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工作的基层实践及现实启示

2017-05-15宋敬业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5期
关键词:居民区党组织社区

宋敬业

[摘 要]

着眼于提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效性,上海市徐汇区“满意在徐汇.服务在基层”走访行动从搭建平台、组建队伍、健全机制、聚焦功能、强化保障、汇聚合力等方面,探索如何构建城市基层群众工作新格局,其实践探索及其成效,对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满意”行动;工作团队;联系服务;群众工作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5-0044-03

踐行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迫切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上海市徐汇区开展“满意在徐汇.服务在基层”联系服务群众走访行动(以下简称“满意”活动),深入探索构建基层群众工作新格局,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一)主要做法。搭建“满意”行动工作平台。在深入开展“满意在徐汇”活动20年以来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为不断拓展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提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效性,2014年10月,徐汇区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走访行动的实施意见》,成立“满意”行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建由领导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和律师组成的307个走访工作团队(以下简称“工作团队”)。领导小组负责总体部署,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对“满意”行动的组织领导和面上指挥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做好走访活动的日常督促检查和整体服务保障,确保每次走访的顺利落实。工作团队依托区级机关党组织与居民区党组织“双结对”工作框架,实现对全区居民区的全覆盖联系走访。“满意”行动坚持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聚民心,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突出问题,把联系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打造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队伍。拥有一支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队伍,直接关系到群众工作的成效。徐汇区在“满意”行动中组建300余支工作团队,肩负着区委赋予的联系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重任。工作团队的构成为“1+3+1”,即1名处级领导干部、1名党代表、1名人大代表、1名政协委员(“3”指两代表一委员)和1名律师。“1+3+1”机制的设计,旨在形成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合力。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下,区委组织部、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区司法局协同抓好“两代表一委员”和律师的组织工作和作用发挥。工作团队中的处级领导干部作为带队干部,积极发挥综合协调和示范带头作用,“两代表一委员”和律师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法律专业优势。工作团队承担着“五大员”的职责,即当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调查员、改善民生的服务员、解决问题的办事员和基层党建的指导员。随着“满意”行动不断深入开展,团队成员实现了由最初的“物理组合”到“化学反应”的转变,形成相互借鉴、优势叠加的工作效应。

构建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根据“满意”行动要求,工作团队每年完成4次对结对居民区的集中走访,每次走访按规定在每个季度第1个月的上旬完成。截至2016年底,全区已经进行了9次大规模走访。在集中走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题走访、应约走访、工作回访等,不断拓宽走访的形式。区“满意”行动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对全区走访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及时总结走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对工作不力、群众意见大的工作团队给予通报批评,必要时对团队成员进行调整。对于梳理出的群众反映强烈、涉及区级层面的疑难问题,及时报请区委、区政府进行研究,按照分级分责原则推进问题的解决。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加强对走访行动进行组织考评和群众测评。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听取社会和群众对走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年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走访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纳入对处级单位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

聚焦解决群众的“急难愁”问题。“满意”行动的核心功能,就是通过对居民区的实地走访,与群众座谈交流,听取群众诉求,了解群众意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社区难题。走访两年多时间里,全区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啃下了不少工作中的“硬骨头”。据统计,这两年每年为群众解决的难题都在1800件以上。随着“满意”行动的深入开展,一些更加复杂交织的问题摆在了团队面前,给走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团队也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经受住考验,增强了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为增强“满意”行动效果,集中走访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做好前期准备。每次走访前,工作团队主动加强与街道和居民区党组织的沟通联系,做好对群众的提前告知和宣传发动,提高群众对集中走访的知晓度和参与率。第二,深入走访,开好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群众代表等,规模一般为30人左右。工作团队认真听取群众提出的诉求和问题,和群众一起探讨问题解决的办法、小区建设的思路。第三,推进问题解决。工作团队会同居民区党组织,及时梳理分析群众的诉求和意见建议,按照结对单位解决、街道解决、区职能部门解决和区层面协调解决等不同情况,提交网络平台,推进问题的处理。对已解决的问题,及时向群众反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和解释疏导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实践成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出现了隔膜,用群众的话说,基层党组织、政府与老百姓在一些事情上的想法往往碰不拢。“满意”行动开展之初,许多群众抱有一种迟疑和观望态度,认为又是走形式;不少参加走访的党员干部也担心,时间一长恐怕会不了了之。“满意”行动的实践和效果打消了这种担心和疑虑。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想通过走访这个平台来反映诉求,提出对小区建设和治理的意见和建议。许多参加走访座谈的群众认为,走访这个平台接“地气”,能面对面与走访团队的同志交流想法、反映问题,感到很亲切。特别是群众诉求一个个得到回应,社区难题一件件得到解决,让群众认识到走访团队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有的群众深情地说:“看到你们走访团队真心实意为小区排忧解难,我们居民很感动,即使有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只要尽心尽力去做了,我们也会理解和支持你们的。”“满意”行动通过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在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推动了干部队伍作风转变。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现象,区委强调,要通过“满意”行动,锻造一支善于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满意”行动明确工作团队成员的职责要求,强化带队处级领导干部的职责压力。工作团队主动化压力为动力,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如,由区房管局领导带队的走访团队,针对所走访的某小区乱停车、物业管理混乱的问题,加强与物业公司的沟通协调,改进了物业管理,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在走访中,工作团队还加强与群众的思想交流,积极开展对群众的政策宣传和心理疏导工作,化解了群众的怨气,理顺了群众的情绪,为和谐社区建设增添正能量。通过“满意”行动,使干部培养了对群众的感情,感受到基层的脉搏。一位年轻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对践行群众路线找不到感觉,对干部转变作风体会不深,走访行动使我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了切身感悟,也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形成了多方互动的群众工作格局。在传统模式中,群众工作的主体往往局限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开展也往往是“你提诉求、我帮解决”的单向方式,影响和制约了群众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满意”行动形成了多方社会力量共做群众工作的局面。首先是汇聚了群众工作的社会合力。走访行动使领导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形成相互比较和借鉴的同步效应,有效放大了做群众工作的“化学反应”。其次是实现了上下力量(工作团队力量与区党组织、居委会)的有效对接。通过几次走访,工作团队和居民区党组织逐步形成默契,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机整体。再次是推动社区矛盾和问题的多渠道化解。帮助居民区党组织出主意想办法,发动群众一起解决矛盾和问题;加强与街道的沟通协商,充分发挥街道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中枢作用。通过区“满意”行动网络平台,推动区职能部门牵头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在全区层面,由“满意”行动领导小组牵头有关方面力量,推动一些社区共性难题的政策性解决。

