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

2017-05-16汤玲

党建 2017年5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习近平

汤玲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背景和中国实践出发,围绕时代文化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关键词:习近平 文化思想 唯物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背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实践出发,围绕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时代文化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文化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也是贯穿于一系列基本观点之中的理论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文化隐藏着人类创造历史的密码,也预示着历史发展的趋势。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这些论述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发展变迁及其深刻影响,深化了对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也是从文化角度对人类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与精辟概括,是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当前世界发展趋势的新的理论认识突破。

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人类文明是由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这些论述突破了长期以来在文化发展问题上的“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的认识窠臼,体现了文化发展认识上的历史观和整体观,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把对文化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文化实践中必须把握好的重大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阐明了实践中应当持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四个讲清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人类文明观”等,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科学总结和提炼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是开拓性的理论创造,其实质就是建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以“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姿态的、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形态。

文化基因、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范畴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

文化基因、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的三个重要范畴。

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基因”“精神基因”“精神命脉”“精神标识”“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坚实根基”“根”和“魂”等,论述中華文化的独特性之所在、传承性之所系、发展性之所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文化基因是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文化基因维系民族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近60多年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因为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文化基因决定文化的多样性。“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历史、现实、未来的时间维度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空间维度,深刻阐述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意义所在和根本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是发展文化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如果抛弃自己的历史文化,不但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民族具有文化自信的坚定底气。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来源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来源于中华民族未来的光明前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精神是一代代中国人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中国精神根源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伴随中国历史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历史性、继承性、发展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纪)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习近平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