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诗歌意象的隐喻分析

2017-05-16薛淑芳

关键词:图式泰山杜甫

薛淑芳

(河南大学 图书馆,河南 开封 475001)

杜甫诗歌意象的隐喻分析

薛淑芳

(河南大学 图书馆,河南 开封 475001)

隐喻是伴随着人类思维而产生的一种认知模式。利用意象图式和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解析杜甫诗歌的认知模式,有助于从隐喻的角度厘清杜甫诗歌中意象和隐喻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为理解杜甫诗歌提供一个合理的解读模式。

杜甫;认知;意象图式;概念整合

学界虽然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分析为数众多,但是,纵观对杜甫诗歌的鉴赏模式,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分析其诗歌仍然还是比较少的。笔者主要运用隐喻理论的意象图式和概念整合理论对杜甫诗歌意象进行鉴赏尝试。

一、杜甫诗歌的意象图式表达

意象图式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它的基本来源是人类对身体感受到的空间运动及自身对物体的实际操纵经验,是人类为了适应、认知并掌控环境而自觉建立起来的一种思维模式。以人体体验为基础,可以把意象图式分为容器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前后图式、上下图式等基本意象图式。

(一)杜甫诗句的意象图式分析

1.容器图式

(1)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杜甫《客亭》)

其中,“寒山”是容器,“出”描绘了图式路径,表示“日”是从山的背面(外面)升起来的。

(2)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杜甫《客夜》)

以“帘”“枕”借喻的房间是容器。其中,“入”描绘了图式途径,表示“残月影”是从外往内照到房间里的;“远”描绘了图式路径,表示“江声”是从远方传到作者耳朵里的。

(3)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杜甫《野望》)

以“海”为容器。诗句描写作者的朋友各自飘零,相隔一方。

(4)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杜甫《绝句》)

以“醉”为容器,属于容器图式,采取的是以人体为容器的概念隐喻。

2.起点—路径—目标图式

(5)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其中,“跨”描绘了图式路径,表示“高标”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运动轨迹。

(6)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属于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从渭北开始到江东结束。

3.中心—边缘图式

(7)预恐樽中尽,更起为君谋。(杜甫《夏日李公见访》)

其中,“尽”描绘了图式路径,表示酒是从酒杯中心(底部)往外的运动路径。

(8)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属于中心—边缘图式,焦点聚集在想象中的“云鬓”和“玉臂”上,四周被“香雾”和“清晖”环绕。

4.前后图式

(9)多少残生子,漂泊任转蓬。(杜甫《客亭》)

以“转蓬”为焦点,属于前后图式,描绘四处漂泊的生活,就好像水面上的浮蓬一样,以“转蓬”为焦点,水面为背景。

(10)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杜甫《征夫》)

以“漂梗”为焦点,属于前后图式,依旧描绘居无定所的生活。

(11)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以“浮云”为焦点,以视力所及范围为背景,属于前后图式,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5.上下图式

(12)爱客满堂尽豪翰,开筵上日思芳草。(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上”属于上下图式,以普通平常的日子为参照物,意指宴请当天是个吉祥如意的好日子。

(13)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

“上”属于上下图式,以历史上的明君“尧舜”为参照物,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

(14)上将盈边鄙,元勋溢鼎铭。(杜甫《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 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上”属于上下图式,以平常普通人为参照物,赞扬那些戍守边疆的将领。

(15)忆昔绍兴际,垂髫游上都。(杜甫《(忆昔二首》)

“上”属于上下图式,以一般都城为参照物,称当时的都城为“上都”。

(16)至今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杜甫《忆昔二首》)

“上”属于上下图式,称皇帝为“上”。

(17)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杜甫《夏日叹》)

“上”属于上下图式,以水平面为参照物,高于水平面的为“上”。

(18)上古葛天民,不贻黄屋忧。(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

“上”属于上下图式,以较早时间为“上”。

6.整体—部分图式

(1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属于整体—部分图式。

(二)杜甫整首诗歌的意象图式分析

以杜甫早期的诗作代表《望岳》为例,可以发现,杜甫在整篇作品中运用意象图式,实现表达情感的目的。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一,首联属于前后图式。作者以泰山为焦点,以整个苍茫的齐鲁大地为背景,属于前后图式。作者开篇自问“岱宗夫如何”,然后又自答“齐鲁青未了”,意指泰山是如此的雄伟壮观和绵延不绝,以致于极目整个齐鲁大地还望不见泰山的尽头。杜甫利用前后图式描述了泰山辽阔的远景,不仅渲染了泰山坐落之大和青翠之多,而且还展现自己登山的喜悦。

