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方亮《陕北民歌合唱曲五首》的艺术特征与历史意义

2017-05-16白壮

大观 2017年3期
关键词:合唱队传承与保护

[项目名称: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科学研究计划专项项目“陕北民歌合唱改编曲的音乐表现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5Jk1020]

摘要:民间的艺术是我国文化传承中的璀璨明珠,民歌更是音乐中需要大力保护和发展的一个分支。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醇韵味得到一代又一代的传唱。本文通过对著名民歌作曲家王方亮老师的五首典型的陕北民歌改编作品进行分析,探索我国的民歌合唱热潮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一步了解陕北民歌合唱队在历史和文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以期对我国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方向引导。

关键词:陕北民歌;合唱队;王方亮;传承与保护

我国的民间音乐发展道路在地域和文化的影响下具备风格的多样性和民族性,作为这一特殊背景下诞生的民歌文化,更有其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何将民间艺术特色在当今社会得到创新与融合,将成为我国音乐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陕北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一直是具有神秘色彩和浓厚地域气息的一个派别,陕北人民给人以淳朴、敦厚、热情、正直的印象,陕北民歌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淬炼出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价值。在我国20世纪文艺运动的大浪潮中,这一支颇具鉴赏价值和独特韵味的民歌体系也激发了很多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绝唱千古的优秀作品,民歌合唱事业也和艺术作品的诞生相辅相成,共同创造了一个民歌合唱事业的繁荣时代。

一、王方亮老师的陕北民歌五首

上个世纪4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相对稳定和文化交流的日趋丰富,我国迎来了一个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的新时期。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抓住特色、紧跟潮流,掀起了我国民歌和民间音乐的发展浪潮,为了满足人民日趋上升的文化生活和艺术鉴赏需求,中央艺术团、各地民间歌舞团和合唱队等团体应时代潮流而生,也使民歌作品被搬上大银幕、大舞台,得到重视和传播。作曲家们根据各地的生活气息和传统民歌,先后改编并创作出诸如《新疆好》、《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三十里铺》、《绣荷包》等小型合唱作品,其中反响强烈、备受关注的就以王方亮老师创作的陕北民歌五首为代表。

王方亮毕业于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曾经就职于中国歌剧院,是一名乐团指挥家和创作家。先后创作了多部大热歌剧、舞剧,并亲自指挥表演。但是让他的艺术才华被众人熟知的作品还要数最为为经典的无首陕北民歌改编合唱作品,分别是《三十里铺》、《蓝花花》、《绣荷包》、《信天游》、《走西口》,这五首作品不仅他的艺术生涯走上巅峰,也对我国陕北民歌合唱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陕北合唱团在我国的音乐艺术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陕北民歌合唱队与王方亮的无伴奏合唱作品

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开始,在我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文化部积极筹建了中央歌舞团,这是一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艺术专家组成的团队,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艺术为指导方针。在这个歌舞团的资源支撑下,第二年,王方亮和张树楠就组织成立了“陕北(女声)民歌合唱队”,这个合唱团是受中央任命组建的,成员大部分来自陕北地区的文化宫、学校中涌现的陕北绥德、米脂一带的优秀民歌歌手。这些歌手嗓音条件优秀,又具备一定的演出经验,但由于对音乐知识的缺乏以及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合唱团的发展仍然有着很多阻碍因素。经过几年的赴京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以及邀请著名音乐人教学,合唱团多次参與演出,并举办民间音乐巡回演出,一度享誉全国甚至全球。无数观众被陕北民歌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感染力以及高昂、厚重、深远、淳朴的音乐风格所吸引,受到震撼。随着演唱水平和艺术表达的提升,民歌合唱队的影响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经典曲目也随之增加,其中《三十里铺》、《对花》、《对面沟里流河水》、《冻冰歌》等唱片销量引爆市场,在当时全国的大街小巷被广为传唱。合唱队的完美演绎和巨大影响力离不开王方亮编曲及改编的优秀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后来大多数王老师改编的曲目已成为了现在的专业合唱团仍旧时常表演、经久不衰的保留致敬曲目。

三、陕北民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征

王方亮改编的陕北民歌风格都比较浑厚、艺术手法多采用白描、直抒胸臆的简练手法,主旋律清晰,再辅以简洁干净的支声衬托,在表达情感的同时烘托出陕北地区的独特风貌和艺术文化。

