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藏华喦《西园雅集图》考

2017-05-14游春明

关键词:西园雅集

游春明

(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一、华喦以及“西园雅集”背景

雅集题材绘画是国画人物画中的重要题材,其中《西园雅集图》是众多雅集图式中最常见的题材内容。《西园雅集图》描绘了在元祐二年王诜、蔡肇、李之仪 、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郑靖老、李公麟、秦观、陈景元、王钦臣、米芾、圆通大师、刘泾等16人于北宋年间相聚于驸马王诜的西园之中。他们写书、观画、听阮,或是观名家在石上题字,或是与高僧说玄论道。后米芾为本次雅集作《西园雅集图记》,画家李公麟为此作《西园雅集图》。所以《西园雅集图》被历代文人画家所追崇,历代著名画家马远、刘松年、李公麟、唐寅等都有画过这个题材,据美国学者梁庄爱伦在1967年 密西根大学博士论文《文人和圣贤:中国画人物研究》附录中提到:从历代著录我们只查到了47幅,另有37幅存世。后又见4幅,所以存世的数良达到了88幅之多[1]。当然,可能还有很多《西园雅集图》没有被考证到。所以《西园雅集图》在我国美术史中是一个长盛不衰的题材。1991年《朵云》杂志转载了美国学者梁庄爱伦的《理想还是现实——“西园雅集”和〈西园雅集图〉考》,引发了学术界有关“西园雅集之争”,《西园雅集图》也成了学术界饶有兴致的话题。

华喦,字德岳、秋岳,福建上杭县白沙里华家亭人。因古时福建上杭称新罗,华喦为“不忘桑梓之乡”,所以以新罗山人自称。华喦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他的诗书画有“三绝”之称,在华喦的花鸟、山水、人物等绘画中以花鸟最为称著,对后世影响巨大,有“新罗体”之称。但是华喦在人物画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作品风格雅俗共赏,“文质香兼而能超出畦畛之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华喦的人物画风格打破了当时宫廷绘画审美主导的局面[2]。

华喦在人物画选材方面是有喜好的,他不屑封建统治者推崇的圣贤、贵胄、烈女、佛像,却偏好有文学故事的题材。除了《西园雅集图》,还有很多有关文学题材的绘画,如《宋儒诗意图》《桐荫论道图》《苏米对书图》《商山四皓图》《竹林七贤图》等等。这一方面是由当时的社会审美意识决定的,因为华喦是以鬻画为生,题材的选择是当时社会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和华喦本人的艺术品性有关。华喦对有文学故事题材的特别偏爱,体现在作品风格上就是雅俗共赏,是文人画家职业化和职业画家文人化的交集。这些特点与华喦作品“文质香兼而能超出畦畛之外”的艺术风格是相承的。

二、华喦两幅《西园雅集图》比较与考据

华喦也画过《西园雅集图》,据考现有两张华喦的《西园雅集图》,一张藏于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版)(图1),另外一张藏于福建博物院积翠园(以下简称福博版)(图2)。两幅画的名字虽然都为《西园雅集图》,但是画面的内容却相差较大。

(一)程式化的“西园雅集图”

首先分析上博版的《西园雅集图》。在画中,华喦全文抄录了《西园雅集图记》:

图1 《西园雅集图》轴绢 设色(乾隆十一丙寅三月,1746年)纵 180.7cm 横 94.8cm 上海博物藏

图2 《西园雅集图》纸本 设色(乾隆十三年戊辰夏,1748年)纵 196.5cm 横 134.5cm 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藏

