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2017-05-15中共上海市崇明区委组织部课题组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5期
关键词:村级党组织党员

中共上海市崇明区委组织部课题组

[摘 要]

本文以崇明268个村党组织为样本,通过梳理近年来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中好的做法与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领导班子、骨干队伍、活动阵地等五个方面,对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如何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做出一些探索。

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服务群众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5-0058-03

崇明区现有乡镇党委18个,村党(总)支部268个,农村党员25828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51.2%。近年来,崇明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为推进现代化生态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抓队伍强素质,培育服务群众的骨干力量。一是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从2009年起,实行村党组织班子换届选举“公推直选”,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崇明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推进“班长工程”的实施意见》,加大从乡镇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选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力度,目前已选派85人,占全区268个村党组织的31.7%,进一步优化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二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专门印发《党员发展工作手册》,严格党员组织生活,严把党员“入口关”“教育关”“作用关”。三是推动编制下沉。为增强乡镇服务农村基层工作力量,按照区级机关“瘦身”、基层一线“强身”的思路,为18个乡镇增加177名编制,平均每个乡镇9.8名。

(二)抓投入强保障,落实服务群众的经费支撑。一是建立村级党组织运转最低经费保障制度。2010年起,区委、区政府实施了进一步完善本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明确了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的范围和标准。二是实施村级组织“以奖代补”绩效考核。在进一步加强基本运转保障的基础上,将转移支付增量资金与村级组织工作绩效考评结果挂钩,按照“基本增量普惠、重点激励先进”的原则,实施村均10万元的村级组织“以奖代补”,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区管党费对基层的支撑力度。2016年,共向基层党组织下拨经常性教育经费275万元、党报党刊经费71万元,向居民区及“两新”党组织全额返还党费37万元,慰问困难黨员累计110万元;区财政预算项目涉及服务群众工作的各项经费共计2542万元,比上年增长34.6%。四是逐步提高村干部报酬水平。推行“基本报酬+业绩奖励”的村干部报酬考核办法,逐步提高村干部报酬水平;为在职村干部办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老村干部养老生活补贴,解决其后顾之忧。

(三)抓规范强阵地,建好服务群众的活动场所。一是推进乡镇“五大中心”建设。在乡镇,大力推进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综治工作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城乡联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直接面向群众提供医疗、低保、计生、文体活动等社区公共服务。二是加强村级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按照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五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形成“六室”“三站”“两场”和“一市”(“六室”即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代表接待室、医疗卫生室、财务档案室,“三站”即为农服务站、信访接待站、远程教育站,“两场”即村民健身场、村篮球场,“一市”即便民超市),为村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贴心服务。

(四)抓帮扶强基础,形成服务群众的工作合力。一是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从2007年起,在上海市有关部门、兄弟区的帮助和支持下,扎实推动三轮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截至2016年底累计落实帮扶资金约3.1亿元,在为崇明农村“输血”的同时促进了“造血”功能的提升。二是深化村党组织晋位升级。结合“三级联创”工作,围绕“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总体要求,在全区村党组织中深入开展晋位升级工作。通过“一次分类定级、每年整改评估”,实施领导蹲点、部门结对、干部帮扶三级联动,在巩固“好”的党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整改提高,实现每年“较好”“一般”“较差”党组织各有10%以上的晋级率。三是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举办“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论坛”,开展“基层群众自治优秀工作案例”征集活动,建立健全村民议事协商机构,不断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水平。

(五)抓载体强制度,健全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一是完善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以“民情日记”和组团式服务为载体,广泛开展“进百家门、拉家常事、知百姓情、聚万人心”大走访活动,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是落实村级办事承诺制。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要求,村“两委”及其班子成员按照年初承诺、年内践诺、年底评诺的程序,每年为党员群众办理一批实事好事。三是完善农村党员作用发挥机制。在村党组织深化“党员家庭挂牌”、党员设岗定责和依岗承诺、党员“一句话承诺”等制度,探索实施“党员积分制”,引导农村党员在生产生活、为民服务中争优秀、作表率。

(一)村级班子服务意识比较淡化,服务能力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虽然相比以前,村“两委”班子队伍结构有了一定优化,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据统计,全区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9.5岁,50岁及以上的占52.6%。这制约了村干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农村党员趋于老龄化,制约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关数据显示,全区25828名农村党员中,60岁及以上的18983名,占73.5%,大多留守农村,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党员3193名,占12.4%。调查中,有群众戏称,支部开会时是“放眼望去一片雪,十个党员九颗牙”。

