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印度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2017-05-13王静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宗教女性

【摘要】自2012年德里黑公交轮奸案发生以来,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印度文学作品中选取不同时代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加以分析,由女性社会地位与宗教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印度宗教与印度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女性;印度文学;宗教

古代印度自宗教产生起就对社会的各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对文学的影响更是源远流长。而文学作为记录社会的一种形式,不仅记录着发生的事,还反作用于宗教。

根据季羡林先生主编的《印度古代文学史》和刘安武先生的《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两本书中对印度古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大的时期:

吠陀时期——前期(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0世纪)

后期(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4世纪)

史诗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3、4世纪)

古典梵语时期(公元1世纪—12世纪)

各地方语言兴起时期(10世纪—15世纪)

虔诚文学时期(15世纪—19世纪中叶)

近现代(1857—1947)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文学作品反映出的各个时期的女性地位有所不同。虽然文学史和历史在时期划分上有所不同,本文将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地位变化这一角度,以时间为线,对印度宗教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一、吠陀时期

1、前期

约公元前15世纪起,雅利安人分批进入印度次大陆。这一时期的雅利安人还处在部落社会的末期,以畜牧业为主,女性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仍担任较为重要的角色。进入印度河流域后,人们逐渐学习吸收当地先进文化,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这时雅利安人社会组织仍是部落——氏族——家庭结构,实行一夫一妻制,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占主导地位,不过女性并不受歧视。据《梨俱吠陀》记载,这一时期女性不仅可以和男性一样受教育,还可以与自己的丈夫一同主持祭祀活动;不提倡寡妇殉葬而且寡妇可以再嫁。

2、后期

雅利安人逐步在印度次大陆定居下来,农耕生活逐渐取代游牧生活,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并向阶级社会发展。这一时期女性在生产生活中起的作用较前期而言有明显的降低。瓦尔纳制的形成和发展与婆罗门教相互作用之下,加速催化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最终使社会形成了以种姓制度为基础的社会阶层分化。《爱达罗氏梵书》说:”“儿子对父亲来说是一条救生船,在他身上有着无暇的天堂的世界;女儿是悲伤的源泉。儿子对父亲来说,才是来自天堂的最高层的光芒。”

3、小结

在吠陀时期漫长的千年发展历程中,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步下降。而人们对于女性生殖力的崇拜,也在父系社会逐步确立的过程中逐渐淡化。可以说吠陀时期的前期,女性的地位是较高的,而到了后期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二、史诗时期

1、历史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战争成为部落间掠夺财富的重要手段。雅利安人不断征服次大陆的土著居民,各部落间也相互征服。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或成为奴隶或成为被奴役者,同时征服者的经济、社会地位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这使得原来的部落首领获得了超出部落范围之外的更大权力,国家(地域性质的王权)由此产生。据史料推测,最早一批国家产生于约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进入十六国纷争时期。

伴随着阶级社会和国家形成而产生的婆罗门教是维护统治阶层婆罗门和刹帝利的宗教。婆罗门教除了对哲学发展、在一段时期内稳定社会秩序做出的贡献外,对于人的“职责”有着明确的规定。发展至约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时,《摩奴法典》成书。可以说《摩奴法典》是一部对人们行为规范做出明确要求的宗教典籍。沙门思潮中产生的新思想如佛教、耆那教等,都没有反驳对于妇女的歧视。

2、《摩诃婆罗多》

被印度人称为民族历史的《摩诃婆罗多》是一部描绘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庞大史诗,成书年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公元4世纪。书中的许多女性角色也是各有特点,但大都是贤妻良母的形象。例如般度的妻子贡蒂,般度五子的妻子黑公主等等。贡蒂在嫁给般度之前生有一子迦尔纳;黑公主在嫁给般度五子后,是一个愿意陪丈夫流放森林贤良妻子;持国的妻子甘陀利尊父母之命嫁给瞎子持国,为表示一生忠于丈夫自愿众生蒙眼。其中的插话《莎维德丽传》的女主角莎维德丽为使自己的丈夫死而复生,用自己的忠贞和智慧感动了阎魔,终使自己的丈夫复活。

3、《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这部长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公元2世纪,描绘的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封建社会。罗摩和悉多夫妻二人的悲欢离合贯穿全书,是全书的主要线索。悉多这一女性形象在古代印度社会是妇女学习的典范。她6岁时嫁给罗摩,不但甘愿陪丈夫一起流放到森林去,而且在丈夫怀疑她的清白时投火已证明自己的忠贞。

4、《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是婆罗门祭司结合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来习惯编成的教律与法律三者为一的作品,并非国家颁布的法典。其中第五卷对于妇女的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妇女绝不要寻求脱离父亲、丈夫和儿子;因为脱离他们,她使两家都被人轻视。”“丈夫操行虽有可指谪,虽另有所欢和品质不好,但有德的妻子,应经常敬之如神。”可见在这一时期,妇女已经在家庭生活中完全从属于男性。

5、小结

經过吠陀时代和史诗时期的漫长历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渐渐成为了男性角色的依附者。两大史诗中《摩诃婆罗多》中对女子的贞节没有特别的规定,而《罗摩衍那》反映出的女性角色大都是对自己的丈夫忠贞不二的,尤其是悉多,可以说她就是“贞洁”二字的化身。封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男性的主导地位得到社会认可,随之女性就逐渐被束缚在“闺阁”之中。正统宗教对于妇女的约束,较于之前的吠陀时期,史诗时期的女性地位更低。

