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陶瓷典籍中窑名的分类及英译

2017-05-13卢军羽刘宝才

关键词:御窑官窑窑炉

卢军羽 刘宝才

(1.景德镇陶瓷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2.江西师范大学 初教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国陶瓷典籍中窑名的分类及英译

卢军羽1刘宝才2

(1.景德镇陶瓷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2.江西师范大学 初教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国瓷器的生产历史就是一部窑场的变迁史,向域外读者译介中国陶瓷典籍和传播中国悠久的窑炉文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中国陶瓷典籍中的窑名可分为三类:地名窑、人名窑和功能窑。窑炉文化具有系统性,且窑名属陶瓷行业术语,因此窑名的翻译应遵循系统性和可辨性原则,但具体翻译方法因窑名的不同类别而异。

窑名;分类;翻译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中国最迟在东汉晚期就开始制造瓷器,此后1700多年,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和灿烂的陶瓷文化留下了众多不朽的陶瓷典籍,但是,中国陶瓷典籍的价值在西方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例如,卜士礼(Bushell Stephen,1844~1908)撰写《东方陶瓷艺术》主要依靠其鉴藏中国陶瓷的实物体验,虽然他参考和引用了《景德镇陶录》中的大量内容,但拒绝在脚注中详细注明,因为他认为中国陶瓷典籍所提供的陶瓷知识“不充分、低劣甚至毫无价值”(inadequate,inferior,and even worthless)[1](P102)。西方学者对中国陶瓷典籍的无视和贬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在西方译介的不充分无疑是主因。因此,在当前国家文化战略背景下,加强中国陶瓷典籍的对外译介和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聚焦中国陶瓷典籍的窑炉名称,详细探讨它们的分类、英译原则与方法,以期为中国陶瓷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

一、窑名的分类及窑炉文化体系

中国瓷器的生产历史就是一部窑场的变迁史。据不完全统计,陶瓷典籍中所记述的各种瓷窑名有200余个。这些窑名分属不同类别且内涵复杂,需分门别类地探讨它们的翻译方法。早期瓷窑主要是以属地命名的(以下简称“地名窑”),如浙江越州(今绍兴)的越窑、河北邢州(今邢台)的邢窑等,后逐渐发展出与特定人物相联系的瓷窑(以下简称“人名窑”),如欧窑(明代江苏宜兴陶瓷生产名家欧子明)、唐窑(清代著名督陶官唐英)等,以及生产特定瓷器品种的功能窑(以下简称“功能窑”),如官窑、青窑等。具体分述如下。

地名窑。陶瓷典籍中以属地命名的窑名最多,尤其是北宋以前出现的瓷窑。北宋时期中国制瓷业达到一个高峰,瓷窑遍及大江南北,学界通常把这一时期的瓷窑归纳为以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为代表的六大窑系[2](P229),这些瓷窑均以窑场所在地命名。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古属定州;耀州窑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宋属耀州;磁州窑位于今河北省磁县,宋属磁州;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县,宋属钧州;龙泉窑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景德镇窑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其他瓷窑亦大多以所在地命名,如平定窑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余杭窑位于今浙江省余杭县,吉州窑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市等。地名窑中的地名有些与现今行政区划大体一致,有些则完全不同,前者如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后者如定窑、耀州窑等。相对而言,古今地名不一致的窑名蕴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名窑。北宋以后,瓷窑命名方式呈多样化趋势,其中之一是以与瓷窑密切相关的人物命名。主要分为两类:第一,以瓷窑创建者命名。如彭窑为元代戗金匠彭均宝在霍州创建的瓷窑,亦据属地称霍窑;欧窑为明代江苏宜兴陶瓷生产名家欧子明所创建的瓷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为南宋章氏兄弟之兄(章生一)所经营的瓷窑;章氏兄弟之弟(章生二)所经营的瓷窑被称为章窑,又名章龙泉窑(《景德镇陶录》卷六)。第二,以统治者或管理者命名。这类窑均属官窑,其中前者多以皇帝年号命名,如洪窑、永窑、成窑、嘉窑和康窑分别指明代洪武、永乐、成化、嘉靖和清代康熙年间的官窑;后者以明、清时期朝廷派驻御器(窑)厂督陶官的姓氏命名,如藏窑、年窑和唐窑分别指清代督陶官藏应选、年羹尧和唐英监理陶务时期的官窑。

