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成伤机制和损伤特征分析
2017-05-13张维利杜以良
张维利,杜以良
(1.垦区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黑龙江哈尔滨 150038;2.九三农垦公安局刑事技术大队,黑龙江嫩江 161441)
·案例分析·
牛角成伤机制和损伤特征分析
张维利1,杜以良2
(1.垦区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黑龙江哈尔滨 150038;2.九三农垦公安局刑事技术大队,黑龙江嫩江 161441)
目的研究牛角对人体的损伤形态特点及其成伤机制,阐述牛角损伤的规律和特点,为此类案件的鉴定提供法医学依据。方法通过对2004—2014年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受理的100例牛顶人死亡的数据归纳,对牛角成伤部位及形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被害人仅胸腹部、腰背部、四肢与牛角、牛头接触部位有特征性损伤,多数皮肤创口有锐器伤特点,皮肤软组织出现条形“竹打中空”样棍棒伤的特点比较明显。结论牛角可以在人的胸腹部、腰背部、四肢形成类似锐器伤、棍棒伤等非特征性损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仔细分析甄别。
法医病理学;成伤机制;损伤特征;牛角
我国地域辽阔,局部地区农牧业较发达,牛伤人乃至死亡的案例越来越多,其中牛角形成的损伤有很多与锐器、刺器及棍棒伤极为相似,极易在鉴定时发生误判,将案件的性质引入错误的方向,因此辨别牛角损伤的特点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统计了2004—2014年黑龙江省垦区100例因牛致人死亡的数据,旨在探讨并阐述牛角损伤的规律和特点,为这类案件的处理提供法医学依据,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积累和总结经验,从而快速准确定性案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00例死亡案件来源于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2004—2014年已证实死者身份的尸体检验鉴定书,其中每起案件肇事者均为公牛,致死人员均为男性。死者中91名为放牧人员,9名为非放牧人。纳入标准:所有案例都经过案情调查、现场勘验、尸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验,排除他杀、疾病、中毒及其他性质死亡,证实为牛所伤。
1.2 方法
分别对放牧人员和非放牧人员被牛角损伤的部位分布情况进行归类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损伤部位分布
放牧人员损伤例数总体比非放牧人员多,通过对牛角致伤位置的分析,发现放牧人员和非放牧人员在颈部、胸腹部、腰背部、四肢、会阴部的损伤分布基本一致(表1)。
表1 损伤部位分布[人(%)]
2.2 牛角所致特征性损伤分布
仅统计可确认为牛角所致的损伤。放牧人员和非放牧人员仅胸腹部、腰背部、四肢与牛角接触部位有特征性损伤,多数皮肤创口有锐器伤特点,皮肤软组织条形“竹打中空”样棍棒伤的特点也比较明显(表2)。
表2 类锐器样创口和“竹打中空”样损伤分布情况[人(%)]
2.3 牛角所致特征性损伤的特点
牛角整体一头大、一头尖,类似圆锥体稍弯变形,其牛角体长轴部分与短棍棒相类似,因此当牛头顶撞人体力的方向与牛角长轴垂直时,就会产生棍棒作用“竹打中空”的特点(图1)。当牛角尖锐部分顶撞人体时,牛角的尖端就会产生戳、挑的动作特点,所形成的创就具有了锐器创的特点(图2),即创缘较整齐,创角呈撕裂样延伸,创道不平滑,一般在皮下或软组织内浅层潜行。皮下软组织损伤形态仍然具有钝器伤的特点。
2.4 牛角所致衣物破损特点
死者衣物破口大多为钝器形成的特点,破口边缘不整齐,纤维间桥较多,创角周围较多撕裂。少数衣物破口和撕裂为锐器切割形成的特点,在镜下可以观察到纤维断端没有切割痕迹,破口有戳、挑、拉伸痕迹等特点(图3)。
图1 类棍棒伤
图2 类锐器伤
图3 衣物破口
3 讨论
3.1 牛伤人的原因及现场特点
母牛处于发情期,公牛雄性激素分泌过剩,因此极易被激惹[1],这是发生牛伤人的主要原因。此外,被害人频繁鞭打公牛,引起公牛激惹,产生攻击行为。
在牛追赶顶撞被害人时,被害人多采取绕圈曲线形躲避顶撞的路线,并在沿途有遗落断裂的鞭杆、撕破的衣物、鞋帽等物品。在被顶撞过程中,有的被鞭绳或拴牛的缰绳所羁绊,有的体力不支被顶撞而踉跄跌倒,躺倒地面时,由于牛头、牛角向下向前顶挑的力量,形成滚筒样挤压损伤。
3.2 牛角成伤的机制
本研究中,超过90%的被害人胸腹部、腰背部、四肢均出现牛角形成的特征性损伤。圆柱形棍棒伤由于圆柱形棍棒表面是圆弧形,打击在人体上仅有部分接触,且各部位的压强也不同,因而形成的损伤有其特征性。作用在平坦且软组织较丰满部位,可出现中空性挫伤,即“竹打中空”或“棒打中空”。牛角为圆锥体形略弯曲上翘,因此顶人时具有戳、捅、挑等动作特点,在人体的胸腹部等肌肉比较丰满部位的皮肤尤其容易出现“竹打中空”的棍棒伤特点,这与牛角外形具有短圆形棍棒特点有关,而牛头所致的损伤呈大面积钝性物体挫伤的特点,牛蹄致伤的特点多为踩踏伤。
牛角在尸体上也同样形成刺创或捅创的特点,创口边缘及创角常可见一侧较整齐,创角较“锐”,实际为撕裂形成,创口长轴沿皮纹或肌肉纤维走形,容易被误认为锐器刺创。因此创的边缘及创角易与锐器创口相混淆,但是锐器形成的创口方向没有规律,不局限于皮纹或肌肉纤维走行,创口的形状多为长梭形,呈条状裂隙,也可呈纺锤形、棱形和不规则形。皮下软组织仍然具有钝器伤的特点,而不具有锐器切割伤特征。