三、古典梵语时期

1、社会背景

古典梵语文学时期是印度古代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许多优秀的作品创作于这一时期。文学体裁有了新的发展,内容有所丰富,语言运用更加规范。贵霜王朝、笈多王朝和戒日帝国这一相对较长的、社会局面比较统一的封建社会背景,为文学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刹帝利(包括一些非刹帝利阶层出身的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僅让宫廷诗人为自己“唱赞歌”,还让婆罗门祭司为自己撰写“家谱”。在受到沙门思潮各派思想的冲击下,婆罗门教地位下降,其他各派思想有了较大的影响力,宗教文学进而有了新的发展。

2、梵语戏剧《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是古典梵语时期戏剧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迦梨陀娑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插画,对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剧中的主角沙恭达罗虽然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女性,但仍然对“守贞”和“从一而终”的观念坚守不变。她的养父干婆更是对她进行“妇德教育”——嫁到婆家之后要和其他女人和睦相处,要尊敬自己的丈夫等等。

3、泰米尔语文学《古拉尔箴言》与《脚镯记》

成书于约公元2世纪的《古拉尔箴言》是泰米尔语伦理文学的经典著作,其中第一卷《德行篇》认为家庭生活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妻子。而贤妻的标准有三,一是贞洁,二是尊夫事夫,三是生儿育女。

《脚镯记》是泰米尔语长篇叙事史诗之一,讲述贞女甘娜姬和丈夫哥瓦兰的故事。女主人公甘娜姬在得知丈夫另结新欢后委曲求全;在丈夫倾家荡产时变卖自己的脚镯维持生计;在哥瓦兰死后为其殉葬。

4、小结

古典梵语文学时期的创作者多为宫廷诗人,可见文学在这一时期是服务于实权统治阶层的。这一时期妇女殉葬在一些阶层当中成为一种风气,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无论出身高低贵贱,大多都对自己的丈夫敬之如神、从一而终,贞洁观念几乎主导了女性婚后的命运。这使得囿于深闺的女性完全从属和依赖于男权而存在。

四、各地方语言文学兴起时期与虔诚文学时期

自公元7世纪起,突厥人、穆斯林统治者从西北印度逐步入侵印度次大陆。而此时古印度社会正处在宗教改革的潮流中。

各地方语言文学兴起时期的作品多是不断从两大史诗、古典梵语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等改写而成。而虔诚文学时期的作品大多是为使人们虔信宗教而创作的宗教文学。《罗摩功行录》认为女子是所有虚伪、罪恶和缺陷的根本;《莲花公主传》的女主人公在丈夫战死后殉情自焚。据记载,一些刹帝利阶层的妇女在丈夫出征后选择自焚而死以保自身贞洁。可见虽然没有大量的女性形象出现,但这两个时期的女性地位较之前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

五、近现代文学

印度近现代的历史时期划分和文学时期的划分是一致的。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至1947年印度独立这之间将近100年的时间,印度社会经历了巨变,因而近现代时期的文学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

1、特点

除传统的女性形象之外,作家逐渐在作品中塑造出一些有胆识、有魄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而文学作品也不再仅仅围绕宗教故事、宫廷斗争和贵族爱情故事展开,平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重视和关注。从古典梵语文学时期流传下来的固定写作形式也向社会现实、真实生活的描写低头,文学作品的题材得到丰富。随着社会运动的发展,爱国主义和反对殖民侵略思想也逐渐成文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

2、女性形象

近现代时期的作品可谓百花齐放。

般吉姆·钱德拉·查特吉的长篇小说《毒树》中寡妇被认为是“毒树”——寡妇会给亲人带来不幸;历史小说《黛拉·乔图拉妮》则认为女性的最终归宿是家庭。泰戈尔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是被封建礼教和宗教迫害的妇女或少女(如《女隐士》和《女乞丐》等),或是性格刚烈、敢爱敢恨的妇女(如《判决》等)。普列姆昌德塑造的女性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在宗教和封建礼教桎梏下苦苦煎熬的妇女(如《服务院》、《妮摩拉》等),二是性格鲜明的农村妇女(如《戈丹》等),三是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宗教束缚、追求平等独立社会地位和自由婚恋权利的新女性。介南德尔·古马尔则在作品中批判宗教、社会给女性带来的深重灾难。珀德在《安巴》中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掌控和由此引发的不幸……足见批判宗教、社会给女性带来的深重灾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题材之一,但作品中反映的女性形象却没有完全突破原有的束缚。尽管相较之前描写女性的固定模式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变,社会上也出现了呼吁提高女性地位的声音,但女性依然受到男权社会的歧视与操控。

六、结论

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父系社会的不断巩固,女性的社会地位随着自身经济地位的下降而下降。由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变化不难看出从吠陀时期后期开始至印度独立前,印度妇女的地位一直都是比较低的,尽管这其中受到宗教思潮变化、社会制度改变等方面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女性的地位有所上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宗教对社会的影响是一直在加强的。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以视之为生活百态的缩影。印度的文学在启蒙阶段与宗教紧密相连,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处宗教外的其他题材作品,但仍可以说宗教题材占据“半壁江山”。

【参考文献】

[1] 林承节, 著. 印度史[M]. 人民出版社, 2004.

[2] ﹝法﹞迭朗善, 译. 马香雪, 转译. 摩奴法典[M].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2,5:131.

[3] 季羡林, 主编. 印度古代文学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368,373.

【作者简介】

王静(1991—),女,汉族,山西临汾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东语学院2014级印度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印地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宗教女性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