(一)既要依靠群众又要引领群众。在现实的群众工作实践中,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轻视组织发动群众,忽视宣传教育群众,往往使自己“成为孤掌难鸣、脱离群众的独行侠,或包打天下、越俎代庖的保姆”[1],使得群众工作效果大打折扣。“满意”行动非常注重依托居民区党组织和群众的力量,工作团队加强同社区党组织一起深入研究小区难题和群众诉求,积极依靠群众骨干,如楼组长、群众积极分子、社区志愿者等,发动他们为小区建设和治理献计献策。集中走访中,专门安排宣讲环节,结合小区实际,力求做到对群众“讲的十分明白”、“讲的十分实际”[2],使群众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上级会议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了解社区建设和治理好的经验和做法等。这些实际做法,改变了以往简单“问题回应式”的工作方式,实现了工作团队与社区党组织和居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满意”活动的热情,调动了群众参与小区治理、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突出群众工作的法治元素。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日益增强,回应群众诉求、化解社区矛盾,越来越离不开法律路径和法律办法。一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这样说:在基层做群众工作,不能不带感情做,但是,只带感情做一定会做到没有感情。因为,只讲感情而不讲规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满意”行动的一个亮点,就是每个工作团队配备1名律师,全区统一安排300余名律师参加走访行动。工作团队秉持“法治为上、群众为先”理念,主动加强与律师的联系沟通,探索运用法律方式服务群众的途径。走访行动中律师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法制宣传,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加强对社区矛盾纠纷、疑难问题的法律回应,引导群众依法依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律师职能作用的发挥,增强了群众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也提高了工作团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段提高群众工作成效。当前,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挑战,也带来机遇。“满意”行动充分利用网络工作平台,及时收集、分析、处置、反馈各类民情信息和问题;建立健全网上群众评价系统,及时了解群众对走访行动的满意度;组建了多种形式的微信工作群,提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效率。通过网络工作平台,实现了线上指挥监督、线下采集解决、全网分析跟踪的群众工作集约化管理。“‘满意行动+互联网”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群众工作依然需要重视和依靠“面对面”,而“键对键”方式也越来越变得不可或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即時性特点,不断拓宽联系服务群众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资源支撑等,超越对传统工作方式的“路径依赖”,把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做得更加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四)社区治理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面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区治理,建设平安家园,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也是新形势下深化群众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比如,走访行动中收集到的诸如楼道堆物、养狗扰民等问题,经常具有普遍性,这类问题化解起来有难度,要坚持群众共同参与,引导居民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治,群众的事群众管,通过居规民约等方式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居民的感觉也会变得更好。“满意”行动把“探索一方治理模式”作为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工作团队主动加强与街道和居民区的对接,推动形成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机整体;加强对居民区书记和居委干部进行政策法规、思想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增强他们做好社区工作的能力水平;聚焦社区治理的共性难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不断探索加强基层建设的有效路径。探索“一方治理模式”的实践,有效增强了徐汇基层工作的能力、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区共治、自治、法治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冯小敏.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建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党校副校长

猜你喜欢

居民区党组织社区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熊”视眈眈
党组织在正式党员减少为3人以下时如何开展工作?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集萌社
美得州居民区发生枪击事件
影像社区
“三挂钩”管好村党组织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