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英语视听类微课话语的顺应性分析

2017-05-15刘榴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话语模态语境

刘榴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湖南长沙410151)

多模态英语视听类微课话语的顺应性分析

刘榴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湖南长沙410151)

文中从语用学顺应论视角对二个大学英语微课获奖视频进行了多模态话语的定性研究与分析。研究表明,视听类微课的主模态为口头模态和ppt组合模态,其他模态相互协同,同一模态产生异化。通过对多模态英语视听类微课进行顺应性分析,有助于教师更为合理地开发和设计微课资源,对大学英语视听课程实施有效教学。

微课;多模态话语;顺应论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行业的融合实现了教育教学的变革。在“移动互联网+”的教育新常态下,学生借助手持终端随时随地访问网络教育资源,实现个性的碎片化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需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优化网络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师生间的有效流动,是时代的发展潮流,也顺应了教育改革的呼声。微课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网络教学资源,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受到了学习者的青睐。能否利用微课有效开展自主、个性化学习,最核心的是要有好的微课视频,教师教学水平是微课资源优劣的关键(钟绍春,2014)。教师对微课涉及的多个模态话语进行合理协同,更是微课设计的重中之重。

一、理论综述

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在交际活动中,各个模态相互协同和配合共同参与信息传递和意义建构(Machin,2007)。课堂教学这一日常教学交际活动能否顺利组织取决于教师课堂话语,众多学者已对教师课堂话语进行了多模态研究。其中,张德禄、王璐(2010)从系统功能学角度探讨了外语课堂教学中多个话语模态的协同;朱金兰、陈新仁(2015)考察了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的协同与语用机制;李明、王燕(2016)以大学英语微课视频为语料讨论了微课教师话语模态的共性特征,为微课设计提供优化的模态方案。然而,语用学顺应论和多模态分析法双视角下研究英语视听类微课的话语模态组合尚未可见。

通过语用学和多模态分析英语微课课堂的话语模态,有助于拓展语用学的理论研究、并从实践层面优化教师微课教学的语用策略,强化微课课堂话语的教学功能,让师生通过优质的微课资源达成有效互动。在实际的微课设计和教学中选择何种话语模态,以顺应交际主体、语境、目标等因素来传递信息、构建意义,进而实现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内化?本文将借鉴语用学的顺应论描述与分析微课话语的多模态协同情况以及各个话语模态间的关系,从而顺应微课创设的交际语境、实现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交际目的及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语料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语料选自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大学英语组分别获得一、二等奖的微课作品,视频时长均为8分钟,课程类别为视听类,教学主题分别为Reception and Check-in和 Preparations for DIY Tour Abroad,微课教学设计分为话题导入、知识呈现(视听理解)、练习以及总结。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对两个微课课堂话语的各个模态进行转写、标注,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描述,通过对比两个微课所运用的话语模态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为了顺应交际主体(学生),两个微课视频在课堂话语中各用到了哪些模态?各个教学环节的模态分布情况如何?

2、两位微课主讲教师如何选择、设计和优化多个话语模态以顺应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交际语境?

3、微课课堂话语的多个模态是如何相互协同和配合以实现有效的微课教学(交际目标)效果?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口头模态和ppt组合模态为主,其他模态相互协同,同一模态产生异化。

研究发现,两个微课视频均可分解为问候——话题导入——知识呈现——试听技能练习——作业布置——课堂总结等六个教学环节。在短短8分钟的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个话语模态,主要表现为:(1)口语模态(语音语调、音量、语气、语速、重音等);(2)PPT组合模态(文字、图片、动画、视频、背景声音、文字符号显示等);(3)体势模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移动等);(4)情境模态,通过微课资源创设的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交际情语境。以下为各个教学环节的话语模态分布(如表1):

表1.各个环节微课课堂话语多模态对比分析

如表1所示,两个微课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运用了丰富的话语模态,以口语模态和PPT组合模态占主导,其他模态协同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微课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所用的课堂话语模态并不完全同步。比如,在Reception and Check-in这一微课作品中,问候和话题导入环节均采用了体势模态和情境模态,视频呈现了主讲教师的形象和真实的交际场景(酒店大堂和前台),一开始就顺应了学习者的交际语境和交际目标,为微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而Preparations for DIY Tour Abroad这一微课作品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未体现体势模态和情境模态,学习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去顺应“交际情境”。另外,同一话语模态为了明示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会产生异化。比如,两个微课在视听技能训练环节都使用了文字符号显示这一特殊模态。教师对加粗体、下划线、亮色标注等内容相同而特征变异的符号进行前景化,调动学习者的认知注意力,从而强化学习者对语言的认知和内化,促进有效习得。

2、微课话语的多模态协同顺应了交际主体

Verschueren(1999)认为,交际语境的焦点由说话人和听话人构成,说话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传递信息。在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课堂语境下,交际主体是教师(说话人)与学生(听话人)。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手段单一、学生人数众多无法顺应英语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学效果不佳也让教师逐渐产生职业倦怠。微课的适时出现为整个英语教学带来了变革,教师不再因学生英语水平不均而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和节奏,多模态功能的微课让个性化教学变得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微课的话语模态完全由教师选择和设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现场教学的心理压力和不可控因素的干扰。微课的重复、暂停播放和文字符号显示等多模态功能顺应了低水平学习者的心理世界,学生不再因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没听懂试听材料而产生听力焦虑或习得无助感。在这两个微课中,主讲教师通过标准的发音、较慢的语速、关键处的停顿等口语模态降低了学生的认知努力。

