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精神的四个向度
2017-05-15刘斌
刘斌
[摘 要]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阐明了党中央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今后发展的期望、要求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新阶段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和气派方面四个向度来把握理解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精神,是贯彻落实好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求的重要前提。
哲学社会科学;贯彻;实施要领;习近平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B27; C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5-0019-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在创新能力方面不断得到提升。但面对复杂的国内国外政治经济形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也更加繁重。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面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扎实贯彻会议精神,立足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领,在创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中强化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在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突出矛盾问题的广阔舞台上大有作为。
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任务艰巨使命重大。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五个“迫切需要”,高度概括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责任。五个“迫切需要”从意识形态的巩固、经济发展的支撑、改革重难点的攻坚、文化软实力与话语权的增强、党的执政领导水平的提升方面提出了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现实需要。
一是面对各类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建坚强的意识形态堡垒,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近年来,国际国内各类社会思潮交融激荡产生较大影响,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普世價值思潮、宪政民主思潮”等各类思潮对国内意识形态的冲击,尤其是各类思潮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和扰乱,严重影响社会团结稳定和发展走向。对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崇高思想文化风尚引领科学发展。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出现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变化,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深刻变革,有效应对国内外经济贸易挑战和风险,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产业增长方面,第三产业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2016年前三个季度普遍达到7.6%的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潜在动力。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现实反映出的问题均需要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切入点,为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参考和支撑。
三是我国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固化、矛盾增多等深层的风险不断显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提升迫切要求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面对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没发展起来时少的复杂状况,进一步通过更为科学、更为妥善的顶层设计破解利益固化的藩篱,协调好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推动改革持续深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作用,为改革决策提供全面的政策咨询和要素考量。
四是针对当前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深化,提高我国的国家话语权,增强文化软实力,引导世界各国人民客观全面认识中国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做好阐释工作。在对外交流中,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阐释我国发展道路的优势特色;立足中华文化的持久生机和传承活力,阐释我国各民族最核心最突出的精神追求;做好对外宣传阐释工作,传播好中国声音,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
五是面对新形势下发展的情况变化,提升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抵御“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聚焦党建,为从严治党提供新的方案和策略。同时,新阶段下筑牢理想信念的精神根基、保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站稳群众立场、加强权力的制约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围绕党建理论深化研究,为提升党执政的能力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保证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理论支撑。
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的加以坚持。”[2]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根本的特点在于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与融会贯通。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规律的指导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重要思想保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规律来指导革命实践,经历了一个过程。我们党从幼年成长成熟的进程中逐步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来解决现实问题。虽然思想路线经过多次曲折,但最终都是因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并且实事求是的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才不断推进民族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由于我们党处于幼年时期,理论上和政治上尚不够成熟,以致于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和机会主义的错误导致反“围剿”的失利,但很快我们党依靠自身的团结统一,经过遵义会议结束了错误的思想领导,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关键环节和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国家和革命事业。遵义会议成为了我们党第一次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之后在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均在不同的节点上重申马克思主义的思路路线,为夺取各个时期的胜利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我们党的成长过程中经过确立和重申,成为我国民族民主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思想保证。
(二)堅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成功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指引。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20世纪60年代,由于思想路线的偏移,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陷入曲折困境,一定程度上给国家的发展进步形成了巨大的障碍和损失。但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平反冤假错案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一系列拨乱反正的调整举措,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再次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并进一步做出了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进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引下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世纪。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通过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们赶上时代变化,引领发展潮流,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上奠定了最基础的自信。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处理好当前错综复杂问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的冲刺阶段。但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进入深水区,各类矛盾风险叠加,诸多困难隐患增多,利益主体关系复杂多变。新形势下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突破思想观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全党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指导,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破解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4]等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举措。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坚持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源头。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发展的指导,这就要求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在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勇于扛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构建提供动力源泉和思想引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建设中,不断形成清醒透彻的理论自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首先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阐释普遍性规律的科学,其在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把握中,贯穿了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各领域提供了根本的哲学基础。唯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从实践层面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真正站稳人民立场,熟练掌握唯物辩证法,坚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点,抵御和规避各种错误思潮冲击。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突出理想信念这个灵魂,补钙壮骨、立根固本,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也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避免浅尝辄止,简单套用和教条主义,切实达到实事求是。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明确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人民的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这就决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的国体,即国家性质。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党和国家的人民立场,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同样,党和国家的人民属性决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属性,决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始终坚持的人民立场。同时也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聚焦群众实践、围绕人民需求、关注民生疾苦、关心人民生活、尊重人民主体,才能真正将自身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国家需要、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服务人民过程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创新成果。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行并进、研以致用。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指导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门升华实践的科学,它面对现实,关注实践,注重从实践与认识的互动中提升认识,在实践检验基础上深化认识产生理论,始终根据时代、实践的变化发展来进行理论探索创新。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不拘泥于个别教条也不绝对的功利实用。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这就进一步阐明了如何坚持和使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最根本的在于回归现实坚持问题导向,全面的关注时代现象、准确的把握时代脉搏,在研究选题上及时跟踪时代关切,追踪重大现实问题。总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讲,就是将理论研究的关注点落实到党领导国家发展所面对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来,落实到透彻的认识问题、精准的解决问题上来。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独有的特色、风格和气派。我国是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大国,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国,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不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一)哲学社会科学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在我国文化演进过程中虽然受不同文明所影响,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来自三方面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影响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交流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影响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等主体性、基础性内容。这些内容是我们持续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资源和原始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影响,主要是在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所蕴含的文化产生机理和运行机制,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发展的历史宝库和源头活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交流影响主要是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对我国的启发和影响。其成果所蕴含的创新性资料、角度和方式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在不同思想、领域、角度方面的互相影响。在交流过程中对国外优秀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对于推进自身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哲学社会科学要在立足现实基础上坚持批判与吸收的统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要体现中国特色,就需要体现出主体性和原创性。即要坚持围绕我国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实践难题入手,综合利用批判吸收国内外各种资源、各种理论方法的优势,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创新性观点,扎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避免直接套用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而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伪创新和固步自封,以传统经验和办法应对新形势、新问题的老生常谈。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要抓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这个主题,直面发展现实,在批判的传承历史遗产和吸收国外思想基础上,及时研究提出新思想、新理念和新办法。面对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重心,从改革发展新实践中不断挖掘资料、发现问题、构建理论,根据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各项战略部署,结合基层具体实践,强化政策研究阐释,不断提炼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性理论,探索出符合規律的新路径,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围绕“三大体系”的建设来部署实施路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三大体系”的框架结构来部署实施路径,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整体高度,来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结构体系和要素内容。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学术的创新为抓手,以话语的强化为任务。首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融汇于其他学科的建设研究中。对此,2015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已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5]其次是突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支撑学科,同时兼顾冷门学科、基础学科的建设发展,让各类不同学科面对不同社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各有特色、相互支撑、各得其所。在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指导性作用下统筹兼顾其他冷门基础学科的发展。再次,学术体系建设中要注重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权威、公正、客观、透明的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分类评价体系,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6]最后,在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上,更加权威、客观、准确、形象的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不断打造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引导国际学术界对我国发展开展客观研究和公正讨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2013-08-20)[2016-11-1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16-11-1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2.htm.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15.523.
[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9.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1-19)[2016-11-11]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