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17-05-13朱琦
朱琦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通过探索研讨、合作互助,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也在改革,课程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和补充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这种突破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存在利与弊,大大提高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但是也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真正的合作互动,流于形式,本文将会结合初中数学的学习特点,浅谈小组合作对初中数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初中数学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有效性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对学习方式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但在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未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分组问题:小组合作的关键就是分组,分组是否合理关系到学习的有效性是否被发挥,经过调查,小组内部的差异(优差)配合,小组间的平等分组原则能够将分组的有效性大大发挥出来。简单来说,在分组的时候,要考虑性别、性格、学习本学科的优秀生和困难生、男女生等这些问题都考虑到,在小组内形成了互补,每一个小组之间形成几乎同等的竞争力量,对学困生要平等分配到各小组,达到平衡的目的,以优带差,此时教师对学困生的鼓励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比较科学的分组方式。。
(2)合作内容的选择:教师所选择的题目要能够综合体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而且讨论过程中可以渗透一些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能够突出重难点,有讨论的价值. 在小组合作上, 学生之间要协调合作,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对于内容的选择,并非所有数学课程都适合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可能是某课程的一个片段适用于小组合作,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的勾股定理中,勾股定理的证明;八年级上册的全等三角形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都可以适用于小组合作的探究。
(3)参与度不够:小组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潜力,一般小组成员4-6人为最佳,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分工,并可以积极主动的跨越分工,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确保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合作探究。
(4)有效的课堂展示:小组合作的时间掌控是十分重要的,要结合课程时间有效地安排活动. 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参照,来控制具体的学习时间;在小组合作参与讨论时,教师的调节也是十分重要的,既要对学生的时间上有所掌控,也要不时的帮助各个小组指导他们的困惑,从而确保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有自己明确的任务,有自己交流讨论的时间,集体的力量使得学生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促进深层探究,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
(5)评价方式:对一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结果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既不能啰嗦耽误上课进度,又不能不评价,此时,对教师语言和课堂掌控能力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如果说组织工作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那么科学评价可以称得上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在评价时,既要重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通过科学积极的评价,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从而节约了纸笔练习时间。
综上所诉,本文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是我们未来很多年在数学教育上的不断探讨,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人也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 提高了学生清晰的判断力,建立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协作. 对于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还要不断地探索,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要灵活调整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优势,使课堂教学更科學、更合理、更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叶玉妹.初中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王绍光“如何破解中国教育投入不足的难题”南方网首页教育教育时评 2011
[3]朱燕萍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新课程学习中》
[4]薛栋浅谈《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学生评价《数学学习与研究》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