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的习作讲评课教学策略

2017-05-15黄元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评议学情道理

黄元虎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因此,习作讲评课应基于学情而开展。学情分析,为讲评起点的确定、讲评内容的取舍以及讲评策略的选择等指明方向。只有准确把握学情,教师才能着眼学生主体,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才能符合学生需要,也才 有价值。在此,笔者结合习作讲评课“一件亲身经历的事”,谈谈基于学情的习作讲评课教学策略。

一、聚焦忽略处

思维全面性的欠缺是小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生习作与成人写作相比,重要的区别在于兴趣起主导作用,往往是“即兴而作”。这样的习作过程,其优势在于感性思维得到彰显,表现在习作内容中往往是“有意思”,形象而有趣味;其劣势在于理性思维较为欠缺,表现在习作内容中往往是有残缺性,对部分习作要求及内容有所忽略。有时候,学生所忽略的要求及内容恰恰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习作讲评课中,教师应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挖掘被忽略的要求及内容的价值,引导学生聚焦被忽略处,扬优补缺,培养思维的全面性,让习作臻于完善。

通过批阅习作草稿,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拟定恰当、准确、新颖的题目不够重视,有的题目大而空,甚至题不对文。关于题目,习作要求表述为“题目由自己定”,部分学生理解为自由定、随意定。因此,笔者将引导学生探究拟题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首要内容。

师:“文好题一半,花香蝶自来。”我们来评一评同学们的习作题目。

出示第一组题目:第一次卖报纸、放养小乌龟、 捉长鱼、我考砸了。

学生评议:这些题目直接点明了习作所写的事情,让人读了就知道内容。

出示第二组题目:那个黑色的下午、我是被冤枉的、我会游泳啦。

学生评议:表达真情实感从题目开始。第一个题目中“黑色”是表示颜色的词语,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十分郁闷;第二个题目中“被冤枉”告诉我们作者心里非常委屈;第三个题目中“啦”和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兴奋的心情。

出示第三组题目:快乐“饭米粒”、一路惊心、愤怒的小孩。

学生评议:这些题目能吸引讀者,是因为包含了生活中的时尚元素。“饭米粒”是最近电视台播放的少儿节目,同学们都爱看;“一路惊心”是根据电视剧《步步惊心》改用的;“愤怒的小孩”是根据游戏“愤怒的小鸟”改用的。

出示第四组题目:小心驶得万年船、赚钱不容易、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学生评议:这些题目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引人思考。

出示第五组题目:

1.一件高兴(亲身经历、难忘、伤心……)的事(14名同学拟定)

2.帮助别人,人人有责(3名同学拟定)

学生评议:第一行的题目范围太广,一个题目可以用在很多事情上;第二行的题目像倡议书的题目,不能作为记事类习作的题目。

小结:习作的题目首先要正确,符合题材、体裁的要求;其次要有个性,不能太宽泛,要针对这一篇习作,而不是一类习作。

教师化习作草稿为教学资源,寻找出合理而有情趣、新颖而有创意的题目,再加以梳理,分类呈现,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伴拟题的不同角度,领悟了拟题的不同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过于宽泛、与习作要求相悖的有问题的题目,引导学生诊断不当的原因,探讨改进的方法。这样,教师通过正面启发和负面问诊,增强了学生的拟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拟题能力。

二、澄清模糊处

在习作过程中,小学生往往对习作的具体要求有哪些、什么样的选材是合理的、不同的习作素材有着怎样的价值、如何安排习作结构等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因此,在习作讲评课上,教师有必要依据学生的已有认知,针对模糊处,予以澄清,从而有利于学生自我诊断、自主修改、自觉提升。

笔者对习作草稿中的选材做了统计与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对“亲身经历”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导致选材不尽合理。因此,澄清学生对选材的模糊认识,并引导学生掌握甄别选材的方法很有必要。

师:“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习作不仅要有好的题目,还要有好的材料。

出示:

学生初步评议,有共识,也有争议。共识:第一件事情是“我”听到的,不合理,因为这次作文要求写“亲身经历”的事情;第三、第四两件事情是合理的,都是写“我”亲自做的,属于“亲身经历”的事情。争议:第二件事情是看到的,到底是不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大家观点不一。

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什么叫“经历”。

学生查阅工具书,澄清模糊认识:经历的意思是“做过、遇到过或遭受过”。第二件事情是“我”遇到的,是合理的。由此,问题迎刃而解。

深入讨论:三个合理的选材中,各有什么独特之处?

