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命成长”的小学课堂导学模式

2017-05-15林爱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学情导学

林爱娟

摘 要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生命成长是学生的内心需求。课堂是流淌师生生命之河的场所,基于生命、围绕生命和为了生命应成为小学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引导的主体,生命成长的导学模式以学为中心,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通过导学模式的架构、导学流程的安排、导学要求的提出、导学策略的实施以及导学要素的观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全方位探究生命成长导学课堂的密码,力图促使小学阶段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

生命成长 课堂导学 模式架构

小学“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采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学评教的教学理念,以“候学导入——板块导学——拓展导用”为课堂导学总体架构模式,围绕“以目标为主轴、以规律为准绳、以整合为机制、以分层为手段、以感觉为抓手、以成长为追求”的实施策略,在“导学提示、导学实践、导学交流、导学展示、导学引领和导学小结”等各板块的课堂教学流程中,力求全程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状态,努力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形成,切实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生命成长”课堂的导学模式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课堂是流淌师生生命之河的重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目标定位、内涵体现和框架构建等应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1.“目标定位”立足生命成长

理想状态下“生命成长”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是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五是丰盈学生的生命历程,六是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其核心思想是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成长”。

2.“基本内涵”体现生命成长

“生命成长”课堂教学改革以“学为中心、教为促进”为基本思想;以“尊重差异、顺应天性、呵护成长”为基本理念;以“活力焕发、个性张扬、灵性涌现、意识唤醒、拔节有声”为基本特征;以“生命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抒发;先生后师、先师后生、原有经验”为基本原则,在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中,让每个学生的生命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成长。

3.“框架构建”围绕生命成长

“生命成长”导学模式注重生命的唤醒、体悟和拔节的声响。在“候学导入”中重在生命意识的唤醒,“板块教学”中注重生命的体悟,在“总结提升”中注重生命的提升,并在“拓展候学”中让每个生命都能让本节课所学得以有效运用。

另外,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关系应该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和层层推进。候学导入,要注重唤醒生命;板塊导学,要注意尊重生命;拓展延学,要注意提升生命。当然板块之间各有侧重。

二、“生命成长”课堂的导学流程

本模式以“导学提示,服务生命;话题交流,呵护生命;呈现成果,展示生命;导学引领,促进生命;导学小结,升华生命”为各教学板块的基本流程。

1.导学提示要切实服务生命

导学问题的设置是实施先学后教和以学定教的基础。导学要求的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问题要导思。所设置问题或者学习提示要注意有辐射源、辐射线和辐射面,切记琐碎。二是方法要导行。要注意引领学生读、想、圈、划、写和说。

2.导学实践要充分了解生命

此流程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的时间要充分。学的时间不充分,就容易走过场,使先学后教浮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学的过程要关注。学的过程如果不去关注,那么教师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因此在此流程中,导学要求里所提的学的方法要体现,学的问题要指导。三是学的结果要展示。学生的思考痕迹、学习成果要有所体现,以便教师可以真正地实施以学定教的策略。

3.导学交流要努力呵护生命

导学交流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会走过场。特别是刚开始一两个学生说得不够准确、不够全面、不够深刻的时候,教师往往就会急不可耐地加以评价,加以引导,结果许多学生的思维没有机会得到展现,许多学生的想法没有机会交流。有时还会因为教师对学生生命不够呵护,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流露出对学生学习的不满,致使许多生命个体从此封闭内心的大门,不愿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导学展示,要尽情展现生命

生命是个体的存在,是需要呵护、展现的。只有充分展现了学生的现有学习情况,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引领和指导。在导学展示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展示,了解学情。不管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片面、肤浅、错误,我们都应延缓评价、延缓点拨、延缓引领,以充分展示学情。二是要提供拐杖,畅所欲言。学情的展示可以是图表式,可以是批注式,还可以是交流式。在成果展示、成果介绍时,还注意要让学生充分地说、读、写、画。

5.导学引领要切实提升生命

导学引领要围绕目标、聚焦重点、面向全体、注重体验、层层深入。引领时要注意从个体到全体、从肤浅到深刻、从模糊到清晰、从错误到正确、从无序到有序、从平移到层递、从凌乱到系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的教才有意义,学生的学才有价值,生命的成长才有成效。

6.导学小结要注重升华生命

学生的学情展示可以肤浅、可以片面、可以凌乱,甚至可以是错误的,只要是学生真实的存在,我们就悦纳。但是作为平等中首席的教师,我们在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要注意小结的精准回扣,并在深刻、全面、系统和准确上作文章,尽可能做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提升。

三、“生命成长”课堂的导学要求

“生命成长”课堂教学模式,学的主体是学生,导的主体是教师。导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学的作用往往依赖于导的价值,因此教师的引导在这里更为重要。

1.注意导的对象

首先是导教材。用教材教课程,对教材的导读、导练和导用功能非常值得研究。导教材,把握教材是基础,处理教材是关键,凭借教材是核心要素。其次是导学生。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学生会的不导或少导,不会但又必须学会的要重点导。引导的时候,对学生生命的了解、尊重和呵护不能忽视。教师个人的修养、学识、智慧、胸襟和情怀更是直接影响导的成效。

2.探求导的方式

横向引导,让学生充分展示现有认知水平;纵向引导,让学生提升现有认知水平。在这里还有几点要引起我们充分重视,那就是拒绝引导的平移,切忌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走过场;谢绝一切方式单一、过于理性、枯燥无味、平均使用力量的引导方式。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刀刃上。

