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IPPO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2017-05-16赵程锦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肱骨上肢钢板

赵程锦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陕西 延安 716000)

MIPPO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赵程锦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陕西 延安 716000)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科接受肱骨干骨折手术的患者共7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50.8±10.1)岁;均接受MIPPO手术。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1.7±9.4)岁;均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上肢关节功能、X线以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之间比较,除骨折延迟愈合外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中出血、骨折愈合时间、上肢关节功能、骨折延迟愈合方面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术式在治疗肱骨干骨折中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传统开放手术;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类型,占所有骨折的1%~3%[1-4]。肱骨干骨折发生在年轻人中多为高能量创伤,在老年人中多以摔倒所致[5]。目前关于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为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式,且被认为是肱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金标准[6-7]。然而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由于大面积剥离机体软组织,破坏了骨折端的血运,而且容易损伤桡神经。近些年来,随着骨折生物学固定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对肩肘关节干扰小等优点的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多[8-9]。本研究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科接受肱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76例,手术方式采用MIPPO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对比分析结果提示MIPPO技术在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一定的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接科受肱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6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MIPPO手术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50.8±10.1)岁;36例均接受MIPPO手术。对照组(传统开放手术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1.7±9.4)岁;40例均采用传统开放手术。

病例纳入标准:a)成人不稳定性肱骨干骨折,累及干骺端骨折亦可纳入;b)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小于2周;c)闭合性骨折;d)术前无肩肘关节功能障碍及无桡神经完全性麻痹表现;e)临床病例资料完整,并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a)开放性骨折;b)陈旧性骨折,受伤至手术间隔大于2周;c)病理性骨折;d)同时合并其他严重骨折。

两组间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基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基本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式 本研究所有手术均由有经验的医生完成。试验组均接受MIPPO手术,对照组均接受传统开放手术。两组患者术前均拍摄肱骨干X线片并确定骨折类型,完善术前评估。

1.2.1 试验组 该组所有患者均在臂丛麻醉下接受MIPPO手术,于上臂前下方做一切口,于肱桡肌和肱肌之间找到桡神经(不必游离桡神经)后,于桡神经内侧纵行劈开肱肌,显露肱骨远段前方;另取上臂近端纵形切口,长约为4 cm,于三角肌及胸大肌间隙进入,显露肱骨近端。分别从远、近端切口作肱骨前方骨膜外肌下隧道,屈肘牵引复位,由上臂近端切口经肌下隧道插入10~12孔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C型臂透视下见钢板位置准确,骨折复位满意后,在远、近端各拧入至少3枚锁定螺钉固定,冲洗伤口后逐层缝合伤口。

1.2.2 对照组 该组患者均在臂丛麻醉下接受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采用钢板进行骨折固定,暴露术野后用骨膜剥离子剥离骨膜,牵引复位。选择适合长度的钢板固定,骨折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固定后无成角畸形。清点器械无误后清洗伤口,之后逐层缝合伤口。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观察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半小时开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至术后24~48 h,术后引流量小于50 mL/24 h时拔除引流管。在拔除引流管后鼓励患者主动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所有患者均要求在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早期骨折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上肢关节功能。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0]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1]评价肩、肘关节功能。参照手臂肩残疾问卷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标准[12]评估患者上肢总体功能,DASH值越小代表上肢功能恢复越好。

2 结 果

2.1 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 本研究中试验组(MIPPO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0±9.8)min和(101±11.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4.7±2.1)d和(18.1±2.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而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分别为(115.7±25.6)mL和(270.5±31.2)mL,P=0.028;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5.5±2.2)周和(24.1±2.8)周,P=0.035;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上肢功能及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通过随访对术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上肢功能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肘关节MEPS评分、上肢DASH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2),在其余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上肢功能活动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见表2。

2.3 典型病例 51岁男性患者,因暴力致左侧肱骨干骨折,行MIPPO术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处复位及内固定固定良好,术后3个月骨折处对合较好,骨痂形成。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4。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上肢功能活动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图1 术前X线片显示左侧肱骨干骨折 图2 手术切口大体照 图3 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处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 图4 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折处对合较好,骨痂形成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骨折固定理念向生物学固定理念的转变,微创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MIPPO既可保留钢板固定牢靠、抗旋转强的优势,又能最小程度地避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并发症。MIPPO手术切口相对小,可以远离骨折断端,从而避免骨折断端暴露,在理论上可以获得更高的骨折愈合率、更低的感染率以及减少植骨需要,相对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需显露桡神经,剥离骨折端软组织,存在增加医源性桡神经损伤、骨不连及感染发生概率等问题,具有一定的优势[13-14]。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MIPPO作为试验组,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进行对比分析,评估MIPPO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就手术及术后情况来看,MIPPO组与对照组在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在术中出血及术后骨折愈合方面要优于对照组。在术后上肢功能恢复方面,实验组也均优于对照组。此结论与2012年Shin等[15]研究存在一致性。这些可能与MIPPO手术切口相对小,暴露软组织及骨折端较少,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骨折端血供的破坏,有利于机体术后的恢复及骨折端的愈合。

