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
2017-05-13陆贵华
陆贵华
摘 要:閱读是吸收,感悟是体会,而写作是表达,是阅读与感悟的融会贯通,是学生将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而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作文素材,对小学生写好作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学;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3-01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3.120
一提起作文,小学生的反应就是:“啊!怎么又要写作文啦!能不能不写啊?”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惧怕”写作文呢?原因在哪儿呢?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头脑里空空如也,不知从何处下手。假如小学生的头脑里有着丰富的词语、句子和感人的例子等知识的储备,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知识储备”输送出来,就不会对作文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了。可见,作文素材——知识的储备,对小学生写好作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从何而来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阅读。阅读是吸收,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会,是阅读的深入;写作是表达,是阅读与感悟的融会贯通,技能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将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开阔的视野,更谈不上知识的储备与积累。那如何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细品精读课文,摘录好词好句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在平时的课文阅读中注意积累写作素材,一天积累一点,长期坚持,聚沙成塔,才能避免在作文的时候笔头干涩无水,避免难以下笔的尴尬的局面。学生可以将阅读中出现的描写风景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动作、神态、外貌等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读书笔记本上。比如,第十册语文课文《草原》一课中,使用准确的词语如“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翠色欲流”等;描写生动的句子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
其次,学生还可以将描写环境、紧张气氛、刻画人物形象等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尤其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小学阶段常见的主要有排比、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等)。运用了修辞手法能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形象、生动、贴近生活。这些句子若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造句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可以先把这些句子背起来,然后去模仿,再去创造。比如,第十册语文课文《桥》一文中,描写山洪暴发的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有写到相同或者类似题材的作文时,学生就可以模仿着写出句子来。
再次,学生在摘抄之后利用早会、午读或课余时间,通过朗读加强记忆,同学之间相互对背,相互提问,明白句子或词语的意思,学会运用,把摘抄的词语、句子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知识储备,存储于记忆深处。习作之时,这些储备的语文知识便会自然有机结合,从头脑里蹦出来。生动的词汇、优美的句子就会像源源不断的泉水般涌现出来,习作也就不成为一件头痛的事情了。
二、推荐适合读物,鼓励写读后感、读书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是课堂语文学习的延伸,是拓展学生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最好方法之一。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具备了大量课外阅读的基础条件,并且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现代信息传播良莠不齐,书籍的质量有优劣之分,小学生年纪小,阅历不深,辨识能力还是相当有限,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有些文章、书籍的内容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范围,学生不能深入地去理解文中的思想内涵,无法读懂作者的深层含义。实际上,他们对于课外书籍的选择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教师应结合语文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书籍,实现课内外紧密衔接,拓展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理解。比如,第十一册语文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上完了课文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作家林海音写的小说《城南旧事》,因为这篇课文只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读完了小说,学生对作者的童年将会有更多的了解。又如,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讲述的故事《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都是来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阅读所摘录的小说原著,对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特点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教师还可以依据教育部推荐的阅读书目,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书籍,并和学生共同制定出阶段性阅读计划,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等活动,配合语文阅读课,逐步实施。
古人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所叙述的内容,必定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想法和感受稍纵即逝,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引导学生及时地将自己的体悟用读书笔记本记录下来,写出自己的体会,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过了一段时间,这种体会,这种感觉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另外,在学生记录自己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学生在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心情感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写作的思维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三、师生交流与讨论,共同进步和提高
小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阅读完一个阶段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交流,相互借鉴读书方法,并针对共同阅读的书籍、文章展开谈论,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这两种形式开展活动。
(一)师生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点评,教师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以小学生的视角、心灵去欣赏,去评价,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表扬写得好的地方(尽量找出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多阅读课外书籍,积累习作素材。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小学生指出读书笔记做得不到位、做得不足的地方。在指出缺点的时候,教师语气要委婉一些,可以用“你看这样改一改会不会更好”“你还有没有发现有更好的方法”“你的体会还可以怎么样表达”等语句。教师要多看优点,少说不足,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更好地交流,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二)生生交流
“你有一個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之后,我们仍旧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就有两种思想。”因此,学生之间应互动、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每一个学生都有希望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的愿望,在交流中让他们去感受成功的喜悦。利用阅读课进行读后感的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对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本书籍的读后感拿出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读书笔记,认真阅读他人笔记,并对他人的读后感提出自己的看法,找出哪些是共同的观点、共同的体会,哪些地方有差别或不同观点。对于观点不同的地方,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谈论。这样,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可以将思维碰撞,迸发出一朵朵智慧的火花。
四、阅读评选活动,表彰阅读之星
教师应在班级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阅读评价活动,让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学生不是简单的被评价者,确切地说,他们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评价其他学生的读书成果,同时又接受其他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在阅读完大量的书籍之后,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精妙词句,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乐于展示自己的“杰作”。因此,教师可以在班级教室里开辟了一个“读书”专栏,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值得阅读的书籍介绍出来,推荐给其他学生。另外,教师还可让学生把自己摘抄的优美词语、句子用精美的卡纸呈现出来,并在卡纸边缘配以花边或者小图案。看着自己的成就,学生阅读的信心就会增加,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每个月评选出几名读书之星,展示在读书专栏里,让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也促进了他们再次阅读的热情,为写好作文积累更多的素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师要尽可能地去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做出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赏识,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收集习作素材的积极性。
总之,要让学生做到习作时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写出一篇优美的作文,保持习作的兴趣和继续阅读的愿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样,鼓励学生挖掘生活素材,做好习作素材的积累更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只有引领学生攫取众多阅读素材,学生的作文才会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 段粉娥.浅谈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J].金色年华(下),2013(10).
[2] 魏益英.汇涓涓细流,成滔滔美文—浅谈从课内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4(6):48-50.
[ 责任编辑 张翼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