3.3 牛角成伤的判断
本研究显示,非放牧人员与放牧人员损伤部位分布与损伤特点基本一致,说明牛伤人时并无对象的选择性。致伤物作用于机体时会形成具有特征性的损伤,但不同性质的致伤物也可造成形态类似的损伤,同一类致伤物的不同部位会造成形态各异的损伤。因此,在推断致伤物时应对损伤物进行仔细检查,除损伤的形态特征,也要对衣着、创口的附着物等进行综合分析[1]。牛角呈弯曲的圆锥形,端头圆钝有尖,截面类圆形,没有刃缘,因此具有圆柱形棍棒的特征,其形成的损伤具有捅创而非刺创特点,体表条形或中空样损伤由重到轻的特点,具有滑动、戳、挑的特征,牛角与这类损伤比对时,条形或中空样损伤的宽度与牛角直径相吻合;另外,死者衣物破口大多为钝器形成特点,少数衣物破口和撕裂为锐器切割形成的特点。而锐器伤的特点是创缘整齐,创壁光滑,至少一个创角锐利,有时有的创角有明显的锐利“拖刀痕”,这是牛角成伤特点与锐器伤特点的不同之处。牛角外形具有棍棒特点,因此牛角在甩动致人体受伤时,就自然形成了棍棒伤的特点,但由于其长度有限,因此其“竹打中空”的特点就是比较短小,这有助于鉴别棍棒和牛角损伤的特点。在排除棍棒打击伤及其他锐器伤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情况,可以明确判断符合牛角的致伤特点。
[1]赵子琴.法医病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Analysis on the Injury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x Horn
ZHANG Wei-li1,DU Yi-liang2
(1.Criminal Technology Branch,Agricultural Areas Public Security Bureau,Harbin 150038,China;2.Criminal Technology Branch,Nine-three Reclamation Public Security Bureau,Nenjiang 161441,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jury caused by ox horn on human body and its injury mechanism,and to discuss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jury by ox horn and provide forensic evidence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uch cases.Methods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sition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performed by summarizing the data of 100 victims gored by ox accepted by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areas public security bureau during 2004—2014.ResultsThe specific injuries only could be found at the contact positions such as thorax and abdomen,lower back and limbs of the victims gored by ox horn.Most of the skin wounds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rp injuries,the bar-type injury by club which called“rail way bruise”was an obvious characteristic appeared on the soft tissue.ConclusionOx horn can cause non-specific injuries on thorax and abdomen,lower back and limbs of human body,which are sim ilar w 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rp injury and injury by club.Careful analy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on such injury in daily work.
forensic pathology;injury mechanism;injury characteristic;ox horn
DF795.4
:A
10.3969/j.issn.1004-5619.2017.02.011
1004-5619(2017)02-0162-03
2015-11-27)
(本文编辑:邹冬华)
张维利(1968—),男,主任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病理学及法医临床学鉴定;E-mail:zhangweili@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