功能窑。随着制瓷分工越来越细,逐渐出现了一些生产特定瓷器的功能窑。功能窑命名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以产品服务对象(即消费者)命名。自南宋以来,所有窑场按其产品的服务对象可分为两类:官窑和民窑。官窑指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3](P131~132)。官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在五代吴越时期被称为“秘色窑”(官窑的早期形态),如“秘色窑,吴越烧造者。钱氏有国时,命于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景德镇陶录》卷七);在明、清时期被分别称作御器厂和御窑(厂),如“正德初,置御器厂,专管御器”(《陶说》卷三),“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景德镇陶录》卷一)。在陶瓷典籍中,官窑、御窑常转喻皇家、宫廷所用的瓷器,且两者涵义有别,如“官窑之尤精者命曰御窑。御窑也者,至尊之所御也。官窑也者,妃嫔以下之所得用者也”(《匋雅》下卷)。由此可见,御窑瓷器比官窑瓷器更加精致,前者专供皇室享用,后者供宫廷中地位较低人员使用。官窑之外的瓷窑所生产的瓷器才可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供大众选用,故称民窑。第二,以产品类型命名。宫廷用瓷对瓷器品质要求很高,为了满足皇帝对瓷器品质的个性化需求和提高瓷器成品合格率,官窑根据产品的不同类型创建了相应的瓷窑,形成众多的功能窑,据《景德镇陶录》卷一,明、清御窑(器)厂窑式有六,分别为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爁熿窑和匣窑。其中,青窑是专烧小器的瓷窑,龙缸窑专烧大瓷缸(常画有云龙,故名)[3](P46),匣窑为烧造装瓷匣钵的窑炉[3](P83)。陶瓷典籍对色窑、爁熿窑和风火窑的功能记述不多。据权奎山[4]、丁鹏勃[5]等研究,这三种瓷窑产品分工大致如下:色窑烧制高温颜色釉瓷,爁熿窑烧制低温釉瓷或作烘彩之用,风火窑则主要烧制素胎瓷或其他杂器。其他以产品类型命名的窑名有东青窑、碎器窑等。

由此可见,中国陶瓷典籍中的窑名构成了以地名窑、人名窑和功能窑为子系统的窑炉文化体系,见图1:

图1 中国陶瓷典籍中窑名体系

二、中国陶瓷典籍中窑名的英译

(一)翻译原则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陶瓷典籍中窑名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译语读者介绍中国古代特有的窑炉文化体系,使译语读者充分了解,且能正确区分地名窑、人名窑和功能窑及其所蕴含的陶瓷文化。窑炉文化具有系统性,且窑名属陶瓷行业术语。因此,中国陶瓷典籍中窑名的翻译应遵循术语翻译的系统性和可辨性原则[6]。

首先是系统性原则。窑名翻译的系统性需兼顾语言的系统性和陶瓷文化的系统性。一方面,依据结构主义语言学,每一种语言在本质上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系统,约定俗成性是语言系统性的集中体现。语言系统的约定俗成性,要求术语翻译(包括创译和改译)要“符合本民族的语言习惯,用字遣词,务求正确,符合规范,不引起歧义……术语结构要符合该语种的构词规则和词组构成规则”[7](P34~35)。另一方面,窑炉文化是陶瓷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窑名的翻译要致力于构建中国陶瓷文化的核心概念体系,从而提高中国陶瓷行业的国际话语权。例如,“青”在陶瓷典籍中常表达“蓝”和“绿”两种颜色,如“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饮流斋说瓷》),故陶瓷典籍的主要译者Sayer[8](P11)将“青窑”译为blue/green kiln,但这一译名没有兼顾语言的系统性和陶瓷文化的系统性。首先,将blue和green用斜线连接与kiln搭配,不符合英语习惯,且易引起歧义(是蓝色还是绿色)。其次,正如清代学者唐秉钧所言,“陶器以青为贵……哥窑、龙泉窑,其色皆青”(《文房肆考图说》)。“青”是中国陶瓷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对构建中国陶瓷文化概念体系至关重要;“青”作为中国古代五大基本颜色(青、黄、黑、白、红)之一,在概念上具有独立性和单一性,既非blue亦非green,在英语中没有概念对等词。更为重要的是,青窑之“青”并非着眼于瓷器的颜色,而是着眼于器型的大小,即“青窑烧小器”(《陶说》)。因此,根据窑名翻译的系统性原则,建议将“青窑”改译为qing kiln,以便在中国陶瓷文化走出去中保留中国陶瓷文化的基因*音译法是保留文化基因的有效途径之一。参见魏哲哲:《翻译,怎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载《人民日报》2015年3月19日第17版。。并且,为了便于译语读者准确理解其确切含义,在典籍中首次出现时应对其功能加以阐释(which makes small pieces)。

