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7-05-13张华
张华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教育是让这个文化落实的手段。教育没有了,文化就没有了,文化没有了,灵魂也就没有了。教育者要想把民族的精神发扬光大,就要把传统文化渗透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汉字教学中、语文文本中,从而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3-010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3.059
代的语文课本包含着的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学生十几年的学习却对祖国的文化感情淡薄,没有意识到五千年的文化基石,才是民族延续至今的命脉。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只注重在教授知识和技能上,而没有在育人,使一代年轻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这是每位教育者、家长、社会最不愿看到的事实。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当物质文明远远凌驾于精神文明之上时,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势在必行的。如今“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更是为人师者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在學生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知识不用是可以被遗忘的,而德行却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小学生虽不是白纸一张,但话语的稚气、明亮的眼眸告诉教师,他们“性相近,习未远”。古人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个时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跟天性一样不会变。
国学经典《弟子规》就是现代学生回归本善最好的范本,而“孝顺父母”又是本善之根。一切善的行为都是从“孝”衍生而出。《弟子规》第一部分即是“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为人子女最起码应该做到的。这份“孝”要真真切切的让学生落实在生活中:扫地、拿碗筷、擦桌子、为父母打洗脚水……从实践中才会生感恩心,感恩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知恩必然报恩:上课不认真听讲就会心生惭愧;没有完成作业让父母操心就会有羞耻心。“知耻近乎勇”此心一发,自然会推动孩子努力学习并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些年传统文化学校如雨后春笋,但一味的学古人摇头晃脑的背诵是不能与现代的发展相契合的,经典背诵的越多,而不去笃行,只能“长浮华”而已,不能落实。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孝养父母之心,又怎会没有恭敬老师之意?所以“孝道”有了,“师道”自然就有了。学习中有多少对老师的诚敬心,就能收获多少知识。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万分诚敬就得万分利益。有了敬人之心自然就有了爱人之心。爱与敬是一种内化,生活、学习中时时用爱心与敬心,就会流露在很多行为当中,甚至你没有教,善的行为都会自然地做出来。比如,下课时,学生对教师很恭敬,自然会让教师先行;课上听到教师咳嗽了,下课自然会问候或倒上一杯水。教师会觉得很安慰,因为学生处处有恭敬的存心。
《弟子规》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学生的扎根教育。但时代的变迁,要求我们要把《弟子规》中的内容灵活变通,把里面的一百一十三件事情真实地应用在生活中。如“谨”中“斗闹场,绝勿近”,要让学生懂得网吧、酒吧、歌舞厅、赌博场所等是是非之地,要勇于拒绝,不要接近,以免染污了善良的心性。如果身边有此朋友,一定要远离,宁可效仿“管宁割席”也不能让“小人进,百事坏”。
二、传统文化在汉字教学中的渗透
汉字是语文教学中的本体,词语、句子、段落、文章都是从本体而生。语言文字是思想载体,学生目视其文,涵咏其味,意会其理,都由析字而生。
汉字独特的结构特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的符号,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每一个字都包含无量义。现在的教师只从音、形、表义上讲解汉字,枯燥乏味,无法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感受不到先祖造字的本义与智慧。若这样讲:象形字“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土的第一横表地之上,第二横表地之中,谐音“吐也”能生发吐出万物,“竖”表物出形也。这种本义的教学会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极大兴趣,也永远不会忘了。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像是生动的艺术课、表演课、美术课。长期的耳濡目染会把汉字的精神意蕴潜移默化的根植于学生心中,学生书写每一个生字时必然会心生敬意,这是对祖先的崇敬。
三、传统文化在语文课文中的体现
现在课文要完成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指传统文化,而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责无旁贷。
(一)古诗词教学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字义理解词意、诗意,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与人文底蕴。诗人、词人的气节与精神更是传统文化的意象,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养成对诗词文化的热爱。以读悟情,使学生与写作人的思想产生共鸣,心灵得到陶冶。如古诗《游子吟》震撼了多少游子的心,渗透了“父子有亲”的伦理道德教育;《江南好》更向学生展现了一幅亮丽的江南风光,让人悠然于其中,是何等的惬意!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爱也会随之而生。
(二)文言文教学
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下了一个中国,是我们的先祖用智慧创造了文言文的书面形式并延续了五千年厚重的文明,它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就收录了文言文。如《自相矛盾》《学弈》《郑人买履》等,区区几十个字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场景,让小学生从言简意赅的文字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与质感,领悟精练的文字中蕴含的道理。品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对于学生笔功的锤炼是很有帮助的。
(三)文本教学
学生掌握文章内容的同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这些道理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的是让学生从小建立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伦理观。这是文本承载的责任,关键在落实。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以身作则,即教师要做到并给学生看。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的身体力行,才会深切体悟文本教授的内涵,祖国文化的精神。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来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要把传统文化融于新时代的发展中势必会有一段艰难的历程。面对世界各国涌起的“汉学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忘本?又有什么理由失去民族自信心?又有什么理由丢掉祖国的文化?没有理由!传统文化应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教书育人,是师者的本分,传承文明更是师者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107-113.
[2] 陈丛耘,孙汝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5-9.
[3] 陈晓芸.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5(3):51-52.
[ 责任编辑 张翼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