3.把握导的内容

认知方面,要把个体生命的认识转换为全体生命的认知,要从模糊、片面、错误、肤浅的认识转化为清晰、全面、正确和深入的,把理性的转化为感性的,把感性的上升为理性的;能力方面,要通过归纳和演绎、部分和整体的不断转化,引导学生个体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有所领悟。情意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他主到自主。还要引领生命从失败、低落、涣散、迷茫、呆板走向成功、高涨、集中、充实和灵活。习惯方面,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短暂到恒久等等。

四、“生命成长”课堂的导学策略

生命成长课堂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策略的有效实施。

1.以教材为凭借

一是读解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不是目的,用教材教的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二是基于教材。以教材为凭借,首先要对教材有所了解、理解、体验和感悟,基于教材,又不受限于教材。三是跳出教材。在读解教材、基于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跳出教材,让所学学科知识和技能方法在教材外加以运用。

2.以目标为主轴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生命成长课堂里,同样要以目标为主轴,教学的板块和环节都是围绕目标层层展开的。不管是导入、导学、导练还是导用部分,其实都是与目标相关联的。特别是导学要求、导学实践、导学展示、导学引领、导学体验、导学抒发、导学感悟、导学评价、导学小结等等都不应游离在教学目标之外,否则教学便犹如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3.以整合为机制

整合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手段。把具有相同学习要素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生命经历从不会到会的实践过程。我们把这种整合称之为群组合教学。在教材整合中,让学生的每个生命个体历经学、练、用的完整生命成长过程,从而有效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丰富生命情感体验和坚守生命价值取向,夯实生命基础。

4.以分层为手段

目标学习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设置层级目标而逐步实施。当学生的学习有困难时,分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面向全体生命,尊重、善待全体生命的一种体现。学习过程的分层可分为大层次、中层次、小层次。不同的层次对应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对象,分层推进是促进生命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施手段。

5.以感觉为抓手

生命是有感觉的,会触动的。能触动生命心灵的,往往能在生命中留下痕迹。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让生命个体还原知识场景(猜測、释解、想象、看图、演示、朗读),善于联系(自己、他人、生活、前后文、背景、同一作者作品、同一时代作者)和比较(删、增、换、调),注意交流和反馈,适时鼓励和赞美等等,都能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上有所感觉,而不是冷冰冰的灌输和塞与。

6.以成长为追求

生命成长课堂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生命成长,因此了解生命的学习,基于起点、提升起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解学习起点的途径有很多,如:预学、交流、展示(态度、情感、知识、能力)等。基于起点,就是不仅要关注到静态的学情,还要关注到动态的学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和课中都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根据学情不断提升学生生命的起点,以达成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

五、“生命成长”课堂的导学

生命成长课堂教学模式框架采用“三学推进、目标导学”的方式架构,要注意确立准确而合适的生命成长目标,在课堂上营造安全而舒适的生命成长环境,创设和谐而温暖的生命成长氛围,形成相吸与共振的生命成长磁场,展开体悟而收获的生命成长过程,夯实灵动而丰盈的生命成长基础,达成拔节有声、充满活力的生命成长高度。

1.营造生命成长的环境

生命成长环境的安全、舒适是最为基础的要求。试想学生整天生活在担惊受怕的环境、嘈杂热闹的场所中,怎能有利于健康地成长。因此生命成长课堂要注重物化环境的营造,如教室布置、教师衣着、课件选择、课桌摆放等都应考虑到生命的渴望与需求。

2.创设生命成长的氛围

生命成长需要和谐、温暖,成长需要民主、宽容;成长需要赞赏、信任。因此在与学生生命对话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做好服务工作。蹲下身子、仰视生命,对生命关怀备至、赞赏有加,在轻松中点拨,在幽默中唤醒,在赞美中鼓舞,在拥抱中安慰,在反诘中深思,在提醒中顿悟。只有创设了良好氛围,才能有效促进生命的成长。

3.确立生命成长的目标

生命成长的目标应该基于学情、学科特点和生命的成长需求。学情的把握要立足学段、班级和个体。准确、合适的目标是生命成长课堂的核心要素。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策略的确定、学习材料的整合等都应该围绕目标进行。所有教学流程也都应该紧扣目标实施,否则就容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使生命成长成为一纸空文。

4.形成生命成长的磁场

在生命成长的磁场里,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是相吸和共振的。怎样才能让师生的生命和谐共振呢?以下策略能有效地解决:一是关注生命。因为生命是有感觉的,你关注了它,它也会关注你。二是服务生命。我们要在课堂上让教于学,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是为生命的成长服务的,而不是学生配合教师的生命,本末倒置。三是悦纳生命。学生生命的任何状态我们都要悦纳,因为那是真实的存在。我们要想办法激趣、吸引学生的生命,才能达成共振的磁场,收获生命的幸福时刻。

5.展开生命成长的过程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书本知识、他人经验,只有通过学习者生命的体悟,才能促进自我生命的成长。因此展开生命成长的过程就尤为重要,过程的展开必须围绕目标层层深入,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切实注重全体生命的有效成长,而不仅仅是少数个体的成长。生命成长的过程展开,往往要经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归纳和演绎的思维互换,需要与生命已有经验的链接,以及现有接受能力的考量。

6.达成生命成长的效度

高效课堂讲究效果、效率和效益,生命成长课堂在讲究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生命的拔节与生命活力的焕发,尊重差异、顺应天性、信任学生、激发活力、悦纳独特,以爱育爱、以智培智、以情激情。在生命发展区里,摸清生命已有的发展区,引领生命在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摘下桃子,以达成生命成长的效度。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学情导学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我是小导游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