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分析
2017-05-13梁婧
梁婧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深入,互联网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为我们提供着一种更为智慧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以其广泛的应用,使得计算机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这为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立足教学实际,创制了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旨在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加速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无论是对教学理念的更新,还是对实践教学的深入程度都产生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全国各界应高度重视信息化时代下教育发展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渗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将颠覆人类对教育的认知,势必会对教育发展带来历史性、革命性变革。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的工作部署中,强调要构建教育资源信息化、及时化、优质化的长效机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资源的质量,实现教育资源的全覆盖。刘延东副总理指出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是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和典型示范推广力度,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管理的数字校园及智慧校园应用,同时要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落实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由此可见,在逐渐成熟的教育技术应用大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兴起和应用正呈现出革新的趋势,合理灵活地运用以多媒体网络及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以它们来辅助教育的改革,是符合当今教育时代的趋势和潮流。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取决于能够培养出顺应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并能够在自身原有的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创新的“信息人”。教师作为教育领域当中的引导者,必须加快信息化的前进步伐,努力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翻译较多,大致有以下几种:“teachers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ability(TITA)”,“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bility”,“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of informatization”,“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of informatization”。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英语翻译各不相同,从侧面反映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比较丰富。
2003年,黄宇星认为教师的能力应该包括: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协作教学能力、促进学习者发展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九种能力。2009年,王卫军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2011年,李天龙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在不断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能力。
由此可见,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其差别在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其共同点都是在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融合信息技术加以论述。本文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即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是在传统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而开展教学的一种综合能力。
三、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分析
为了充分体现职业院校教学特色,作者根据教学实践,对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与职教专家交流探讨,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划分为五大部分。
1、意识与责任
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态度,反映了信息化教学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是否乐于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教学,是否会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教师要将信息化教学成为自身发展中感知和思索的对象,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且采用正当的手法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学习、探索与应用信息化教学。
2、基础与技能
在对信息化教学持有正确的认识与立场后,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掌握水平就成为了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必须熟知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简单的教学问题。包括教师对各种常用软件、网络工具使用,以及一些常用教学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具体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资源与管理、媒体资源的选择与评价反思等五个要素。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熟知不同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層意义;能够熟练操作学校的计算机及其外部链接设备、网络交互工具和用于实践教学的虚拟仿真技术,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故障排除和检修;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合理使用教学资源,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能够依据市场需求,通过创设职业情境,将最新的知识融合到基于虚拟仿真教学或项目任务的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够掌握多种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通过对量表、电子档案袋、调查问卷或访谈以及网络教学过程监控系统等多种评价形式反馈的数据,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3、应用与实践
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作为教学信息传播的载体,可以帮助教师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之间进行有效的交互作用,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是指教师将信息技术合理地、有效地应用于日常教学和实践工作中,强调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与实践中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协作交流四个要素。
4、设计与开发
信息化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开教学,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依据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规划蓝图的过程,能够约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预想的期望方向进行展开,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能够以教学设计为基础,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做好课程设计、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资源共享等前期教学准备活动,以便更加高效的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课程设计与开发、管理与评价三个要素。
5、研究与创新
职业教育凸显着鲜明的职业特征,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理论的束缚,这种特性表现的并不明显。因此,职业院校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与教师发展研究,开展多种教学研究活动,参与教学培训,进行教改实验等活动。利用信息技术从事教学研究,创造出新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以及创造出新的信息化环境。具体包括: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两个要素。在教学研究方面,能够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课程,采用教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与相关论文的撰写,并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合作、共享。教学创新方面,能够根据课程特点,适应教学与实践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能够利用现有信息化工具创造性地辅助实践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 中国教育信息, 2012(8).
[2] 黄宇星.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与能力结构分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6).
[3] 王卫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