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散热熨劳宫穴缓解尺桡骨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疗效观察
2017-05-15黄志嫦陈婉媚
黄志嫦,陈婉媚
(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骨伤科,广东 佛山 528333)
四子散热熨劳宫穴缓解尺桡骨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疗效观察
黄志嫦,陈婉媚
(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骨伤科,广东 佛山 528333)
目的观察四子散热熨劳宫穴治疗尺桡骨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尺桡骨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落实骨科护理常规的基础上,并采用四子散药熨患肢劳宫穴,对照组患者落实骨科护理常规,疗程1周,观察两组第2~10天患肢肿痛程度。结果治疗组第2~10天患肢肿胀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四子散热奄包热熨劳宫穴治疗,能有效减轻尺桡骨骨折患者肢体肿痛程度,促进疾病康复。
肢体肿胀;四子散热熨;劳宫穴
尺桡骨骨折是骨科常见病种之一,多由暴力引起,骨折手法复位后患肢腕关节及掌指关节明显肿胀、疼痛并有功能障碍。为了帮忙患者有效消除肿胀、减轻疼痛症状,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尺桡骨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四子散热熨劳宫穴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尺桡骨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14~81岁,平均年龄(43.1±6.5)岁。两组年龄、性别、卧床时间以及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抬高患肢,每天进行各指关节活动多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四子散药熨患肢劳宫穴。具体为:采取四子散热熨劳宫穴约20 min,方剂组成:苏子、莱菔子、吴茱萸、白芥子各30 g,加粗盐250 g炒后研成粉末后,予塑料袋包装。向患者解释中药烫熨治疗的目的、作用及有关注意事项,嘱患者排空二便,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应用治疗前先将四子散的药物装入专用的布袋里[1-2],扎好布袋口,用微波炉中火加热2~3 min,检查温度不烫手为适合,将其置于手掌心劳宫穴处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四子散热敷。每日热敷2次。烫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询问患者对热的感受,避免烫伤。对老年患者,中药温度不宜超过50℃,护士对该操作要熟练掌握,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痛苦。禁忌证:偏瘫、失去知觉的肢体、大血管处、局部皮肤有破损、溃疡及水疱处。
1.3 疗效判定标准
第2~10天,观察两组患肢肿胀的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肿胀消除程度及天数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轻度:肿胀治疗前后肢体差值≤0.2 cm,消肿时间<3天。中度:肿胀治疗前后肢体差值0.4~0.8 cm,消肿时间3~6天。重度:肿胀肢体治疗前后肢体差值≥0.9 cm,消肿时间>6天。
2 结 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肢肿胀情况比较(n,%)
3 讨 论
劳宫穴,最初称“五里”,后又名“掌中”,劳,劳作也。宫,宫殿也。位置:在手掌心,在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肘时向中指尖处。劳宫穴是中医经络学中比较著名的心包经荥穴,认为其与人体其他的组织和器官有密切联系,通过刺激劳宫穴对中风、心悸、中暑、昏迷等均有一定的作用。在解剖学中,劳宫穴及其周边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末梢神经和毛细淋巴管等网络分布,将中药四子散热熨劳宫穴,可刺激上述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网络,从而改善局部的血运及淋巴循环,同时有调整相应脏腑经络的作用[3]。
本院所采用的四子散,其配方成分为:白芥子、莱菔子、苏子、吴茱萸、粗盐等,其中白芥子有辛散温通的作用,有利于经络的气机通畅;而莱菔子又较好的行气除胀功效,有利于肿胀吸收;苏子则有降泄肺气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肺气顺则津与血皆能随之而顺;吴茱萸有止痛、散寒之功,有利于缓解胀痛症状;粗盐则有引药下行的作用,可在热熨的热力作用下,促使药力进入体内,达到作用。上述诸药合用,共同达到了行气活血、消胀止痛之功。而热熨法是中医学临床常用的治法之一,经加热后,将四子散在劳宫穴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的力量可将药性通过皮肤透入体内,从而达到散寒止痛、温经通络和活血行气等效果[4-5],故适宜于本病治疗。本研究中,将四子散热熨法用于尺桡骨骨折后的肢体肿胀,其操作简便,且无毒副作用,患者接受度高,且疗效满意,能有效减轻肢体肿痛,缓解肿胀[6],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邱荣珍.四子散烫熨治疗寒痹患者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2,22(10):34-35.
[2] 黄 冰.取穴图解[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2-116.
[3] 黄志嫦,刘玉芬.四子散热熨涌泉穴缓解下肢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8(88).
[4] 中华中医药学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5.
[5] 罗彩花,贺青涛,王 慧.药烫的临床应用及其在社区护理发展前景[J].吉林中医药,2007,27(7):67-69.
[6] 陈敏玲,廖惠莲,伍惠群.四子散热奄包腹部穴位外敷对腰椎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1,18(13):48-50.
本文编辑:孙春宇
R683.41
B
ISSN.2096-2479.2017.01.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