(三)为农服务软硬件发展水平不一致,影响服务效率的提升。虽然各村村级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已基本完成,在硬件建设上达到了标准,但在软件建设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村级服务中心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整合,公共服务设备的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及时维护与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代缴代办等便民服务项目还有待开发和发展。

(四)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载体机制的落实。作为上海远郊的崇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村党组织运转对财政转移支付依赖程度高,自身“造血”功能仍显不足,为村民群众服务常常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服务群众的领导班子。一是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分类分级管理体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规范村党组织书记社会保险缴纳,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采取下派、选拔、交流等多种方式,更多渠道、更多方位、更多领域选拔人才,重点从农村致富能手、复退军人、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个体经营户、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等各类“能人”中,遴选一批党性强、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党员,充实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来。要以服务为主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村党组织书记轮训,组建“名书记工作室”,发挥先进典型的传帮带作用,推动他们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向服务型转变,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二是加强村干部梯队建设。坚持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作为好干部的标准,大力实施“本地籍大学生回乡、回村工程”,切实抓好村干部队伍的选拔、培训、管理、使用、保障等各环节工作,促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健全完善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确保农村工作后继有人。

(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激活服务群众的骨干队伍。一是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要严格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从严把好党员“入口关”,注重从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不断优化农村党员结构。要认真执行从严管理党员的有关规定,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帮助改正,对不合格党员及时严肃处置,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通党员“出口关”。二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推行党员目标管理、星级管理、记实管理等办法,及时掌握党员日常行为表现。规范“三会一课”制度,严肃党的组织生活,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员的身份认同,激发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通过规范组织关系转接、专设临时党支部、定期定点活动、一对一联系、返乡返村约谈等方式,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三是促进党员发挥作用、为民服务。教育和引导农村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岗位建功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志愿行动,让每名党员积极认领公益项目、发挥作用,力所能及地帮助周边村民群众,树立党员形象。

(三)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充实服务群众的活动阵地。一是完善村级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功能设置,注重城乡资源结合,打造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村党组织公共服务阵地。延伸服务触角,开展上门服务活动,努力让村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二是提高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落实管理职责,吸引党员骨干和周边群众参与管理,通过强化管理、规范操作,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努力把公共服务阵地打造成为党员群众的精神家园。三是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加大民生服务、生态建设、社区事务等类型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大力支持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分阶段分步骤把一些村级公共服务功能让渡给社会组织,拓宽服务阵地。四是优化农村党组织设置。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产业链、专业协会、群众团队、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领域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基层组织体系,推进服务型党小组建设,使党组织开展活动更加贴近党员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完善服务群众的工作载体。一是结合实际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继续坚持和深化“村级办事承诺制”,围绕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规范和做实村干部承诺内容,加强对承诺事项推进过程的监督,开展好对承诺事项的成效评议,加大评议结果与村干部报酬挂钩力度,使“村级办事承诺制”成为汇集民智、回应民声、惠及民生的有效载体。二是加强区域化党建平台建设。建立以村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基层党建工作联建共建协调机制,促进双向沟通、双向服务,共建共享、互动互补。有效整合基层党组织“双结对”和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工作载体,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三是探索党在社会领域联系服务凝聚群众的新方式。顺应时代发展,注重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党的群众工作,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键对键”联系,打造网上党建联建、志愿服务的新平台。

(五)切实把握群众需求,健全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一是完善农村党建工作支撑机制。要善于借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壮大村级自身发展实力,逐步实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经费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通过纳入财政经常性项目等,建立稳定规范的村党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使农村党组织有能力、有资源为群众服务,使农村党员干部工作有待遇、干好有发展、退后有保障。区、乡镇管理的党费要进一步向村党组织倾斜,对村党组织创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中有开创性和全局意义的党建项目给予扶持。二是健全群众诉求表达与回应解决机制。村党组织直面群众,是直接听取、回应和解决群众诉求最短、最快捷的途径。因此,要发挥村党组织的优势,把大部分的问题在村这个层面解决掉。三是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層群众自治机制。要切实加强村党组织对群众自治组织的领导,通过价值引领、组织动员、支持服务、统筹协调、凝聚骨干等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四是完善群众参与决策和考评机制。村党组织在重大公共政策决策前、决策中,要注重广泛收集民意、汇集民智;在对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公共事务进行决策前,要进行风险评估;对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成效的评价,要组织村民群众有序参与,并加大村民群众的评价权重,评价结果将作为党员干部考核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课题负责人:施伟,成员:陈海星、吕方鸿、张凌燕、董辉、林小强,执笔人:吕方鸿

猜你喜欢

村级党组织党员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