教师关注学情
一位农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的个人成长史,对我们理解教学对象认知的生成颇具启发。这是一位全县知名的无教案、无作业的“二无教师”。他不备课、不批改作业、不额外辅导、不占用他人时间。学生们上他的课就是听故事,悠闲得很,练习也能当堂顺利完成,每次考试成绩都比其他班高许多。回顾近30年的教师生涯,这位老师认为:“我能一路走来,就是因为‘我喜欢老师。因为做学生时我喜欢我的老师、喜欢听他们上课,所以,后来我做教师时,也一直希望我的学生喜欢我、喜欢听我上课。”[8]这提示我们,学生观可能是教师学科教学认知的核心要素,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是教师理解教学内容、了解教学对象、学习教学策略的原动力。临床指导固然应该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但重点是引导教师关注学情。换言之,临床指导应该以引导教师关注学情为突破口,进而延伸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事关个人“荣誉”的“比赛课”“公开课”,极有可能让老师们迷失自我,忘了课是为“学生”而不是“评委”上的。一农村普通高中数学教师,喜获参加市青年教师优课比赛资格。初次备课,不仅“把教学内容一一转化为问题”,“还花费大量氣力,参照网上各种教学设计版本,做出了一份自己觉得十分完美的PPT”。但专家老师却连珠炮般向她提了好几个问题:
你热情高涨,一心要在评委面前上出一堂漂亮精彩的课。可是,你这堂课是冲评委去的还是冲学生去的?
你知道这节课在那个学校、对什么样水平的学生上吗?
你教案上呈现的只是教学目标,可是,学习目标是什么?两者是不是一回事?
你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安排得那么紧凑,问题的答案都那么明晰。可是,需不需要学生课上自主探究?如果课上学生的发言超出了你设计的范围,提出了意外的问题,你怎么处理?
你的PPT做得近乎完美。可是,为什么课本上已经有的概念和图形还要在PPT中重复制作?课上是不是不需要学生看书,全程看你放PPT?
另一高中数学教师的公开教学,课题是“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这位老师打算,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丰富的实例中提炼出材料的本质属性,体会到这些数排列的顺序性,得出数列的概念。可是,学生只是短暂地“卡壳了”,他就没能沉住气。为此,专家老师告诉他:
等待,是一种策略;平和,是一种态度。其实你的设想很好,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非常高,问题的关键出在你自己的心态上。你抛出哪些有难度的问题后,忘记了学生需要候答时间。其实,在你环顾四周、期待学生的发现的时候,很多学生已经有了答案。学生只是稍有迟疑,你已经独自“出发”了。这样,学生只能跟随着你的节奏去“赶路”了。尽管最终还是到了“终点”,但在你的“裹挟”下,学生显得“气喘吁吁”,错过了路途中最美的风景。
类似现象,出现在所有学段、所有学科,尤其是参加各类现场教学比赛的青年教师中。他们往往“想赢怕输”,热衷于课上“举手如林”,其实,教师课上提出的问题,就该是绝大多数学生需要认真思考才能解决的。假如学生总能“不假思索”地“对答如流”,不仅意味着教学缺乏价值,也使教师失去了彰显才智的机会。让参赛教师充分展示自我,是比赛课的题中之义。比赛课,尤其应该设计一些让绝大多数学生一时“不知所措”的问题。
三、临床指导的方式,可以是个别指导,也可以是合作指导
我们对学科教学认知构成、生成和发展的研究表明[9][10][11],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量的要求是有限的,但对教师理解内容知识的深刻性有较高要求。农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学科教学认知则集中体现在学生、学习情境的知识。学科教学认知的生成、发展,可能有赖于各种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反思,也可能有赖于学校情境中基于合作、对话与互动的研究性备课,还可能是“作为学生时的经验”和“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作为教师的“个体知识”,教师已有经验、背景不同,学科教学认知会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学科教学认知的构成是个性化的,生成、发展也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
基于学科教学认知构成、生成和发展的个性化特点,临床指导主要应该是个别化的。基于学科教学认知生成、发展的情境性、合作性特点,临床指导也可以是团队合作,由一群指导者指导一群教师。
一年一度的南通市优秀班会课比赛,有普高、职高、初中和小学4个学段,每个学段的主题相同。从2013年起,我们就组建专家团队,组织不同学段参赛选手开展了赛前磨课活动。首先,是集体培训。组建由教科员、教研员和历届获奖教师参加的导师团,帮助选手解读班会课设计、实施的基本模式及支撑性理念,解读赛课主题,为设计赛课方案奠定基础。同时,组建由导师、选手参加的微信或QQ群。其次,是打磨方案。选手初步完成赛课方案,上传到微信群,导师与选手、选手与选手各抒己见,基本确定方案。最后,是相互观摩。不同学段选手分别试教,导师、选手全体参与听课、评课,继续打磨赛课方案,推敲教学行为。评课可在听课后即时进行,但更多在微信群中进行。
后来,谈及磨课经历,老师们都很感慨——
听海安中专韩老师、海安实小姚老师试教后,专家、老师们每次的点评分析都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也激发了我很多灵感。我们4位参赛选手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每天有时间就分享各自的想法及建议,经常讨论到深夜。——南莫中学刘伟
县教科室组织我们参赛老师集体磨课,这让我有机会进入了不同学段的课堂,我不仅听到了其他老师对“友善”的不同理解,还发现上好班会课,关键不在比谁的设计更“花哨”,而在深入浅出解决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有所生成,最终达到教育的效果。——海安中等专业学校颜玉兰
听了海安高中陈宏奎老师的课,我很是兴奋。我觉得自己原来“支妙招”的设计太过理性,有说教之嫌,应该舍弃,转而采用陈老师“橡皮筋拔河”的设计,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友善”与“不友善”产生的后果。——城南实验中学吉敏玲
第一次,我跟普高、职高、初中不同学段的老师同题备课。第一次,我体会到了“备一节课,不只是备一节课”,上好一节课,须得有认真严谨的态度,有温暖智慧的团队,个体成长的自觉性。——实验小学姚国艳
有比较才有鉴别。不同学段选手共同打磨同一主题的赛课方案,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更加深了老师们对本学段学生的理解,促进了教师教学对象、教学策略认知的生成与发展。有差异才有合作。不同知识背景的导师共同指导同一批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有利于教师学科教学认知的整体发展。
临床指导的方方面面,都应该因人而异。个别指导可能更具深度,合作指导就可能更具广度。指导者们针对某个教师的提问,也会让其他教师有所启发。导师之间也会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真正实现了与教师共同成长。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到2016年,课题组成员辅导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有98人次获奖,其中省级以上奖15人次,市级一等奖39人次。
临床指导要以积极互赖为基础,以关注学情为重点,可以个别指导,也可以合作指导。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学科教学认知的生成与发展,也有利于改进、优化教研方式。为此,我们还要将已有研究成果落实到更加系统、规范的实践中,进一步澄清临床指导的内在机理,建构操作范式,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4][6][7]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52.62.88.84-86.
[2]陳孝大.“临床”指导技术与教师评价[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88(1).
[3]汤杰英,周兢,韩春红.学科教学知识构成的厘清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 2012(5).
[5]吴泽强.诺尔斯成人教育学理论述评[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1(1).
[8][10]罗琳,孔明军.农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PCKg的叙事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15(9A).
[9]张怀明.初中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14(12).
[11]景生进.PCKg视角下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备课实录及启示——以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例[J].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 2015(6).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