陕北地区自然环境相比江南更为恶劣,贫瘠的黄土高原,现代化程度较低,人民生活穷苦,民歌一般取材于农村劳动人民的朴实简单生活,再现人民苦难生活的缩影。例如,《走西口》描绘的就是经历了大灾害之后贫瘠的山西土地上,人民不得不背上行囊背井离乡踏上谋生之路的时代景象,走西口现象也是反映了中国最早期的打工潮,也对陕北民歌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信天游》是纯朴老实的庄稼汉以歌曲来表达内心的悲苦和抑郁,传唱民歌已成宣泄的出口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呐喊,陕北民歌是陕北穷苦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一部浩荡真实的纪实纪录片,一部地区社会的劳动人民的史诗。陕北民歌神奇之处在于情感的表达,可以用优美的旋律来抒发凄苦之情,构成了特殊的“咏叹调”,标志性的二句体句式也与其他地区的民歌有着很大的区分,运用西北地区传统丧葬场面常见的“哭腔”,更能渲染出人情冷暖和活生生的艺术画面,也展现了陕北人民率性真诚、自然洒脱、粗犷豪迈的特征。

(一)多曲调结合

《信天游》采用的就是多曲调结合的形式,对传统民歌进行合唱改编,分布选取了《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崖畔上开花》、《咱们的红军势力众》三首传统信天游的曲调和旋律。合唱中包含女高音和女低音两个声部,以哼鸣给合唱的主体声部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运用“双四度”框架

“双四度”框架是陕北民歌特有的一种曲式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歌曲的声调舒展,强调“徵”音,具有灵活的深厚的韵味,并且在吸收了陕北民歌中的“花音”和“苦音”后创造出独有的六音音列,使歌曲更具有地方特色和音韵美。

(三)以变化的节奏表达情感

通过王方亮的五首合唱作品的音乐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他擅长通过改变曲调节拍的长度来实现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如《走西口》中,他改变原曲中的2/4拍为4/4拍,通过延缓速度与节奏,来加强歌曲的张力和表现力,烘托情感与气氛。《蓝花花》中,也是同样的手法,将主人公蓝花花的形象描绘得更加淋漓精致、深入人心,赞扬了她勇于与封建礼教和世俗作斗争的精神。《三十里铺》则采取了变奏风格的三段式表演,由浅入深、由慢到快,一点点表现出戏剧矛盾和情感张力,烘托气氛和高潮。

四、陕北民间合唱队的历史意义

陕北民歌合唱的素材均来自民间,是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和创新提升,既保留了民族传统特色,其创作手法和音乐风格又对我国当今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合唱团的训练方式注重基础知识、倡导体验生活、深入民间、加强对歌曲的全面理解和因材施教,对我国现代声乐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最后,陕北民间合唱团是非学历教育的典型代表,降低了艺术教育的准入门槛,实现了艺术教育和素质培养的全民化。最重要的是,它是我国历史上打破传统的西洋合唱形式,为中国民间音乐和合唱表演的传承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的民歌合唱领域注入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提升了全民的艺术审美和音乐鉴赏能力,保持了音乐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了学院派与民间自由音乐人进行艺术探讨和交流,在我国民歌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五、结语

陕北民歌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备受关注,民歌合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王方亮老师的五部经典的陕北民歌改编曲在曲式结构、作品风格和创作手法上别具一格,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陕北民歌合唱团的发展历程,陕北民歌取材于真实生活,反映了人民的心理诉求和生活状态,曲式优美、情感真挚,具备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历史意义,民间合唱团这一音乐形式也对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刘肖杉,刘育林.论陕北民歌的继承,保护与发展[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31(2):73-78.

[2]廖剑冰.从合唱《陕北民歌五首》看陕北民歌合唱队的历史影响[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2(2):85-90.

[3]王玉.王方亮三部陕北民歌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J].才智,2008(13):163.

[4]张智斌.陕北民歌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调式特点——陕北民歌探究之一[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6):17-20.

[5]吕政轩.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策略思考[J].文化遗产,2014(06):147-150.

作者簡介:白壮(1983-),汉族,宝鸡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合唱指挥、作曲理论。

猜你喜欢

合唱队传承与保护
练歌房
洋葱合唱队
洋葱合唱队
“欢歌笑语合唱队”娱乐自己,快乐大家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利用线段图解决分数问题的策略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