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给语文课堂添“滋味”
2017-05-15张艳萍
张艳萍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国学楹联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优秀人格,而且能增强他们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楹联还可以为语文课堂增添特有的趣味、韵味和品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楹联;趣味;韵味;品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43-1
楹联又称为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柱上或门上。字数无定规,但两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笔者将“楹联”引入语文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第一味:楹联为语文课堂添“趣”味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春联》,我一改以往“什么是春联”或者“大家过新年的时候都贴过春联吧”等提问式导入方式。而是让学生课前去搜集有关春联的起源、春联的发展等资料,上课时就让学生进行汇报。汇报的时候一个个都是那么兴奋,有的交流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有的交流最初春联的形式是在桃木上画“神荼、郁垒”两个门神,还教大家这两个门神的读法是“shēn shū”和“yù lǜ”;有的介绍朱元璋给屠夫写“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春联的故事……通过交流,大家一下子对《春联》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堂课学生都不断积极主动地交流自己课文的理解,同伴间相互补充,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第二味:楹联为语文课堂添“韵”味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很多老师关注了人文,却淡化了语文,注重了开放、多元、拓展及综合,却少了语文应有的“韵”味。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个人认为,语文的“韵味”也因是“语文味”中的一味。在当然语文课堂中加入了楹联的元素,语文味自然就增添不少了。
臧克家先生在谈到他当年在中学的教学经验时说,他的教学语言都是以诗的几乎是疯狂的热情向学生们灌注,尤其是在讲诗的时候,他们的热情像被点燃了的火,大家在燃烧,感情像一股暖流。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充满韵味的语言在课堂里弥漫,课堂自然韵味十足。比如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老师用上对联“文章有骨无须赞;品性无价自然传”“豪情笔下山无顶 浩气胸中月咫尺”;在体会《渔歌子》词意时老师概括成“青山飞白鹭;绿水戏游鱼”“青箬笠绿蓑衣惬意;迎斜风听细雨抒怀”;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国山河”单元总结时,老师概括成“三亚诗情出落日;双龙魅力在奇石”;学了《夹竹桃》和《广玉兰》老师也用“花影迷离多幻想;色泽皎洁尽欢欣”来概括夹竹桃和广玉兰各自的特点……这样充满韵味的教学语言给了学生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学生受到了语文原味的熏陶。
对联还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的语文味也是强调要训练学生把握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习作中,我经常让学生用对联来起题目或用对联来概括内容。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美食节”,照例要写活动剪影。于是我让学生先抓住各种美食的特点或活动的氛围先用对联来概括。于是一副副形象生动的对联就应运而生了——
新区黍米醇香糯;三小团子小巧香。
松脆油花甜满口;香酥春卷乐一园。
诱人春卷香还脆;可口圆子糯又甜。
太仓文化传三小;娄水美食聚一堂。
娄江美味香三小;快乐学生聚一堂。
娄东美味飘千里,三小孩童乐满园。
……
在庆祝六一活动后,学生也创作了“六年情谊沐春雨;一曲离歌别夏阳”
“学子欢吟,吟出万分希望;舞者悦动,动来一片掌声。”“蓬勃朝气展拳术;潇洒英姿献妙歌。”……学生在创作对联中學会了炼字,学会了概括。钱钟书先生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我们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此“撮合语言”中得到了提高。
语文课堂的“韵”味其实和课堂的开放性、多元化一点也不矛盾,前者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后者是语文教学的形式,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课堂上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运用,可以使得语文课堂的教学更加开放,包容,充满激励,也使得课堂上的“韵”味更浓。
第三味:楹联为语文课堂添“品”味
自己的班级通过两年的训练,我们的学生言谈举止都有了质的变化,真有点“饱读诗书气自华”的感觉。以往,在写比喻句、拟人句时,很多学生都会偷懒,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学会放开思维尽情去想象,写出来的句子总是千篇一律。比如“弯弯的月亮像镰刀。”“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没有新意,没有创意,再追问,留给你的是一片静默。现在不一样了,说到比喻句,那就是“枕宅平田似镜;绕村曲水如绸。”“春风拂柳柳如画;细雨润花花似诗”。拟人句的练习中多的是“雁飞天际传秋意;蝉唱梢头诉夏情。”“夏荷擎雨娇羞态;红叶迎风飒爽姿。”在口语交际训练时,说到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志向时,他们也会用对联来表达——“听潮望海胸襟阔;绝顶凌云眼界高。”“破浪舟还凭智勇;攀峰者不怕山高。”“恒心铺就成功路;勇气敲开智慧门。”“立身须似高山挺;处世当如空谷虚。”“大鹏展翅扶风起;百舸扬帆破浪行。”
对句两行,很简单,不简单的是孩子们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再是网络语言的那种浮躁,而是精炼、听上去沉甸甸的,那就是一种“品味”。
楹联这种优秀文化对语文课堂的渗透,给孩子们的是一种熏陶,更是一种习惯!在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时,他们能及时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同时,也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