关于MIPPO手术操作时桡神经是否需要分离,Rancan等[16]强调在进行肱骨外侧入路MIPPO手术时需在远端切口内暴露桡神经,牵开桡神经后在直视下插入钢板;而Fang等[17]则强调在术中做肌层下隧道时须仔细、轻柔、紧贴骨面,无须直接显露同样可避免桡神经医源性损伤。本研究试验组主要采用前方入路手术,未游离桡神经,由于不进行桡神经的游离,可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对照组中有1例发生一过性桡神经麻痹,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结果可靠性尚需进一步论证。在手术的安全性及操作简便性、肩及肘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国内研究[18]认为前侧入路较外侧入路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从手术的安全性及操作简便性、肩肘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考虑,肱骨干骨折治疗采用MIPPO术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小,上述结论尚需严格设计的大样本量、多中心临床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1]Walker M,Palumbo B,Badman B,et al.Humeral shaft fractures:a review[J].J Shoulder Elbow Surg,2011,20(5):833-844.

[2]Carroll EA,Schweppe M,Langfitt M,et al.Anagement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J].Am Acad Orthop Surg,2012,20(7):423-433.

[3]Ekholm R,Adami J,Tidermark J,et al.Fractures of the shaft of the humerus.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401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Br),2006,88( 11):1469-1473.

[4]Mahabier KC,Vogels LM,Punt BJ,et al.Humeral shaft fractures:retrospective results of non-operative and operative treatment of 186 patients[J].Injury,2013,44(4):427-430.

[5]Ekholm R,Adami J,Tidermark J,et al.Fractures of the shaft of the humerus.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401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Br),2006,88(11):1469-1473.

[6]Bhandari M,Devereaux PJ,McKee MD,et al.Compression plating versus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a metaanalysis[J].Acta Orthop,2006,77(2):279-284.

[7]李连华,王浩,张妍,等.钢板和髓内针固定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的系统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3(39):6970.

[8]An Z,Zeng B,He X,et al.Plating osteosynthesis of mid-distal humeral shaft fractures: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conventional open reduction technique[J].Int Orthop,2010,34(1):131-135.

[9]Concha JM,Sandoval A,Streubel PN.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for humeral shaft fractures:are results reproducible?[J].Int Orthop,2010,34(8):1297-1305.

[10]Amstutz HC,Sew Hoy AL,Clarke IC.UCLA anatomic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1(155):7-20.

[11]Morrey BF,An KN,Chao EY.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elbow[M]//Morrey BF.The elbow and its disorders.2nd ed.Philadelphia:W.B.Saunders,1993:86-97.

[12]Hudak PL,Amadio PC,Bombardier C.Development of an upper extremity outcome measure: the DASH (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 [corrected].The Upper Extremity Collaborative Group (UECG)[J].Am J Ind Med,1996,29(6):602-608.

[13]黄沛彦,董有海,顾军,等.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初步临床报告[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8):710.

[14]李杰文,肖立军,刘俊.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J].重庆医学,2013,42(22):2657.

[15]Shin SJ,Sohn HS,Do NH.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a technique to aid fracture reduction and minimize complications[J].J Orthop Trauma,2012,26(10):585-589.

[16]Rancan M,Dietrich M,Lamdark T,et al.Minimal invasive long philosplate osteosynthesis in metadiaphyseal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J].Injury,2010,41(12):1277-1283.

[17]Fang J,Dake T,Hao T,et al.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technique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humeral shaft distal fractures through a lateral approach[J].Int Orthop,2009,33(2):543-547.

[18]何小健,潘福根,周凯华,等.前侧入路与外侧入路微创钢板固定肱骨干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28(4):401-405.

1008-5572(2017)04-0346-04

R683.41

B

2016-03-03

赵程锦(1978- ),男,副主任医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716000。

赵程锦.MIPPO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7,23(4):346-349.

猜你喜欢

肱骨上肢钢板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临氢设备用125mm超厚2.25Cr1Mo钢板的开发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复合钢板焊接坡口的制定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