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5-15樊江峰

关键词:时机质疑合作

樊江峰

摘 要:本文提出了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方面,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适时诱思;指导合作探究,并对三方面的内涵做了详细的解读。

关键词:情境;兴趣;时机;质疑;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42-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勇于探索,积极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地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极大地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不符合学生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家杜威认为,兴趣是学生成长的能力的信号与象征,认为教师主要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一旦和谐的气氛形成,随之而来的则是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新时期教师放下师道尊严,观察、去了解学生的兴趣,进入他们的生活,知道他们要做什么,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他们学得既轻松又有效果。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具体内容与与教学目标,以学生心理活动为基础,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与相适应教学手段相结合,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那么怎样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呢?第一,可列举生动事例,加强感性认识。如《鸦片战争》一课,笔者运用镇江方言“一口两口,精神抖擞;三口四口,吸了不想走;五口六口,万贯家财丢手;七口八口,妻儿老小出口;九口十口,人家屋檐下衣服夹了就走”作为情境,学生听了定会“精神抖擞”,思维由此打开,“鸦片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麽称鸦片战争?”轻松活泼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创新意识。课后,有一位学生问我,鸦片有什么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如医药麻醉剂),从中可看出兴趣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多么重要。第二,可选取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强理解分析能力。如,当讲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时,可引导学生分析19世纪晚期资本输出与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引进外资的区别;如讲《北京条约》内容可引导学生分析贩买华工与我们今天的劳务输出的区别,这样既可激发兴趣活学知识,又能增加对问题是非的辨别能力,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抓住时机,诱思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设置疑问,诱发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新思维。中国古代关于“诱思质疑”教育思想表诉很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者,却要无疑,方乃长进”(朱熹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诱思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与实践还得益于听了陕西师范大学张熊元教授等主持的国家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研究与实验》报告,报告指出:诱是外因,思是内因,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益,而且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在实践过程中如何积极诱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求新、求异思维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时机质疑,如讲述《中法战争》一课时,当把中法战争过程讲完后提出这样的结论:为什麽说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此时你可发现学生注意力是相当集中,思维也相当敏捷。于是“为什么讲中国不败而败?”、“中国失败的指什么?”、“为什么法国不胜而胜?”、“法国又败在何处?”等一系列问题便应运而生。可见抓住时机,诱思质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大有益处。其次,在因果矛盾中激疑,如讲述《淝水之战》,这场战争讲前秦拥兵80多万,进攻只有8万兵力的东晋,两者实力悬殊,而结果是秦軍失败,东晋以少胜多,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抓住这场战争前因后果中隐含的矛盾因素,激发学生质疑,“东晋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东晋靠什么取得胜利的?”“这一仗是怎样打的?”“前秦怎么会失败的?”“淝水之战的后果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创新思维源于学生心中的疑惑,而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解决教材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三、指导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对教师角色,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也作了具体要求。笔者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在教学中进行如下探索:其一,增加作业的开放性、针对性。如结合全国高考卷关于洋务运动评价题,可以把题目给学生作为作业,要求独立客观的评价,也可把它作为例题点评后再布置类似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其二,加大讨论式,交流式教学,特别是一些重要内容或一些易混淆、易发生错误的概念、观点,认识问题。如高中教材第四章有一节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两个截然不同观点进行讨论、辨析。其三,结合课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学习空间由课内引向课外,校内走向校外,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的情况中去,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访问、体验,用掌握的事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如中国近现代史关于《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调查》的活动教学,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各组就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任选一题进行社会调查,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发挥各自特长,查询、采访、找资料(文字资料、音响资料、图片资料等)并写出研究报告,有史有论,最后用一节课的时间各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演讲、展示、评比,效果较好,而全过程我只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指导者,一个合作者的身份。这项活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时机质疑合作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时机与妙手
作战的时机
时机
分娩方式与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