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小说的英译技巧与方法
2017-05-13张欲晓孙晓璐
张欲晓+孙晓璐
【摘要】科幻小说起源于西方,中国科幻小说在《三体》等优秀作品的引领下,迎来了新时代的繁荣。本文就中国科幻小说译介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总结出中国科幻小说英译的发展特色和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科幻小说的英译事业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助力于科幻文学的“拿进来”与“走出去”,推动中外科幻文学之间的交流,促进中国科幻小说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科幻小说;译介;翻译技巧
一、背景介绍
目前国内对于科幻小说翻译的研究应该说是刚刚起步,研究还比较碎片化,没有成型的系统理论。大部分相关的学术研究都是以个案译评为主,或者研究科幻小说发展的某一个具体方面。此外,由于大部分科幻小说著作的翻译都是从英文到中文,所以研究的文献也大多都是英译中的科幻小说翻译文本。总之,由于研究动力不足、研究素材有限,科幻小说翻译研究成为了一个被边缘化的分支。
二、科幻小说的翻译技巧
科幻小说的翻译本来就是翻译界的边缘内容,驱动科幻翻译的力量一直是商业利益。然而,仅靠商业利益驱动的翻译实践,没有系统的学术理论的支撑肯定会有很大问题的。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章可循,没有原则指导,只能凭借自己的个人判断进行翻译,可以说翻译的成功与否完全是译者个人所决定的。这样的翻译有很高的风险,特别是在中国本土科幻小说刚刚崛起的今天,如果没有可靠的、稳定的翻译服务支持,一本优秀的中国本土科幻小说著作很可能就会因为翻译的原因不能获得其该有的承认和成功。因此,对科幻小说的翻译,特别是从中文译成英文进行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对于推动中国本土科幻小说的发展,帮助其走出国门、打开国际市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幻小说的英译具有特殊性和挑战性,它要在传统英译策略的基础上结合科幻小说英译的特殊标准、策略和技巧。首先,科幻小说译者应该具备和经典小说译者同样的素质:优良的双语基础和广博的背景知识。译者必须要有很强的汉语领悟力和洞察力,同时还应具备扎实的英文写作功底,在背景知识方面尤其需要对科学知识的熟悉掌握。
文学性。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的样式,翻译标准必须把文学性放在第一位,科学性退居其次。译文的文学性表现在环境、事物、人物的外貌和心理描写上、叙事方式和节奏上,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上。
通俗性。所谓通俗性是指译文必须通俗易懂、流畅通顺,具有通俗小说翻译的特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来处理科幻小说中出现的一些“异”的文化和内容,才能让现实生活中的读者不感觉过分陌生。
科学性。科幻小说是一种带有科技因素的文学作品。科学性是指科学真实,即用自然规律来检验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叙述和描写。比如要考虑作品中的景物、人物活动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史实。只有符合科学规律、逻辑严密的科幻作品才能够实现科幻小说独特的科学预见性目的,否则会沦落为普通的纯幻想小说,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三、科幻小说的翻译方法
对有中国特色内容的处理。由于中国科幻小说普遍基于中國社会环境背景,而且故事中大部分内容并非脱离历史背景的纯想象和纯虚构,所以小说中必定有很多中国历史特色的内容。对中国特色内容的翻译处理没有统一标准,因为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不同之处。译者必须要考虑词汇本身的含义,该词在文中的作用。如果直译,读者是否可以理解等因素。抛开词汇本意、解释其内涵;既保留本意又解释内涵。虽然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定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感受。
对专业性极强的内容处理。虽然科幻小说中有很高的虚构和幻想成分,但是这些虚构和幻想都是要从科学出发的,并且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支撑才能够站得住脚。这对于没有科学背景的译者来说就成为了一大难题。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其实也是翻译科学性的表现。在处理专业性极强的内容时,译者应该是视情况而定。如果内容只是单纯的术语,那么对应译出来即可;如果内容有一定的隐含逻辑,译者则应尽职尽责地翻译出背后的逻辑关系;如果内容和小说情节关系紧密,而且比较复杂时,译者就应该以追求专业术语背后的故事情节为目标,确保小说内容不脱节。
对纯虚构内容的处理。其难处在于如何把作者想象出来的抽象内容转化成让读者看起来不至于觉得陌生或者突兀。有的时候只是处理作者创造出来的新词,由于原本中文和英文中都没有对应的词,因此这时译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意思对应,而且表达自然的英文词汇即可。除了单个的词,科幻小说作者往往还会自己虚构出整个场景。典型的虚构场景,可能同时又是非常关键的情节,帮助读者准确无误而又清晰明了地理解关键的虚构词内容就成了译者的重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做到逻辑清晰,这样才可以便于读者理解。其次,译者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能为了读者阅读的便利就把虚构的场景现实化,而应该找到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对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内容的处理。科幻小说作为通俗小说,其重要特点即文学性,而文学性常常体现在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比喻的翻译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翻译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译者在翻译这类内容时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又要照顾作者的写作风格。同一个词,对于单纯的字面意思,作者可能选择直译,而当它再次出现却具有比喻意义时,作者可选择意译,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这些都是为了方便读者能够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同时又体现出原文作者运用了特殊的修辞手法。在翻译作者原创的比喻时,译者应尽量地忠实于原文,不去做太大的更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整本小说写作风格一致,同时突显作者自己的创作特色。
四、结束语
中国的科幻小说源于西方,在翻译的熏陶与启发下应运而生。近几年中国科幻创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中国的科幻文学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有刘慈欣这样出色的科幻小说家和刘宇昆这样优秀的翻译家将中国科幻作品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西方科幻界产生影响。纵观科幻小说翻译的历史,从译介、模仿到原创、反哺,中国科幻小说的翻译与创作已共同走过了一百多年。本文旨在总结中国科幻小说的英译策略、特点与趋势,以期引起翻译研究领域对科幻小说英译的关注,为研究科幻作品英译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翻译界的学者关注科幻作品的翻译,致力于科幻作品译介到西方,让更多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独特魅力,推动以科幻小说为媒介的科学与文学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吴 岩. 科幻文学的中国阐释[J]. 南方文坛, 2010(1).
[2] 陈平原, 夏晓红. 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
[3] 韩 松. 当下中国科幻的现实焦虑[J]. 南方文坛, 2010(6).
【作者简介】
张欲晓,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孙晓璐,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2014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