哲学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9](P3),系统的稳态要求系统要素不仅具有相关性,而且能够独立发生作用[10],换言之,系统要素在概念上应具有可辨性。因此,出于在全球视野中构建中国陶瓷文化概念体系的需要,窑名的翻译除了坚持系统性之外,还要坚持可辨性,即译名应便于译语读者正确了解和区分地名窑、人名窑和功能窑及其所蕴含的陶瓷文化。例如,Bushell[11](P471)将“哥窑”音译为KoYao,从信息传递角度而言,该译名除了告知西方读者这是一个具有文化异质性的中国陶瓷术语外,没有传达任何信息。我们认为更好的译名是Brother kiln,原因有二:其一,“哥窑”为南宋章氏兄弟之兄(章生一)所经营的瓷窑,其中“哥”和“窑”在英文中都可找到相应的概念对等词,不属于玄奘所提出的“五不翻”之列[12](P33),将“哥”和“窑”分别译为Brother和kiln不仅可实现概念跨语言基本对等*“哥”在英语中的等值表达是elder brother,此处选用bother,是为了兼顾术语翻译的简洁性,使译名更便于跨文化传播。参见高淑芳:《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初探》,载《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年第1期。,所得译名亦更符合英语语言规范;其二,Brother首字母大写,向译文读者明示这是一个与特定人物有关的瓷窑术语,以区别于地名窑和功能窑,并引导感兴趣的读者探寻术语背后的陶瓷文化。可见,将“哥窑”译为Brother kiln,实现了窑名翻译的系统性和可辨性的高度统一。对于其他带有专有名词的人名窑亦不能不加分别地一律音译了之,详见下节探讨。

(二)翻译方法

1.地名窑

从术语构成来看,无论是地名窑,还是人名窑或功能窑,都是偏正结构,前置修饰语表达“地名/人名/功能”,“窑”为共同的中心语。其中,“窑”可译为英语等价词kiln,但前置修饰语“地名/人名/功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情况较为复杂。因此,窑名英译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前置修饰语。就地名窑而言,前置修饰语“地名”为典型的专有名词,一般可采取音译法。例如,龙泉窑、景德镇窑和余杭窑可分别译为Longquan kiln、Jingdezhen kiln和Yuhang kiln,但是,翻译陶瓷典籍中的地名窑时有两种情况需特别对待:第一,地名窑中的地名在现今的行政区划中有了新的名称。此时,我们应采取“音译+阐释”的处理方法(特别是在典籍中首次出现时),指明与该地名大致对应的现今行政区划名称,这样做出于两个目的:其一,向译语读者明示这是地名窑(以区别于人名窑、功能窑或其他术语),以增加术语翻译的可辨性;其二,比较而言,译语读者对现今行政区划更为熟悉,这样做有助于他们跨越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术语的文化内涵。例如,宋代六大窑系中的定窑、钧窑和耀州窑所属的行政区划名称古今完全不同,因此可分别译为:theDingkiln which now locates in Quyang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the Jun kiln which now locates in Yu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和the Yaozhou kiln which now locates in Tongchuan of Shaanxi Province。第二,地名窑转指该窑所烧制的产品。此时“窑”应意译为“porcelain/ware”,例如:

(1)古龙泉窑,今曰处器、青器、古青器。(《陶说》卷二)

译文:Ancient Lung-ch‘üan porcelain is now called “Ch‘u-chou ware”,“Green ware”,or “Ancient green ware”.[13](P45)

例(1)中的龙泉窑是转喻用法,转指龙泉窑所烧制的瓷器,故译为Lung-ch‘üan porcelain。用窑名转指该窑产品,在人名窑和地名窑中也很常见,处理方法相同,下文不赘。

2.人名窑

与地名窑类似,人名窑的前置修饰语“姓氏/年号”亦是专有名词,可采取音译法。但由前述讨论可知,人名窑中的人名有三种情况,分别为瓷窑创建者姓氏、督陶官姓氏和皇帝年号,第一种为民窑,后两种为官窑。翻译人名窑时,如果仅音译出“姓氏/年号”,势必不利于西方读者分辨人名窑的不同类别。因此,为了让译语读者对中国人名窑陶瓷文化有系统的了解,翻译时除了音译“姓氏/年号”外,还应适当采取增译法。具体做法是,在“姓氏/年号”的拼音前分别添加指类名词Master、Officer或Emperor,以显化人名窑的类别,并且将其转变为所有格结构,从而使译名更符合英语语言规范。例如:

