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知识获得”到“素养发展”

2017-05-15陈平

关键词:数学思考推理能力空间观念

陈平

摘 要: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数学思考;空间观念;推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63-2

课前思考: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对于棱和面的特征认识,教材上是这样描述的:长方体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点?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与同学交流。很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直观认识它们的特征,应该说这符合小学生认识特点,毕竟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其实以前笔者也是这么处理的,在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之后,组织学生展开测量活动,甚至把长方体相对面剪下来比较大小,从而认识到面和棱的特征,一节课,热热闹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今天再次备这节课,越思考越觉得有问题: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认识是一无所知吗?研究长方体、正方体棱和面的特征还停留在浅层次的量一量、比一比,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吗?本节课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外,还要发展学生的哪些数学素养?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在任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前测: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认识?结果显示,两个班一共103名学生,80%的学生知道长方體(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边;50%的学生知道长方体相对的边(基本不知道棱这个概念)长度是相等的,相对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基本上没有学生说相对面完全相同),但不能讲清道理;80%的学生知道正方体6个面是一样大的正方形。鉴于上述情况,再想到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并且平行,我不禁思考:能否借助平面图形的知识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在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实践:

片段1: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模型和框架,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思考:它的棱和面各有什么特点?并和同学交流。友情提醒:除了量一量、比一比,还可以运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来研究它的特征。

学生活动、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来分享一下研究成果,其余同学有不同想法可以随时补充,我们先来研究棱的特征。

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棱的长度是相等的,我是用尺量的。(学生边说边在视频展台下展示)

师:和他一样是通过测量得到结论举手示意一下。(大多数学生都举手了)

师:是的,测量时一种有效、直接的方法。除了动手,还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2:我不是量的,我是这样想的(带着模型走上讲台),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而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所以这个长方体上面长方形的两条长相等,

前面长方形的两条长相等,下面长方形的两条长相等,所以这四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生2举起长方体模型,如图)

师:真会思考,真棒!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推导出长方体中这一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为了表达的方便我们把这四条棱分别称为

棱A、棱B、棱C、棱D(如图),哪位同学再来有条理的说一说它们的长度为什么相等?

生3:棱A和棱B是上面长方形的一组对边,所以棱A的长度等于棱B的长度,棱B和棱C是前面长方形的一组对边,所以棱B的长度等于棱C的长度,由此可以等到棱A、棱B和棱C的长度是相等的,棱C和棱D是下面长方形的一组对边,所以棱C的长度等于棱D的长度,最后等到这四条棱长度相等。

师:条理真清晰,很有逻辑。那其余两组相对棱长度关系你们也会这样推理吗?

话音未落,有学生举手,师示意学生发言。

生4:我认为这一组相对棱不仅长度相等,而且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师未做评价,转问其余学生:“你们认为了?”大部分同学点头同意,师请生4讲清理由。

生4:长方形的对边不仅是相等的,而且是平行的,可以按照刚才生3的方法推出来。

师:真了不起,都能举一反三了,把掌声送给他。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其余两组棱的特征。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师:棱的特征研究好了,那面有什么特征了,哪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5:相对面的面积是一样的,我是通过测量、计算出来的。

生6:根据相对棱长度相等,不计算也能得到相对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比如,这个长方体(生6举起长方体模型)的上面和下面的两个长方形长是相对的,宽也是相对的,它们的长度是相等的,所以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同理,其余两组相对面的面积也是相等的。

师:真好,你们的掌声既是对生6的表扬,也是对自己的肯定,你们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真棒!我特别欣赏生6说的“同理”一词,言简意赅,真美!其实长方体的对面不仅是面积相等,而且形状也是一样的,数学上通常说它们完全相同。

……

片段2:

师:同学们,如果把我们刚才研究的长方体画下来,一般是这样的。(课件出示长方体直观图)

师:从图中你能看到几个面?你看到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还能看到几条棱?

生1:我可以看到3个面,9条棱。

生2:我看到的3个面中,有一个是长方形,其余两个面好像是平行四边形,我不太明白是为什么。

师顺势指出: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我们画出来的长方体,因为透视的原因,要把2个面画成平行四边形,其实都是长方形。

师: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在图中我们只能看到9条,还有3条你能找到在哪里吗?

(学生在屏幕上指一指,课件出示学生找对的棱,如图。)

师:我们在画看不见的棱时,一般用虚线画,现在补上了3条棱,原来看不见的3个面现在能看到了吗?它们各是什么形状?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见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用手比划比划,再睁开眼睛比一比,你想的和它一样吗?

师:如果我把画的这个长方体擦去1条棱,你还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如果再擦去2条棱,你还能想象的出来吗?请你想一想:最少保留几条棱,我们还能想象出它的样子?

组织学生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最少要保留3条棱(同时用手比划了不同方向的三条棱)。

师:这样的3条棱可以吗?你能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吗?(电脑出示相交于统一顶点的三条棱,如图)

师:(电脑动画演示长方体的还原过程)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追问:仔细观察,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三条棱的方向不同。

生2:这三条棱都是从一个点画出来的。

生3:这三条棱有一个共同的端点。

师:眼力真好,在长方体中,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底面上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师:(电脑出示长方体图片),找一找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师:(电脑动画将长方体倒下来放)如果把长方体倒下来放,长、宽、高又各是多少厘米了?

……

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思维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一次飞跃,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片段1”中在学生通过学具直观感受了棱的特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对边的特点来研究长方体棱的特征。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从数量上和长度上加深了对棱的理解,同時也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水平由“直观水平引向“描述分析水平”,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有收获的是,学生还关注到了相对棱在位置上的关系,这为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长方体的“表象”提供了保障,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片段2”中让学生寻找看不见的棱和面的过程,形成平面图上三维立体图形,这是三维到二维的抽象过程,也是数学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调用已建立的“表象”来确定平面图中棱的位置,从而将实物和抽象后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进一步丰富了“表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思考“至少保留几条棱,还能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则是让学生由二维向三维的思考过程,是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的想象、对比、反思、调整,最终确定要保留不同方向的三条棱。擦“棱”的过程,可进一步深化对长方体棱的认识,将学生从对棱的数量、长度、位置的认识拓展到了对方向的认识;“擦”棱的过程,也让学生理解了课本上对于“长、宽、高”的定义,同时进一步认识到长、宽、高确定了,这个长方体也就确定了(体积一定),为后续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积累了经验。

总之,在“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数学思考推理能力空间观念
试析初中数学推理能力培养
基于推理能力培养的“进位加法”教学实践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