3、微课话语的多模态协同顺应了交际语境

选择、设计与运用不同模态和模态组合是交际语境中话语实现的重要手段(Kress&vanLeeuven,2003)。在微课特殊的课堂语境下,教师更需要精心设计和使用多模态顺应交际主体的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语言语境。朱金兰、陈新仁(2015)认为,在特定的课堂语境下,交际双方(师生)在物理世界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教师对课堂话语的选择。为了顺应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课堂教学等物理语境,两个微课主讲教师在各个教学阶段综合运用了多个类型的话语模态,通过媒体工具和各种符号系统的教学资源,实现了交际意图。比如,Reception and Check-in这个微课的问候和话题导入环节,教师设计了口语模态、体势模态(手势、面部表情)、情境模态(酒店实景)辅以文字符号,成功地引出教学主题,第一时间明示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社会世界是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机构对社会双方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Verschueren,1999)。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对微课话语进行选择,以符合课堂语境的交际规范,为学生创设轻松的线上学习氛围。以Reception and Check-in这一微课为例,教师在问候环节通过体势模态(面带微笑)向学生打招呼“Hello,I’mCynthia.Welcome tomy class.”顺应了东方文化礼仪,也顺应了课堂教学的语境。随后,教师再次运用“引领”的手势吸引学生注意力,拉近了交际双方的距离。其个人形象出现在酒店大堂的真实场景中,恰当地使用了情境模态。学生对于视频中出现的熟悉场景,自然产生了认同感。

4、微课话语的多模态协同顺应了交际目标

从表1中可以看出,视听类的微课教学主模态为口语模态,并且全程贯穿微课的各个教学环节。PPT组合模态、体势模态和情境模态对于教师传递信息、建构意义同样不可或缺。微课话语模态在不同教学环节不断变化着。为了有效地实现交际目标,主要模态在不同环节产生变异,次要模态之间则一直相互协同和配合。以Preparations for DIY Tour Abroad这个微课为例(如图1),在视听技能练习环节,教师考察学生对上一环节(知识呈现)即出国自助旅行应带的物品进行即时测验,通过文字符号显示模态将要强调的内容(四类出国必备物品的子类别)前景化,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顺应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过程,促进了有效习得。

图1.Preparations for DIYTour Abroad微课作品

四、对英语听说类微课多模态话语设计的启示

通过语用学顺应论分析英语视听类微课的课堂话语模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口头模态和PPT组合模态为主要模态,其他模态相互协同,同一模态为了顺应交际目标会在不同教学环节产生异化。体势语态和情境模态作为微课制作的次要模态,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国内微课的制作形式主要包括视频录像、课堂教学过程录播、录屏等表现方式。录像或是录播,画面感都较为生硬,不太容易在学习者中产生心理共鸣。而录屏这一方式如果全程没有教师的出境,则不能通过体势或情境模态顺应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心理世界。因此,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类和教学主题适时地出现在微课中是必要的。

其次,视听类微课的设计过程中课堂话语模态并非越多越好,要根据不同教学环节选择、设计不同的模态实现交际目标。比如,在话题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眼神、表情、微笑等体势模态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微课主题如果涉及真实的交际语境,教师可运用情境模态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快速获得认知体验以建构意义。另外,对微课视频讲解时涉及的文字输入模态应该精心考量。研究表明(胡永近、张德禄,2013),英文字幕比汉语字幕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因为后者会产生更多的语义干扰。

五、结语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逐步推进,多模态功能的微课已成为教师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资源和媒介。教师在设计微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多个模态的协同与配合,积极顺应微课课堂语境下的交际主体、交际语境和交际目标,从而顺利实现交际意图。本文的研究语料有限,仅从顺应论角度对两个视听类的微课获奖作品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其他课类的微课话语模态分布、微课课堂的各种话语模态是否呈现一定的语用范式以及作为交际主体的学习者对多模态微课的学习、反馈和参与等一系列动态过程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Machin,D.Introduction to Multimodal Analysis[M].London:Hodder Arnold,2007.

[2]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M].London:Arnold,1999. [3]Kress,G. & T. 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3.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 content_19492625.htm.(2010-02-28)

[5]胡永近,张德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多模态功能的实验研究[J].外语界,2013,(5):20-44.

[6]李明,王燕.多模态微课课堂话语的语用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7):190-191.

[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析 [J].中国外语,2009,(1):24-30.

[8]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97-102.

[9]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10]朱金兰,陈新仁.优秀教师多模态英语课堂话语的语用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5,(2):44-49.

G712

A

1671-5136(2017)01-0109-03

2017-03-15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移动互联网+”视阈下英语视听辅助教学资源的多模态创新研究》(XJK016CZY002)的阶段性成果。

刘榴(1986—),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猜你喜欢

话语模态语境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跟踪导练(三)2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