第二,颔联属于整体—部分图式,描写了泰山近景之雄伟。作者先是对泰山的整体进行了赞叹,赞叹整个大自然几乎把所有的美丽给予了泰山,这是对泰山整体美景进行了描写;第四句,利用“割”字描述泰山的高耸和挺拔使得泰山在阳光下呈现出明亮和昏暗两种不同的景观。这两句从作者的观察角度,以泰山为主题,分别对其进行了整体和部分的描述。

第三,颈联属于容器图式和前后图式共用。第五句以作者自己为容器,层层云雾围绕自己,荡涤作者胸怀,作者感觉自己似乎要腾云而起;第六句,利用前后图式,描写了山间鸟类众多,但是由于泰山深远,所以鸟儿看起来特别小。作者的注意力虽然集中于在山中飞翔的鸟类,但却把这些鸟类置于泰山这个深远的背景之上,是为了渲染泰山山腹之深不可测。

第四,尾联属于中心—边缘图式,极言作者登上泰山后的惊喜之情。这两句以泰山为中心,以整个齐鲁大地为边缘,描述的是作者在山顶放眼望去的景象:在泰山的衬托下,其他的山丘显得特别矮小,通过中心(泰山)和边缘(别的山丘)的对比,再一次衬托了泰山的高大和雄伟。

《望岳》是杜甫年轻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杜甫通过多种意象图式的综合运用,使得意象和作者的思维更加契合,借助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在赞叹泰山的雄伟之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豪情[1]。

二、杜甫诗歌的概念整合分析

概念整合心理空间网络模型是由Fauconnier首先提出来的。一般认为,这个网络模型由四个空间组成,分别为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这个模型可以用来反映人类思维和言语过程中的各种映射,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完善及扩展创造出新的概念,从而实现思维和言语之间的关照[2]。

下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杜甫青年时期的一首咏马诗《房兵曹胡马》和晚年一首登高作品《登高》,探究杜甫是如何借助意象抒发自我情感的。

(一)《房兵曹胡马》的概念整合分析

《房兵曹胡马》是杜甫青年时期咏物言志诗的代表作,与著名的《望岳》创作于同时期。杜甫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游历于齐赵间,过的是一种飞鹰走狗、裘马轻狂的生活。因此,杜甫这首诗歌风格遒劲,字里行间富有生气,整首诗歌表现出杜甫青年时期渴望进取的精神风采。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输入空间1:这是概念整合网络中关于大宛马有关信息的输入空间。这个空间包括行为者——大宛马及其行为者特点——俊朗的外在条件和上等的内在资质。杜甫在《房兵曹胡马》中运用“大宛名”“锋棱”“双耳峻”“四蹄轻”“托死生”这样的词语呈现这样的极品好马,也就是大宛马出身于大宛(盛产好马之地),身姿矫健,瘦骨锐耳,奔跑时四蹄轻快如风,骁勇善战,敏捷强壮,是匹难得的好马。

把上述这些信息进行概念整合,可以发现,杜甫通过此诗表达了此马不仅似人,而且还似人中豪杰。诗中“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一句中的副词“真”字,渲染了作者对这匹好马的极其钟爱之情:此马体格非凡、驰骋迅疾,是匹可以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良马。

输入空间2:此输入空间是关于杜甫自己信息的空间,同样也是包括行为者——杜甫和行为者的特点——出身名门、满腹诗书、渴望建功立业。通过阅读诗歌,可以获得如下信息:此时正值开元盛世,强盛的国力、辽阔的疆土、灿烂的文化,这些都激发了民众的万丈豪情,尤其是书生寒士,他们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而恰恰此时正值杜甫青年时的游历时期,也是他一生最为潇洒轻狂的时期。杜甫身出名门,是杜审言之孙,秉承“奉儒守官”的文人传统。因为曾经七岁能“开口咏凤凰”(《壮游》),所以杜甫自视甚高,真心渴望能把自己的满腹理想变为现实,期待为唐建功立业。

通过对“输入空间2”信息的概念整合,不难发现,此时的杜甫自信、爱国且有豪情,诗歌表现出一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的形象。

按照概念整合理论,这首诗的“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必定要在类属空间里建立并实现跨空间映射,类属空间里汇聚了行为者及行为者的共同特点。两个输入空间里呈现出来的信息、结构和组织,在类属空间里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的过程,完成相关信息的匹配和对接,并且得到压缩,这样,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就产生了。具体到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中,可以发现,杜甫怀着满腔热情描摹这匹大宛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更是诗意升华,人马合一,表面写马实则为自己的写照,从中不难看出,骁勇善战、驰骋疆场的良马其实就是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杜甫本人形象[3]34-35。

用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分析这首诗,如图1所示。图中,a:行为者;b:行为者特点;c:行为者意图。

(二)《登高》的概念整合分析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这首《登高》在诗坛上的地位毋庸置疑,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也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代表作之一。下文分析杜甫如何通过概念整合和隐喻完成意象和情感的结合。

