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专业特色建设改革探索
2017-05-13丁光辉周利民宋成文张锦公维民
丁光辉 周利民 宋成文 张锦 公维民
摘 要:基于对相关高校海洋科学专业的调研,结合我校航运特色和优势,确定了我校海洋科学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应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建设等方面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海洋行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振兴国家沿海产业基地服务。
关键词:海洋科学;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3-003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3.014
面对世界海洋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制定并逐步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我国新世纪的历史任务。海洋专业人才是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的基础。《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海洋教育,扩大海洋人才培养规模,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海洋人才资源总量翻一番,到2020年达到400万人。这为涉海高等院校培养海洋科学专业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培养高规格的海洋高等教育人才是各涉海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在所涉众多因素中,各涉海高校的特色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所在[1-3]。目前,全国设置有海洋科学專业的高校将近30所,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省份和地区。各高校开设的海洋科学专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如:中国海洋大学以物理海洋学为主;厦门大学以海洋环境科学和海洋生物学为主;中国地质大学和南京大学以海洋地质学为主;海南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则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等等。这些专业特色的形成是上述高校核心价值的体现,成为其“一张靓丽的名片”。下面就大连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特色建设改革探索加以介绍。
一、专业建设背景
大连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为特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交通运输部直属理工类院校,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2006年,交通部、教育部、辽宁省和大连市签署了共建大连海事大学的协议。2014年,交通运输部和国家海洋局协商共建大连海事大学。学校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为国家海洋事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同时,依托交通运输行业特色,开展海洋战略、产业经济、政策法规和海洋装备等方面研究和科技攻关,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2015年,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就“海洋环境创新与合作联盟”达成共识,三校将围绕我国海洋环境问题和国际海洋环境科学前沿方向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梳理、凝练、解决海洋环境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工程和管理等问题,实现创新和突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二、专业定位
我校海洋科学专业创建于2006年5月,隶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系,面向全国招生,同时招收海外留学生。基于学校的航运特色及学科、专业基础,海洋科学专业定位于: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办学宗旨,坚持立足港航,重点培养学生在海洋污染监测与分析、航运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海洋环境管理与规划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海洋行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振兴国家沿海产业基地服务。
三、明确海洋科学专业培养目标
基于学校优势和海洋科学专业定位,确定了海洋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海洋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海洋科学领域所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海洋利用、污染控制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规划部门、海洋经济管理部门、海洋环保部门、有关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及高等学校等从事规划、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的海洋领域中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早期我校海洋科学专业设置海洋化学与物理海洋学、海洋遥感与监测及海洋生物技术三个方向。2010年,成立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后,对海洋科学专业中的海洋生物学类课程进行了部分调整和削减。随着办学经验的积累及对兄弟院校及用人单位的调研,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新要求,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重新修订。以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指导,以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为重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加强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理顺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围绕专业特色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原来海洋科学专业只有一门大学化学(64学时)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后期学习化学海洋学、海洋资源化学及海洋地球化学等海洋化学类课程来说,基础相对薄弱;同时也不能为海洋化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增加了无机化学(32学时)、有机化学(32学时)及分析化学(32学时)等基础化学课程,并且这些课程分散于前四个学期,能够有效地与大三以后的海洋化学类专业课程相衔接。部分必修环节中的专业基础课,如航道测量学和海洋遥感技术等课程调整为限选课,丰富了限选专业课课程,增加了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的灵活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设了认识实习和海岸带观测实习。
注重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和衔接性,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或者断层。在现行的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部分课程内容重复及课程衔接的问题。化学类专业基础课程较为薄弱,知识断层,导致学生在后期学习海洋化学类专业课程时听不懂,教师难以扩展教学深度,而是扩展教学内容。因此产生各海洋化学类专业课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在增加三门基础化学课程,强化化学基础后,化学海洋学、海洋资源化学及海洋地球化学等海洋化学类课程不必担心学生的化学基础,可以根据课程主要内容增加讲授深度,同时避免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对于海洋有机化学、海洋资源与经济、海洋资源化学等课程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召开相关教师的座谈会,协调授课内容,修订教学大纲,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同时理顺教学内容的顺序和衔接。
五、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海洋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修订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增设相关课程的课内实验和实践环节,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和自主性实验项目比例,提高毕业设计、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在一些专业课中适当增加课内实验或者实践环節,如流体力学、海洋地质学、海洋仪器分析及航道测量学等,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增设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奠定良好的化学分析实验基础;修订海洋化学专业实验、海洋生物学实验和海洋生态学实验内容,转向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大连金石滩港务有限公司、大连港新港油码头、大连海乐海上服务公司等多家涉海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满足海洋科学专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需求;同时,学校为海洋科学专业配备了国内一流的海洋调查仪器和设备,并保障本专业学生到校专用的教学实习船“育鲲”轮上进行海洋调查实习。
另外,强化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大二下半学期选拔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进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每年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锻炼了团结协作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在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模块化,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让学生了解科研最新发展,培养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六、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推广使用多种现代信息工具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推进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活跃课题气氛、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定期开展教学法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出版适合我校海洋科学专业自身特色的自编讲义和教材,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倡导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教改项目,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总结教学成果,撰写教改论文。
结合我校航运特色和优势,确定我校海洋科学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建设等方面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海洋行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振兴国家沿海产业基地服务。
参考文献:
[1] 申天恩,刘广东.海洋类高等院校办学特色思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版),2013(1):66-68.
[2] 李洪武,刘志媛,刘均玲.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思路[J].内江科技,2011(2):1-2.
[3] 刘豪, 林畅松.海洋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201-203.
[ 责任编辑 张 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