(2)章窑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景德镇陶录》卷六)

译文:a.The vessels made at the Chang kilns,blue/green,pure and without stain like beautiful jade,were treasured the world over.[8](P55)

b.The celadon porcelain made at Master Zhang’s kilns,pure and without stain like beautiful jade,were treasured the world over.*文中译文除标注出处外,均为笔者原译或改译。

(3)其红蓝纹釉二种尤佳,昌南唐窑曾仿之。(《景德镇陶录》卷七)

译文:a.Two sorts of glaze,one with red the other with blue markings,were particularly fine.T’ang[-ying] has reproduced it at Ch’ang-nan.[8](P66)

b.Two sorts of glaze,one with red the other with blue markings were particularly fine,and Officer Tang’s kilns has reproduced them at Changnan.

(4)明瓷至隆、万时回青已绝,不及嘉窑青花。(《景德镇陶录》卷五)

a.By the time of Lung and Wan Mohammedan blue/green had given out; consequently the “blue-and-white” of these two reigns is not up to that of Chia Ching.[8](P45)

b.By the time of Lung and Wan Mohammedan blue had given out; consequently the “blue-and-white” made at the official kilns of these two reigns is not up to that of Emperor Jiajing’s kilns.

在例(2)、例(3)、例(4)中,章窑、唐窑和嘉窑分别因瓷窑创建者章生二、督陶官唐英和嘉靖皇帝而得名,分属人名窑中不同的小类,我们分别将它们译为Master Zhang’s kilns(2b)、Officer Tang’s kilns(3b)和Emperor Jiajing’s kilns(4b),从而实现窑名翻译的系统性和可辨性。Sayer将“章窑”简单地音译为the Chang kilns(2a),该译名所传达的信息太少,既没有明示人名窑的类别,也不易与地名窑相区分;在翻译“唐窑”和“嘉窑”时,Sayer采取了意译法,分别只译出了与窑名相关的人名和年号(3a、4a),实际上已经将窑名非术语化了,这样处理不利于向译语读者传播中国陶瓷的窑炉文化。此外,人名窑中哥窑较为特殊,我们将其译为Brother kiln,详见前述讨论。

3.功能窑

翻译功能窑的关键是尽量使译语读者明白各个瓷窑的功能。与地名窑和人名窑不同,功能窑的前置修饰语为普通词汇。一般来说,普通词汇能比专有名词提供更多的信息,且更便于跨文化交流。陶瓷典籍中功能窑的前置修饰语都或多或少明示了该窑的功能,因此,大部分功能窑的翻译可采取直译法,只有极少数情况应采取音译或意译的处理方法。请看御窑六式的翻译:

(5)窑之六曰风火窑、色窑、大小爁熿窑、大龙缸窑、匣窑、青窑。(《陶说》卷三)

译文:There were six types of kiln,naming the imperial wind-and-fire kiln,the color kiln,the blazing and baking kiln (big or small),the large dragon-bowl kiln,the saggar kiln and theqingkiln which bakes small pieces.

例(5)显示,御窑六式之五均采取了直译法。风火窑的命名源自于中国古代制瓷行业的一个常识:瓷器的烧制取决于对窑炉中风火的控制,即所谓“风火之窑,审侯为难”(《陶说》卷一)。“风火”在陶瓷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民间将一般的瓷窑都称为风火窑,称膜拜的窑神为风火神(仙)。而在御窑各窑式中,风火窑烧制的器型最杂,故名。为了弘扬中国的陶瓷窑炉文化,我们将其直译为the wind-and-fire kiln,同时,为了与民间用作泛称的风火窑相区别,增译指类修饰语imperial,即the imperial wind-and-fire kiln。色窑、龙缸窑和匣窑的命名理据最明显,故将它们分别直译为the color kiln、the large dragon-bowl kiln和the saggar kiln。爁熿窑的前置修饰语“爁熿”突出描写了烘烧低温釉瓷或彩瓷时所常见的炉火明亮景象(分明炉和暗炉两种,见《景德镇陶录》卷一),我们将其直译为the blazing and baking kiln,略知陶瓷工艺的西方读者不难知晓该瓷窑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青窑”指明代烧小器的瓷窑[3](P108),其前置修饰语“青”并没有明示瓷窑的产品类型,我们建议将“青窑”音译为qingkiln which makes small pieces,个中缘由我们在上文及先前研究中已有详细交代[14],此处不赘。

