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2017-05-15金燕南

江苏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例

【摘要】在以往的音乐课中,我们习惯于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语义内容为目标,而音乐的基本属性则决定了它无法直接传达视觉性与语义性的内容,因此,音乐学习重要的是获得过程性的体验,积累音乐感受。在苏少版《音乐》三下《打字机之歌》一课的欣赏教学中,教师运用图形谱,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各种要素,进而让学生获得通感体验,养成“音乐的耳朵”。

【关键词】音乐欣赏;通感体验;《打字机之歌》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12-02

【作者简介】金燕南,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常州,213000)音乐教研员,高级教师,江苏省音乐特级教师。

说起音乐欣赏,我国自古就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所谓知音,就是懂得音乐的人,那么,如何才算是真正听“懂”音乐呢?小学阶段,我們又该让学生“懂”些什么呢?

一、追求语意,似“懂”非“懂”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习惯于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语义内容为目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便暗示了这种音乐审美观念,音乐中饱含各种内容,如果你说不出这些内容是什么,那就是你没听懂。这故事流传至今,给听者造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欣赏压力,每个人都试图从音乐中听出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其实,一个人喜爱音乐,绝不是因为他能直接解读音乐的内涵,音乐的美不管你是否言说,它都在那里,影响着你、吸引着你,且音乐的基本属性也决定了它无法直接传达视觉性与语义性的内容,因此,听音乐正如享受美食一样,重要的是过程性的体验。小学阶段更是如此,“听不出来”“理解不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音乐中获得丰富的感受。一个高明的教师不是向学生解释音乐,而是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各种特质,获得自己独有的体验,培养对音乐的敏感性,进而产生愉悦感。

二、实践感受,由“听”而“学”

音乐给予人的首先是听觉感知和联想,而非视觉感知和思维。因此,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懂得”音乐的含义,其价值并不是很大。要培养一个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欣赏者,首先要着眼于锻炼和提高其听的能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对此,笔者的理解是音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这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跟专业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区别。音乐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这些基本要素相互融合就形成了音乐表现常用的形式要素,如:力度、速度、旋律、节奏、和声、调式、曲式、织体。也就是说:听音乐,主要关注的应该是音乐本体,即各种音乐要素是如何呈现的。

三、打开思路,“视”与“听”通

弄清音乐欣赏中到底听什么的问题后,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听才更适合学生。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运用通感更适合学生的音乐学习。运用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视听通感,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窗。当我们受到声音的刺激时,往往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声源的视觉影像。由此,将音乐以视觉图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便能使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同步,产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四、因“乐”择法,“图”随“乐”行

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认为:音乐的音响与表现对象之间发生的同构联觉从要素上可以划分为“方向(高低),幅度(强弱),频率(快慢),紧张度(张弛)”。按此思路,我们设计图形谱时,便可将音的高低与空间的上下加以关联,强弱以调整图形粗细浓淡大小等方式展现;音色及调性可用颜色来表现:低沉的声音采用明度低、纯度低的颜色,尖锐的声音则以明度高、纯度高、对比强的色彩;大小调的明显调性可以靠色彩的明度和灰度表现。在此过程中,音乐的内在能量与运动方向是我们进行图形选择和设计的关键,也是展示音乐感觉,使音乐更为灵动的诀窍。

【课例】

《打字机之歌》是苏少版《音乐》三下的内容,如果仅靠标题展开想象而不对乐曲本身进行深入挖掘,那么,教学便会出现两种趋向:一种是望文生义,学生生发很多关于打字机的具体想象。另一种是浏览性的欣赏,整体听赏几遍后一掠而过。

每一首乐曲都有各自的特点,《打字机之歌》是一首短小风趣的近代管弦乐作品,作曲家直接以实物打字机为打击乐器,这使得整首乐曲形象鲜明,生动活泼。本课中,两个乐段的听赏活动,都借助了图形谱和身体动作。音乐要素在这节课中被转换为不同的形式:如简单的图形、动作等,借助这些形式,学生能直接地触摸到音乐。

这首曲子的速度较快,第一乐段频繁而密集地使用十六分音符,这很难让三年级的学生形成旋律记忆,因此哼唱主题显然不合适。但我们发现,每一个乐句的句尾都出现了打字机的铃声和回车声,将乐曲的这个特点作为听觉标志,可以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此时教师可借助问题:打字机一共打了几行字?让学生感受整个乐段中乐句的构成情况。因而第一个乐段图形谱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现四个乐句的长度和基准节拍,并用铃声和打字机回车声的两种图形作为收尾(见图1),让学生在听一听、指一指的过程中感受乐句的节拍和乐句的划分。

在充分体验节拍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演一演”,学生表演打字机打出四行字,也就是四个乐句,这是对乐句节拍听辨的进一步巩固;第二,游戏“玩绳子”,学生体验了节拍后,教师让其表现听了第一乐段旋律后的感受,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乐段快速平稳推进而形成的缠绕感在学生那里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这即是通感的体现。在之后的“看一看”环节中,教师将图形谱和乐谱对应着呈现,学生边听边看,培养识读乐谱的能力。

第二乐段的旋律呈现两大特点:第一,上下行旋律起伏明显;第二,强弱对比规整。教师用圆点的斜向连接表示旋律的上下行规律(见图2),这与第一乐段的平稳缠绕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同时教师用圆点颜色和体积的变化暗示音乐的力度对比,一目了然的图谱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跟着教师完成主题旋律的接唱,并加深了对音乐主题的记忆。

教学第二乐段时,教师在让学生体验音乐结构上用了一定的“笔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借助图形谱知晓了主题以及主题重复的特性。细听第二乐段时,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师生接口哼唱主题旋律等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充分体验了主题的紧密连接,因此对主题的不同重复手法有了了解。之后师生一起贴图,边听边调整,绘制整首乐曲基本结构框架的图示,如此,不同主题的重复连接便在图示中变得一目了然。

对于标题性的音乐来说,学生可借助标题通过欣赏体验生发想象,进行理解,且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过多地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解说音乐、“翻译”音乐,并不是我们的追求。而引导和带领学生感受音乐纯粹的听觉美,并让其对音乐中的各种表现性要素有敏锐的反应,则是音乐欣赏教学需要关注的。愿每一个学生的人生都被音乐浸润。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课例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结合课例谈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几个着眼点
“简单多面体外接球”微专题教学课例有感
课例
儿童启蒙教育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