李伯时效唐小李将军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气,不为凡笔也。其着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观者,为王晋卿;幅巾青衣、据方几而凝伫者,为丹阳蔡天启;捉椅而视者,为李端叔;后有女奴,云环翠饰侍立,自然富贵风韵,乃晋卿之家姬也。孤松盘郁,上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下有大石案,陈设古器瑶琴,芭蕉围绕。坐于石盘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书者,为苏子由。团巾茧衣,秉蕉箑而熟视者,为黄鲁直;幅巾野褐,据横卷画渊明《归去来》者,为李伯时;披巾青服,抚肩而立者,为晁无咎;跪而捉石观画者,为张文潜;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视者,为郑靖老,后有童子执灵寿杖而立。二人坐于盘根古桧下,幅巾青衣,袖手侧听者,为秦少游;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为陈碧虚;唐巾深衣,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幅巾袖手而仰观者,为王仲至,前有鬅头顽童捧古砚而立,后有锦石桥。竹径缭绕于清溪深处,翠阴茂密。中有袈裟坐蒲团而说无生论者,为圆通大师;旁有幅巾褐衣而谛听者,为刘巨济。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于大石溪之中,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耶!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览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人耳!

《西园雅集图记》详细记录了参加此次雅集的人名、数量、着装,包括环境和人物姿态描写,汇总《西园雅集图记》相关人物与场景如表1。《西园雅集图》记,将西园雅集程式化固定下来,历代名家在画《西园雅集图》时,画面内容与《西园雅集图记》一般都能相对应,“西园雅集”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中成为了一个母题。虽然历代画家在描绘时采用的构图、形式、绘画风格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所描绘的情节内容固定而又程式化。如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构图上是横轴长卷,在人物画描绘上是采用了白描的形式,并在人物形象边上加注人物名字。华喦的上博版的《西园雅集图》,首先构图上改为立轴,配以山水、松树、竹子等园林场景,人物形象大多以白描形式呈现,根据情节需要稍赋淡彩。

虽然有些画家因依大意而稍有出入,但是历代画家一般都会遵循《西园雅集图记》中的内容描绘。经过历代画家的传绘,《西园雅集图》成为了程式化的命题创作,在创作中融入个人艺术风格,通过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与见解,描绘自己心中的“西园雅集”,此时画家笔下的“西园雅集”,是一种自身对“西园雅集”母题创作的感悟,是画家理想化心境下的精神“乌托邦”。上博版的华喦《西园雅集图》就严格遵循了这一基本程式,画面描绘了雅士16人,包括家眷侍女在内总共21人,人物数量和形象姿态都能与画中抄录的《西园雅集图记》相对应。人物总共分为四组,分别为写书、观画、听阮、题石、谈道,每一组中都为当时这个行业的精英代表人物,如米芾就是著名的书法家,观看他在石头上题字,该为何等之雅事。正如《西园雅集图记》中写道那样:“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

(二)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藏华喦《西园雅集图》比较与考据

我们梳理了一下有关“西园雅集”这一母题后,就不难看出华喦的福博版《西园雅集图》与其是完全不相符的。首先从图中描绘的人物数量来说就相差太大,图中总共描绘了13个雅士的形象,加上书童三人,总计十六人而已,并且没有《西园雅集图记》里记载的女奴、家姬的形象。其次,画面中的情节与《西园雅集图记》也相差较大,只有四组情节:一是写书与观画(书),二是倚石观溪、三是抚琴对弹,最后画面中间有一老者倚仗徐徐而来。画面中没有听阮、题石、谈道等故事情节,人物姿态也与《西园雅集图记》内容对应不上。最后我们来细读一下画面的环境,与“西园”的环境差别也较大。“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园林,是一种都市山水的呈现,其中园林中宜居的道具在图中都没出现,如《西园雅集图记》中出现方几、椅等家具。福博版的《西园雅集图》中人物都是席地而坐,或者是倚石而坐。画面中有关“西园”园林环境描绘也是不符的,如“凌霄孤松盘郁,上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芭蕉围绕”等。所以,综上比较与考据,福博版的这张直接命名《西园雅集图》是为不妥的,或可以说是有问题的。

