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2017-05-15苏刚倪耿欢刘虎潘豪王鹏飞单惠萍易亚辉陆忠烈
苏刚 倪耿欢 刘虎 潘豪 王鹏飞 单惠萍 易亚辉 陆忠烈
●检测诊断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苏刚 倪耿欢 刘虎 潘豪 王鹏飞 单惠萍 易亚辉 陆忠烈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在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肺部病变患者83例,其中53例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3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胸部DSCT双能量增强扫描,分析比较两组病灶虚拟平扫(VNC)值、延迟25s时的碘增加值(Overlay25s)、延迟25s时的碘浓度(碘浓度25s)、延迟60s时的碘增加值(Overlay60s)、延迟60s时的碘浓度(碘浓度60s)及Z值(Overlay60s-Overlay25s)。 结果 观察组患者VNC值、Z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Overlay25s、碘浓度25s、Overlay60s、碘浓度60s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 DSCT双能量扫描技术可用于辅助鉴别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
双源CT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肺肿瘤 肺疾病
肺部病变影像学定性诊断一直是放射学研究的热点,胸部CT增强检查是鉴别良恶性病变常用的辅助方法,通常患者先行胸部CT平扫,再行多期增强扫描,然而在这过程中患者接受了较大的辐射剂量。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双能量扫描技术通过一次双能量增强扫描即可获得病灶虚拟平扫(VNC)图,既降低了辐射剂量,还获得碘分布图。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DSCT双能量增强扫描的肺部病变患者资料,统计影像学数据,探讨DSCT双能量扫描技术在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肺部病变患者83例。患者均接受胸部DSCT双能量增强扫描,所有患者诊断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53例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30例肺部良性病变(机化性肺炎、慢性炎症24例,肺结核5例、错构瘤1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肺部病变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肺部病变部位比较
1.2 检查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德国西门子DSCT机行胸部常规平扫及双能量增强扫描,扫描范围由胸廓入口至肾上腺水平。常规平扫:管电压120kVp,管电流110mAs,开启CARE Dose 4D,X线球管旋转时间0.5s,准直宽度64×0.6mm,螺距1.2,层厚及间距均为7mm;双能量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50 mg I/ml),流率3.5 ml/s,总量75 ml,注射完对比剂后常规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30ml;一期延迟25s开始扫描,二期延迟60s开始扫描;A、B球管电压分别为140、80kVp,电流分别为60、214 mAs,开启CARE Dose 4D,X线球管旋转时间0.33s,准直宽度64×0.6 mm,螺距0.7;重建参数:层厚3.0mm,重叠0.7mm,卷积核D30f medium。
1.3 图像处理及观察指标 将双能量增强扫描得到的两组独立的不同能量(80kVp和140kVp)的薄层图像数据分别传入专用Dual-Energy软件,选择“Lung Nodules”模式进行自动能量减影,得到病灶VNC图和碘分布图。病灶选取最大层面,避开空洞、坏死组织、钙化及血管等可能影响数据测量结果的部位,经软件自动计算病灶VNC值、延迟25s时的碘增加值(Overlay25s)、延迟25s时的碘浓度(碘浓度25s)、延迟60s时的碘增加值(Overlay60s)、延迟60s时的碘浓度(碘浓度60s),测量3次取平均值。Z值为Overlay60s与Overlay25s之差,反映增强扫描二期与一期时病灶碘含量变化。分析比较两组患者VNC值、Overlay25s、碘浓度25s、Overlay60s、碘浓度60s、Z值。典型患者(左上肺癌)病灶碘分布图见图1。
图1 典型患者(左上肺癌)病灶碘分布图(a:延迟2 5 s;b:延迟6 0 s)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VNC值、Overlay25s、碘浓度25s、Overlay60s、碘浓度60s、Z值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 N C值、O v e r l a y25s、碘浓度25s、O v e r l a y60s、碘浓度60s、Z值比较
由表2可见,观察组患者VNC值、Z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Overlay25s、碘浓度25s、Overlay60s、碘浓度60s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3 讨论
DSCT是由两套X线球管同时扫描,利用不同组织的能量特性将组织中的碘单独提取出来,再通过彩色编码技术将所获取图像中碘分布显现出来,该方法可以直观反映组织的强化情况,并能通过碘的分布情况模拟出血管分布[1]。与常规CT相比,DSCT缩短了检查时间;可以量化组织强化程度,模拟出来的伪彩图可以很直观观察碘的分布;且两套球管同时同层进行扫描所获得的高能和低能数据不存在时间和位置的差别,这为能量减影提供了最基本保证[2-3]。
Z值是反映增强扫描二期与一期时病灶碘含量变化的指标。对于肺癌病灶,增强扫描后早期绝大多数对比剂分布于癌组织血管内,只有极少对比剂分布于血管外,随着时间推移对比剂会更多地分布于血管外。正如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病灶Z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多数肺癌在碘分布图中呈不均匀分布,而第二期这种不均匀性会减弱,这一现象与Diederich等[4]和Zhao等[5]研究的结果一致。
当然,本研究尚存在不足:(1)对照组样本量较小、病种多样,可能会拉低整组数据水平,使得对照组整体结果与观察组有部分重叠,影响分析,在后续研究中应把各病种单独统计并与观察组作对照分析;(2)探测器B的有效探测野仅为26cm,故有效探测野受到一定的限制,位于肺野外带的病变可能在有效探测野之外。为避免该情况出现,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双能量模式增强扫描前均行胸部CT常规平扫,以确保病灶均在有效探测野。据笔者经验,绝大多数常规胸部定位扫描即位于有效探测野内,无需改变患者扫描位置,建议可参考扫描定位图像适当调整个别患者扫描位置,以确保病灶均在有效探测野。
综上所述,DSCT双能量扫描技术在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可用于辅助鉴别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
[1]Yamada Y,JinzakiM,TanamiY,et al.Virtualmonochromatic spectral imaging for the evaluation of hypovaseular hepatic metastases the optimal onochromaticlevel with fast kilovoltage switching 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l[J].Invest Radiol,2012, 47(11):292-298.
[2]Xie X,Zhao Y,Snijder R A,et al.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of volumerry of pulmonary nodules on low-dose 16-and 64-row multi detector CT:an anthropomorphic phantom study[J].Eur Radiol, 2013,23(1):139-147.
[3]章跃武,吴渭贤,余新春,等.双能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26(2):176-179.
[4]Diederich S,Theegarten D,Stamatis G,et al.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with growth and contrast enhancement at CT:inflammatory pseudotumour as an unusual benign cause[J].Br J Radiol,2006, 79(937):76-78.
[5]Zhao F,Yan S X,Wang G F,et al.CT features of focal organizing pneumonia:an analysis of consecutive histo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45 cases[J].Eur J Radiol,2014,83(1):73-78.
2 0 1 6-1 2-2 9)
(本文编辑:李媚)
10.12056/j.issn.1006- 2785.2017.39.8.2016- 2217
嘉兴市科技局项目(2016B Y 28015)
314001嘉兴市第二医院放射科
陆忠烈,E- m ail:luzhonglie- 364@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