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组织生态

2017-05-15项建春龚少情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伯乐年轻干部

项建春++龚少情

[摘 要]

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当前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固然是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但是组织生态却是与年轻人存在、发展直接相关联的因素,是年轻人成长的气候和土壤,值得予以认真的研究。

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组织生态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5-0038-02

领导环境学表明,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关键在于组织为个人的成长创造适宜的人才生态。组织生态学将生态理论与组织行为密切地联系起来,认为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依赖着的生态系统,组织生态的特性和状况决定着组织成员的特质和成长过程,人只有在一定的组织生态中才能够健康成长。

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马克思又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社会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天性。”[2]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社会环境改造的作用,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地,环境也创造人。组织生态对于干部成长的意义首先在于,适宜的组织生态是个人成长的前提条件。人们崇拜英雄,但是,没有风雷激荡的时势,也就不可能有所谓英雄的出现。人们期盼天才,但是,没有天才的土壤,也就难以有天才的产生。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始人李卜克内西在回忆马克思的文章中指出:“只有在英国,马克思才得以成为实际上已经成为那样的人。”[3]可见,马克思也是一定社会环境和条件的产物,脱离了这个环境和条件,马克思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了。再则,一定的组织生态对于组织成员的特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组织生态意味着一种人才的导向,一种人才的标准,只有符合这种标准的人,才可以在这种组织中很好地生存,才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组织生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成员,就有什么样的人。恩格斯曾经举例说,如果一个人从童年开始每天十二小时就只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着制针头、锉齿轮这样简单、笨拙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能力和情感就会走向枯竭,最后只能成为一个十分平庸的无能之辈。恩格斯感叹:“这种工作怎么能不使人沦落為牲口呢?”[4]还有,组织生态为组织成员提供成长的动力。没有激情,无论何时都不曾也不可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一个人在组织中的成长需要持续不断的动力来支撑,所谓的选用一个人,激励一大批。良好的组织生态能够催人奋进,风清气顺,即便是胸无大志的懦夫,也会深受感染,雀跃欲试;而饱受损害的组织生态,则可能死气沉沉,甚至万马齐喑,即使是千里马也不能不萎靡不振,最终老死槽中。没有适宜的组织生态,是不可能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热气腾腾的年轻干部生长局面的。

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优化年轻干部成长的组织生态,首先需要的,是用人的制度,是形成一种激励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用人导向。谈到干部的选拔,人们总是想起伯乐,希望遇到更多的伯乐,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伯乐当然重要,但是将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完全寄托在伯乐身上,这就充满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是最好的伯乐。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说得好,“开始是人创造制度,后来是制度创造人”。[5]所以,要格外关注优化干部成长的组织生态,根本的还是干部培养选拔的制度创新,造就一种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组织制度生态。

但是,用人制度出了问题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只有制度,才可能尽量的防止这种劣币驱走良币的现象,才能尽可能的遏制这种逆淘汰的现象,必须要健全相关的制度。当然,任何制度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必然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和完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造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制度生态,其根本的着力点在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原则真正渗透到制度体系之中,让老实人不吃亏,让投机取巧者没有市场,让真正德才兼备的年轻人能够脱颖而出。由此而形成的组织生态,一方面调动了队伍的积极性,获得了最大的组织效率;另一方面又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增强了党的群众基础,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伯乐选人的真正超越。这才是优秀年轻干部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正奥妙所在。

实际工作中,人们总感到有一些无形的东西,在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主导着整个组织的具体运作,这就是一个组织文化在其中起着的作用。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组织生态的深层结构。一个组织在其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家均已默而识之的传统、习惯和精神风貌,并自觉不自觉地贯彻到组织成员的日常工作之中,化作一种共同认可的组织行为模式,此即谓组织文化。

一般来说,组织文化深刻的反映了组织成员对待组织的共同态度和情感,蕴含着组织的基本理念,体现组织的根本价值追求,是组织的精神支撑和基本的行为模式。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与其它组织发生区别的重要标志。要了解一个民族就不能不了解它的民族文化,要了解一个组织也不能不了解它的组织文化。海尔创始人张瑞敏说:“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海尔文化。海尔的什么东西别人都可以复制,唯独海尔文化是别人无法复制的。”企业组织如此,政治组织也未尝不是如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根本宗旨,这种先进性政党组织文化,是任何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所不曾有过的。组织文化为组织成员提供行为规范和导向;组织文化激励组织成员按照组织业已普遍认可的习惯风尚行事,为组织成员提供行动的基本规范;组织文化又蕴含着组织的基本理念和宗旨,引领组织成员行为的基本取向。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组织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组织行为。党内暮气沉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更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的本质要求,可以说,苏共组织文化的衰朽窒息了党内广大年轻干部的活力,也是促使苏共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优良传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文化,这正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把以德治党和依规治党结合起来,强调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党内气象为之一新,为年轻干部的成长不断地创造了风清气正的组织文化。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寻其起弊之源。”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相辅相成,不断推动着组织生态的优化,共同呵护着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当年,罗兰夫人在法国大革命高潮之际,竟然感叹,“法国没有人才,遍地都是侏儒”,列宁称之为罗兰夫人的错觉。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优化广大基层年轻干部成长发展的组织生态环境,就不但会避免这种罗兰夫人的错觉,而且会更加炽烈地燃烧广大基层年轻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激情,进一步激励大批的优秀年轻干部生生不息、层出不穷。邓小平曾经指出:“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6]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3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3]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46.

[5]曹沛霖.制度纵横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9.

作者项建春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四分校副校长、副教授,龚少情系上海党建研究会研究员、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伯乐年轻干部
伯乐一顾
年轻干部扣好“第一粒扣子”有多重要?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我给小鸡起名字
车伯乐
郧西 结对帮扶倒逼年轻干部成长
抉择
年轻干部“墩苗”当勤做“加法”
人民出版社
“马相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