福博版的《西园雅集图》的真伪问题应该是早有定论,在这幅画有徐邦达与启功先生的题跋。徐邦达与谢稚柳、启功并称书画鉴定三大家,是享誉海内外的书画鉴定家和著名的书画家,他们两人都极高地评价了这张画与华喦的艺术成就。徐邦达把华喦人物画中有关师承的问题也说明了(图3):“新罗山人人物初师王树榖鹿公。鹿公则从老莲门径中得来,故新罗人物画亦称悔迟之裔也。”那么为什么会被称为《西园雅集图》呢?这应该与启功的题跋有关系,启功在题跋(图4)中这样写道:“解弢妙笔风格殊,松阴竹畔群贤居。世间何处有此境,如读西园雅集图。”

题识:戊辰夏,新羅山人写于解弢馆。

钤白文印:华喦 秋岳

徐邦达题跋:新罗山人人物初师王树榖鹿公。鹿公则从老莲门径中得来,故新罗人物画亦称悔迟之裔也。此图作于乾隆十三年戊辰,年已六十有七,笔致苍劲,韵度洒落,自具一家面貌,出鹿公之上矣。英公见视属题。庚午二月,徐邦达同寓京华。时年七十有九。

钤印:孚尹(朱文) 徐邦达(白文)

启功题跋:解弢妙笔风格殊,松阴竹畔群贤居。世间何处有此境,如读西园雅集图。新罗师承我不知,只见兴怀放笔时,挂角羚羊空四际,沧浪意境阮亭诗。两首诗余尚空白,尘点珍图冷金额。山人有知呵斥加,异代钦承是奇获。一九九零年秋白走笔补白,可谓佛头著粪。启功。

钤朱文印:庚午 元白

白文印:启功之印

表1 《西园雅集图记》有关人物与场景汇总表

图3 徐邦达题跋

图4 启功题跋

麻瑞民在《华喦研究》中这样说道:“他的人物造型,习惯于通过对象外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在的性格,借以突出不同人物的典型和情操,并善于作有计划的联系,相互默契,使之情景交融,饶有韵味。”在福博版《西园雅集图》中,画面描绘了两棵苍松与一棵老树相绕在一起,占据了大面积的画幅,又有翠竹交错其中。共有五组的故事情节穿插在画里,一组为依石观涛,三人或依靠在石头上观看流下来的溪水,书童抱书藏于三人背后。其中最精彩的人物形象就是单膝拂须观涛的高士形象了。作者描绘了有一高士一条腿撑在岩石上,单膝着地,一手手拂胡须,另一手自然搭在膝盖上,神情怡然自得,好为快活。二组为拂琴对弹,两位高士对坐,一人抚琴对弹,另一人对面相坐,神情在琴声之外,似有所得,身旁的书童转身回望徐徐而来的老者。三组描绘为七位高士席地而围坐于岩石之上,中间陈设一张大石案,人物神情姿态各异,或是捉笔思索,或是抱卷细读,或是拂须而有所思,或是转身与他人交谈,石案上笔砚齐全,有书童抱香炉从下而来。第四组为倚仗徐来,苍劲的松树把倚仗而行的老者遮挡大半,徐行的老者增加了神秘感,同时把四个故事场景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向前飘起的衣带或许正是对因为迟来的老者内心世界的精微写照,单国霖在《文质相兼 空谷足音——华喦艺术品格论》中这样说道:“说明画家对“写形”的精微描绘已不感到满足,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挖掘人物内心的情绪意态”。根据画面描绘内容,福博版的华喦《西园雅集图》应该取名为《松竹十三高士图》为宜。当然,以上为个人揣测之意,由于才学尚浅,如有不周之处,望能指正与谅解。

参考文献:

[1]洪再辛.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樊波.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8.

猜你喜欢

西园雅集
林友农作品
《清溪雅集》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董其昌《西园雅集图》作伪考(上)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戊戌海棠雅集
李公麟《西园雅集图》考(下)
两岸艺文界人士雅集福州
“以拙存悟道”的民族书画家
丁酉海棠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