翻译功能窑时还要注意有些功能窑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上文提到,在陶瓷典籍中“御窑”与“官窑”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术语,即虽然两者都是官府经营的瓷窑,但它们产品的服务对象有别:前者仅限于皇室成员[15];后者的服务对象较为广泛,可以是宫廷内其他人士,亦可以是外国使节等[16]。为了实现术语翻译的系统性和可辨性,在陶瓷典籍英译时我们可将它们分别译为the imperial kiln和the official kiln,相应的,它们烧制的瓷器分别译为the imperial ware/porcelain和the official ware/porcelain。如:

(6)其地本宜于陶,以世宗姓柴,故名,然当时亦称御窑。(《景德镇陶录》卷七)

译文:The ground here was naturally suitable for pottery.The kiln was called Chai after the name of the ruler Shi Zong while it was also known,at the time,as the imperial kiln.

(7)至宣德中,将龙缸窑之半,改作青窑厂,官窑遂增至五十八座。(《景德镇陶录》卷三)

译文:During the Hsüan Te reign half the dragon jar kilns were converted into blue/green ware factories.And the official kilns were increased to fifty-eight.[8](P41)

(8)官窑之尤精者命曰御窑。御窑也者,至尊之所御也。官窑也者,妃嫔以下之所得用者也。(《匋雅》下卷)

译文:The finest sort of official ware is called “made for the Emperor”.Imperial ware is that used by the Most Venerable One.Official ware is what the ladies-in-waiting and those below them get for their use.[17] (P115)

例(6)、例(7)中的“御窑”和“官窑”为窑炉名称,故分别译为the imperial kilns和the official kilns;例(8)中的“官窑”和“御窑”分别转喻官窑和御窑所生产的瓷器,Sayer将官窑和第二个御窑分别意译为the imperial ware和the official ware。值得注意的是,Sayer对第一个御窑采取了非术语化的阐释策略(made for the Emperor),但我们认为,从上下文语境“命曰”而言,将其意译为术语imperial ware更为合适。

三、结语

中国陶瓷典籍含有大量窑炉名称,这些窑名分属不同类别且内涵复杂,先前译者(如Bushell[13];Sayer[8](P17)常对它们不加分别地采取音译,极易造成译名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不利于中国窑炉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从陶瓷典籍中窑名的分类入手,详细探讨了窑名的翻译原则和英译方法。中国瓷器的生产历史就是一部窑场的变迁史,窑炉文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窑名的翻译对推动中国陶瓷典籍对外译介及中国陶瓷文化对外传播都有重要意义。

[1]Huang E.China’s China:Jingdezhen Porcelain and the Production of Ar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D].Dissertation of UC San Diego,2008.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汪庆正.陶瓷简明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权奎山.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3).

[5]丁鹏勃.明代御窑窑炉及烧成工艺探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2).

[6]侯国金.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原则——答姜望琪(2005)[J].上海翻译,2009(2).

[7]马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Sayer,Geoffrey.Ching-te-chen t’ao-lu,or The Potteries of China[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1.

[9](美)E.拉兹洛.系统哲学讲演集[M].闵家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0]彭新竹.从哲学系统论看语言的系统性[J].外语学刊,2015(2).

[11]Bushell,Stephen W.Oriental Ceramic Art:Collection of W.T.Waltees[M].New York:D.Appleton and Company,1899.

[1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3]Bushell,Stephen W.Description of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Being a Translation of the T’ao Shuo[M].Oxford:Clarendon Press,1910.

[14]卢军羽.中国陶瓷典籍中“青”内涵源流及其英译[J].中国翻译,2016(4).

[15]晓卢.御窑出身非同小可[N].中国商报,2007-08-02(07).

[16]曹新民.官窑御器[J].陶瓷研究,2003(3).

[17]Sayer,Geoffrey,T’ao Ya or Pottery Refinements[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9.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2017-01-10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YY16);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YY1535)

卢军羽(1976-),男,安徽长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汉对比、典籍英译研究。

H315.9

A

1673-1395 (2017)02-0093-05

猜你喜欢

御窑官窑窑炉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地下遗址篇
西夏官窑瓷器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液晶玻璃窑炉节能设计开发与应用
此“官窑”非彼官窑
关于窑炉节能的答疑
皇帝的瓷器破了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