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建设海绵城市的研究与思考
2017-05-15张晓冬
张晓冬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江苏 南通 226007)
南通建设海绵城市的研究与思考
张晓冬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江苏 南通 226007)
文中通过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及途径,提出了南通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议与具体措施,希冀为南通打造省级以上“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提供参考与借鉴。
南通;海绵城市;建设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水关系问题上,由于没有合理的安排与科学的统筹,使得城乡水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并累积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城市发展陷入了困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次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积极参建海绵城市,并对建设海绵城市给予了具体指导意见。“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时能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其本质是创新城市排水思路的一种表现。海绵城市技术又叫做低冲击开发模式(LID,LowImpact Development),在欧美发达国家,这项技术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通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既改善了城乡环境,又构建了一个全新、完善的产业发展体系,成为绿色经济的增长点。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在国外已经实践多年,但在我国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通过知网等数据库搜索发现,以“海绵城市”为主题词的研究论文远不及城市生态其他方面的研究,尽管如此,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理论还是受到国内不少学者、官员的关注。徐振强(2015)提出了申报海绵城市试点的策略和能力建设发展建议,通过比较申报要求与排水规划在内容方面的联系,明确申报主体内容应该是排水规划,并且作为申报的核心要素,应高于该规划 [1]。刘波(2014)提出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优化顶层设计,使得其与我国绿色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相符,要制定完善的战略规划,其中包含公众参与、培养人才、产业和技术体系、管理制度、财税政策、法律系统等具体内容,这样海绵城市技术才能得到持续发展[2]。仇保兴(2015)提出,海绵城市从本质上来讲是促进资源环境和城镇化和谐发展的技术,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在于让城市充分适应环境的变化,彻底转变防洪抗涝的工作思路[3]。王国荣(2014)等以常州为例,总结了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等城市空间推行低影响开发的实施策略,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保障性策略[4]。
当前,国家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三部委正在联合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各地积极响应,尤其是受过水淹灾害的230多个城市,有半数以上明确提出要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就江苏省的情况来看,镇江市已经走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前列,从2012年起,先后编制发布了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实施低影响开发控制和雨水调蓄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技术规范与文件,构建了建设本土化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制度保障,并于2015年成功入选了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紧承国家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号召,江苏省2016年由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申报,并最终确定南京、徐州、常州、苏州等9个城市为首批省级试点城市。此外,近两年,地方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南京、无锡、常州、连云港等市也纷纷出台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南通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虽然境内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但也存在水流凝积、水环境容量有限的问题。南通境内雨量充沛,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汛期6月份到9月份,雨量在年降水量中的占比约为60%。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南通市的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汛期内涝相当严重。作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南通,理应在城市水生态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因此积极研究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论并形成本地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和制度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南通市“两圈八湖九脉”海绵基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已初步完成;在滨江已划出一片约11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海绵城市试点区;通宁大道等高架桥使用了透水砖等透水铺装材料;东方大道高架的雨水经收集、净化处理,作为喷灌水循环再利用;城北大道二期道路、东方大道高架和开发区林翠路,通过雨水花园及生物滞留塘等调蓄雨水。以上措施均对雨水汇集、下渗消纳起到良好的效果,为南通进一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与途径