这首《登高》创作于杜甫晚年客居夔州的时候,时间大约是唐代宗时期。时年杜甫56岁,安史之乱已经结束4年左右,唐朝开元盛世的辉煌和安定已经一去不复返,时局依旧动荡不安,整个社会混乱不堪。杜甫在卧病漂泊夔州之际,于重阳节那天独自一人登上了夔州白帝城之外的高台之上赏秋,在悲愤和孤独中创作了这首千古之作。

输入空间1:诗歌的前四句都是作者所看到的实景:一幅开阔但悲怆凄凉的秋景图。在这一场景中,作者看到了急骤的狂风、高阔的天、凄凉的猿声、清澈的江流、泛白的沙滩及徘徊飞旋的江鸟。神来之笔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寥寥14个字写尽了秋天的肃穆萧杀。杜甫用“无边”“不尽”描写静态的落木、江水,更用“萧萧”和“滚滚”形容二者动态的气势,充分渲染了肃杀的秋意。作者仰头看到的是茫茫天际无边无垠;低头俯视,望见万里长江滚滚而逝。作者这一仰一俯之间,动静结合,意境壮阔。

诗歌的颈联开始直抒胸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古代诗歌里,并不是所有的登高都是苍凉的、深邃的,但是这首《登高》因为 “悲秋”和“独登台”这两个词语的运用,印证了“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文人习惯,充分体现了杜甫晚年客居他乡的凄凉,以及人生老大而壮志未酬的悲怆。

图1 《房兵曹胡马》概念整合网络示意图

通过上述信息的概念整合,可以发现,杜甫描摹了一幅大江边辽阔深远的秋景图。这幅图画动静结合,视野从高到低,展现了从天空到地面、猿鸣鸟叫交织的辽阔秋景图,更通过远景瞭望,展示了秋景中无边的落木和滚滚不尽的江水。

输入空间2:第一,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第二,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此时他已经56岁,年迈多病,客居他乡,生活孤苦无依。面对曾经想倾注满腔热情建功立业的国家,杜甫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自己年轻时凌云壮志,盛唐时期国家兴盛辉煌,面对此时一片混乱不堪和百业凋敝的国家及漂泊异乡的自己,想起了有限生命的流逝和无穷宇宙的永恒,杜甫不觉悲从中来。此刻的杜甫也已经步入人生之暮秋,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的契合造就了这千古名句。

通过上述信息的概念整合,可以发现,杜甫虽然一如既往地关心时局,只是此时的大唐经历安史之乱已经混乱不堪;而此时的诗人自己,也已年迈多病,孤独无依。对国家时局的无限忧虑和对自己际遇的失望,使得杜甫面对眼前这番辽阔的秋景,触景生情,所见所闻与所感融为一体,整个输入空间2展现出的是一个已经破败的大唐和已经步入暮年且多病多灾的杜甫。从这些意象来分析,整个场景是恢弘壮阔的。

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在类属空间里建立跨空间映射,类属空间包括行为者和行为者的特点。两个输入空间里的抽象结构和组织,在这里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完成了相关信息的匹配和对接,并且得到压缩,产生了第四个空间即合成空间,从而形成了层创结构。具体到杜甫的这首诗,可以发现,杜甫描摹的登高所见景象气势是恢弘的,从天空到水面,视野也是辽阔的,从近到远,用了“无边”和“不尽”渲染视野的开阔。但是,这样深邃辽阔的秋景和“悲秋”“独登台”的结合,勾起了作者对时局的感伤和自身的感慨,在“悲”和“独”的映衬下,原本波澜壮阔的秋景蒙上了浓郁的肃杀之气。正是这首诗歌异常壮阔的意境和悲秋的意蕴相结合,引起人们对于人生暮年的感伤,也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1]。

用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分析这首诗,如图2所示。图中,a:行为者;b:行为者特点;c:行为者意图 。

综上所述,运用意象图式和概念整合理论对杜甫的一些诗句和部分作品进行分析,希望对杜甫的诗歌进行新的认知解读,为鉴赏中国古代诗歌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图2 《登高》概念整合网络示意图

[1] 黄娅.从意境审美看杜诗[J].杜甫研究学刊,2010(3):41-45.

[2] 汪少华.通感与概念隐喻[J].外语学刊,2002(3):122.

[3] 薛淑芳.杜甫诗歌隐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责任编辑:王菊芹)

An Analysis of Metaphors in Du Fu’s Poems

XUE Shufang

(Library,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Metaphor is a way of human thinking. This paper aims to interpret the phenomenon of metaphors in the Du Fu’s poems with image schema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so as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existing in Du Fu’s poems.

Du Fu; cognition; image schema;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2017-01-10

薛淑芳(1980—),女,河南孟州人,河南大学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I207.22

A

1008—4444(2017)02—0142—05

猜你喜欢

图式泰山杜甫
泰山之行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杜甫改诗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杜甫与五柳鱼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绝句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