学生评议:“为了一元钱,有必要吗?”写的是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让人愤怒,引人思考;“饮奶助文”这件事非常有趣,令人发笑,表现了孩子的可爱;“赚钱不容易”写的是自己通过卖报纸明白了一个道理。

小结:引人思考、令人发笑、给人启迪的事情都是有价值的材料,这些真实的材料,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感情。

针对学生关于选材的模糊认识,教师选择了四篇有代表性的选材呈现于课堂,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碰撞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之态时,教师施以点拨——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经历”的意思,由此问题迎刃而解。在甄别合理性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关注选材价值,探究每种材料的价值在哪里,并最终形成价值判断的核心标准——真材实料才能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习作讲评,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甄别能力,让习作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自由走向自觉。

三、解除困惑处

毋庸讳言,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习作难于阅读、口语交际等学习内容。许多学生之所以怕习作,重要原因在于习作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许多困惑之处,甚至感到举步维艰。当学生在习作中遇到困惑时,教师如能及时施以援手,答疑解惑,就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学会习作方法,从而获得习作成功的体验。

通過调查,笔者发现怎样将事情写具体,是学生在本次习作中的困惑之处。再仔细阅读学生的草稿,发现许多学生写事情“有骨架无血肉”,缺少细节描写。于是,笔者将“把事情写具体”作为讲评重点,帮助学生解除困惑。

师:记事类习作,要在写具体上下功夫,特别是关注细节描写。出示《第一次卖报纸》片段(具体内容略)。

师生评议,寻找值得借鉴之处:

1.作者先写“我”因为没有卖出一张报纸而焦急,再写“我”向一位叔叔低声叫卖时他没听见,接着写“我”提高嗓门成功卖出,最后写“我”非常兴奋。这样分步骤记叙不仅有条理,而且有利于写具体。

2.对话描写的提示语位置各有不同,且没有用“说”字,既符合真实的情境,又写出了说的不同状态,让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3.心理描写体现变化,“我”开始很“焦急”,接着“硬着头皮”“小心翼翼”,后来“增加了信心”,最后非常“兴奋”。作者还通过写同伴对“我”的嘲笑,衬托出“我”的焦急与矛盾。

4.动作描写中“紧握拳头”“举过头顶”“纵身一跃”写出了我卖出报纸时兴奋的样子。

小结:叙事首先要分清步骤,其次要关注细节。当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要全面、具体地描写,而要依据当时的情境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出示《打老鼠》片段:我找不到老鼠的踪迹,只好使用“灭鼠大法”:第一招——引,我放了块肉,看它出来不出来。过了一会儿,老鼠出来了。我立刻拿着拍子走了过去,老鼠跑了。第二招——震,我用锤子把它震出来。“一二三,呀!三二一,呀!”老鼠还是没出来。我只好使出必杀招——翻柜子,我东翻翻,西翻翻,它终于出来了。我上去一拍,它死了。

师生评议:值得借鉴之处:这段话写了打老鼠的三招,一波三折,步骤清楚。改进之处:

1.老鼠怎么出来?我怎么打?可以写出来,内容会更丰富一些。

2.成功后,“我”的心情怎样?有没有说什么?可以写一写心理和语言。

3.“走了过去”改成“冲了过去”,更能表现“我”急切的心情;老鼠“死了”可以改成“上了西天”,语言更幽默。

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之处,首先通过一则优秀习作的片段,引导学生在赏评中探究将事情写具体的方法,一是分步骤,二是关注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一则有待完善的习作片段,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迁移写具体的方法,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这样,学生经历了从探究写法到运用写法的过程,实现了活学活用,从而解除了习作困惑,培养了习作能力。

四、匡正误解处

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倡导写“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对此,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常常在习作中出现假话、空话、套话,甚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此,教师有必要坚持正确的语言表达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方式来表达,实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阅读习作草稿,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的结尾千篇一律,却自以为找到了记事类习作的“诀窍”。针对这样的误解,笔者是这样引导的:

出示:

1.这次的教训使我明白:做事情不能丢三落四。(《一次难忘的教训》)

2.这次去苏州乐园,让我明白了做人要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苏州乐园一日游》)

3.这次学游泳,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事都不会一学就成,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第一次学游泳》)

学生评议:这些结尾方式都差不多,在文章结尾处总结出一个道理,感觉千篇一律,言不由衷,不够自然。

出示:

1.嗨,这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这场战争竟以爸爸的胜利告终。(《象棋大战》)

2.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养金鱼了。(《我的养鱼经历》)

学生评议:这样的结尾顺其自然,故事结束,文章就结束了。

出示《第一次抱母亲》结尾: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学生评议:课文戛然而止,孝敬母亲的道理,包含在故事的叙述里,读者读了故事,自然就明白了。如果单独将道理写出来,反而让人觉得多余、累赘。

师:当然,不是所有文章的结尾都不能写道理。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的结尾就揭示了道理,如《珍珠鸟》的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学生评议:“你对动物友好,动物自然与你亲近”的道理大家都懂。冯骥才的高明之处在于,从一个新的角度,用一句精妙、简练的话概括出来,能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这样的道理值得在结尾写出来。

针对学生关于习作结尾的误解,教师没有采取直接“告诉”的教学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因此,教师首先出示学生习作中存在误解的一组结尾,让学生自主感悟空话、套话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呈现没有落入俗套的习作结尾,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好结尾的妙用。难能可贵的是,关于记事类习作结尾是否需要揭示道理的时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课文来体察。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与迁移。长期坚持,学生的文字就会充满着童趣、蕴含着童真、洋溢着童心,语言更加鲜活。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评议学情道理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某市委宣传部遴选公务员试题
美术课堂教学评议之我见
道理
智珠
宁波:“两官”履职评议“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