建设海绵城市,即是构建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是指借助“渗透、储存、转输、调节和截污净化”等技术途径(具体措施见表1),促进城市水文循环的良性发展,提高对雨水的调蓄能力、渗透能力、净化能力、利用与排放能力,让城市像“海绵体”一样具有弹性功能。以往城市排放雨水主要依靠管道、渠道、泵站等设施实现,规划设计的理念主要是“末端集中”、“快速排除”,这非但给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及市政雨水管网带来极大的压力,而且水环境质量也因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排入河中而受到破坏。水资源也因大量雨水外排造成了浪费。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即是完善控制雨水系统的过程,相对于过去利用和控制雨水的方式,海绵城市更加注重依靠自然的力量去渗透和净化雨水,是一种健康绿色的排放雨水模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包括:保护城市原本的生态系统、对被破坏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恢复、低影响开发等。首先应保护现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绿地等城市雨水滞纳区,对在城市化进程中已遭受破坏的雨水滞纳区,应采用生态手段予以最大限度的恢复,提升城市滞纳雨水的能力;其次通过低影响的技术措施,加强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表1 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具体措施
三、南通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举措
针对南通的自然生态特征及不同地块的类型与特点,本文提出南通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建议与措施,引领城市由“功能型”逐步向“生态型”转型升级。
1.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
新建公共建筑,尤其是学校、机关、医院、文体场馆、交通站点等,要率先践行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广泛实施屋顶绿化,鼓励各大住宅小区开展屋顶绿化工程,通过采取屋顶绿化,提升收集与调蓄雨水的能力与效果。新建小区通过绿化带,将路面沉积的泥沙,以及积水附着的营养物质等面流污染进行初期物理过滤,然后再汇入河中。小区的屋顶雨水管建议断接,不直接连接雨水市政管道,合理利用屋顶雨水对小区内绿化带进行浇灌。鼓励小区内的步行道与停车场等使用透水铺装,小区绿地以雨水花园等形式设计和建设蓄存雨水的水体景观及相关设施。旧小区雨水管道入口多被当作污水入口,致使雨水管道内物理垃圾多,且无法回收雨水进行循环利用。相对于新小区,旧小区与其大改大建、伤筋动骨,还不如实行“微创手术”更加切实可行,因此,建议采用雨水收集罐等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统一收集雨水并集中利用,多余水量通过小区绿化带进行积蓄下渗[5]。
2.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
新建的道路、广场要积极贯彻执行海绵型城市的建设理念,提高城市道路广场对雨水“渗、滞、蓄”的能力。新建、改建的道路通过对路侧石进行改造、增加雨水排放口或不设路侧石等措施,将雨水引入绿地,从而实现雨水的收集、滞留和净化。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及道路中央的绿化隔离带可采用生物滞留设施,湿地、植草沟、水塘、水坑等形式多样的雨水调节设施,集中蓄存、渗透、消纳道路及周边地块的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鼓励新建或改建的地面轻型荷载道路,城市立交、快速路等高架道路,停车场、步行道、人行道使用透水铺装。城市广场建设鼓励采用下沉式结构,有条件的要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最大程度减少雨水径流[6]。
3.海绵型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
加快公园绿地建设是迅速扩大城市海绵体地表面积的有效途径。通过采取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水塘和小微湿地等分散式消纳和集中式调蓄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增强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的海绵体弹性功能[7]。鼓励利用雨水调蓄设施进行园林绿地的灌溉,实现雨水的循环综合利用。公园绿地内的停车场与步行道等鼓励使用透水铺装。新建成的公园内部透水铺装率不得低于50%,拓建和改建的公园内透水铺装率不得低于30%。城市公园的绿地中,下凹式绿地的覆盖率至少要达到30%,但凡与绿地率指标有关联的工程项目,都要包含至少10%的下凹式绿地[8]。
4.提高城市排水系统能力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生态建设与工程措施并重,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滞蓄、渗透、吸纳、净化等功能,实现灰色基础设施和绿色生态体系的全面结合,全面优化城市的排水性能。要加快易涝易淹区域的改造步伐,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排涝河道、排涝泵站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实现雨污分流,全面提升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加强城市内排水系统和城市外围防洪排涝系统的有效衔接,结合区域、流域的治理,积极推进江河、湖泊、水库等水系连通工程及其岸线的生态整治工程,加强堤防、涵洞、泵站、水闸等的管护和能力提升[9]。严格控制初期雨水污染,雨水必须经岸线净化后方可排至自然水体。加快构建水体沿岸的污水截流干管,严控合流制污水溢流与渗漏产生的污染。结合排水防涝、雨水利用的具体要求,合理安排与布置各项雨水调蓄基础设施。
[1]徐振强.我国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申报策略研究与能力建设建议[J].建设科技.2015.(3):58-63.
[2]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是中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起点[J].居业, 2014,(12):42-45.
[3]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城乡建设,2015,(2):8-16.
[4]王国荣.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5]伍业钢.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M].江苏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6]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Z].2015.
[7]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年3月
[8]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年7月
[9]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连云港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2016年4月
TU992,TV213.9
A
1671-5136(2017)01-0065-03
2017-03-10
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海绵城市”理论在生态南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16SJB760065)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晓冬(1980-),男,江苏南通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与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