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肠内营养液输注方式用于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观察
2017-05-13程晓霞
程晓霞
【摘要】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液间断输注和持续输注用于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60例重症监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经鼻腔留置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随机将入选病例均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患者以胃肠营养泵持续注入肠内营养液;对照组30例,患者以50 ml注射器间断注入肠内营养液。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后,营养指标和APACHE-Ⅱ评分改善情况,对比分析两组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营养支持后,试验组TSF为(6.6±0.9)mm,TP为(72.0±1.8)g/L、LYM为(1.5±0.2)109/ml,APACHE-Ⅱ评分为(19.2±2.8)分,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期间,试验组腹泻1例(3.3%),反流1例(3.3%),未见胃潴留和吸附性肺炎病例,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行持续输注或间断输注均能基本保证营养供给,对改善患者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具有积极意义。但肠内持续营养输注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具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ICU患者; 肠内营养支持; 持续输注; 间断输注; 营养支持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0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0-0148-02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主要收治对象为需要对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和支持的危重患者[1],此类患者多身体虚弱、免疫低下,但又无法正常进食,需要予以营养支持以维持基本生理机能,帮助患者渡过生命难关。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早期给予ICU重症患者合适的营养支持对促进身体机能修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2]。文章现对间断肠内营养支持和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用于ICU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2016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60例重症监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住ICU的主要原因为COPD、呼吸衰竭、复合性创伤、严重心功能不全、重要脏器大手术及中毒。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中各种疾病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3];(2)ICU连续入住≥7 d;(3)肠内营养连续支持≥7 d。病例排除标准:(1)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2)腹腔内感染;(3)上消化道出血;(4)肠内营养液不耐受;(5)合并腹泻或接受止泻治疗者;(6)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因故中断。随机将入选病例均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0~80岁,平均(58.4±6.2)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2~79岁,平均(57.9±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住ICU后,两组均及时行鼻饲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经鼻腔留置鼻胃管,妥善固定后,做好标识。试验组行肠内营养液持续输注,患者鼻胃管连接营养泵和加温器。营养液输注前,先以加温器预热至37 ℃~40 ℃。输注初始,先以低剂量缓慢泵入,后逐渐增加单位剂量至50~100 ml/h,日剂量24 h内泵完。对照组行肠内营养液间断输注,患者鼻胃管连接50 ml注射器,每4 h进行1次鼻饲。鼻饲前,营养液预热至37 ℃~40 ℃;鼻饲时,推注要缓慢,单次鼻饲剂量≤200 ml;鼻饲后,温开水冲洗鼻胃管并妥善放置。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同配比的肠内营养混悬液,日剂量为100 kJ/(kg·d),連续营养支持7 d。
1.3 观察指标
连续肠内营养7 d后,观察两组患者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血清总蛋白(TP)、淋巴细胞(LYM)等营养指标改善情况;观察两组APACHE-Ⅱ评分,该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越严重;对比分析两组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营养支持前,两组患者TSF、TP和LY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两组TSF略有下降,但与营养支持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P、LYM均有明显改善,与营养支持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APACHE-Ⅱ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APACHE-Ⅱ评分与营养支持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降水平略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肠内营养期间,试验组胃潴留、腹泻、反流、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提供代谢所需营养物质的营养支持方式,其主要实施途径为导管输注,常见有鼻胃管输注,鼻空肠管输注等。其主要应用优势有以下几点:(1)营养补给方便,费用低廉;(2)营养素直接经胃肠吸收,不仅利用率高,而且符合人体生理特性;(3)能够有效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对保护胃肠道基本功能具有积极作用[4-5]。鉴于此,肠内营养支持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众多临床医师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时的首选方式,其在ICU的临床应用,在促进身体机能修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及提高生存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证实。
根据营养液输注方式的不同,肠内营养支持可分为持续营养支持和间断营养支持两种。一直以来,临床对两种营养输注方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存在诸多争议,其中围绕最多的是输注方式与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严红燕等[6]分别以间断输注和持续输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显示,间断营养支持下患者TSF为(6.3±0.6)mm,持续营养支持下患者TSF为(6.2±0.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研究结论一致。包龙等[7]分别对创伤性脑重伤患者行持续营养支持和间断营养支持,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6%和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营养输注方式。本研究中,试验组腹泻1例(3.3%),反流1例(3.3%),未见胃潴留和吸附性肺炎病例,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报道结论存在出入。关雨等[8]对意识障碍患者行不同输注方式的肠内营养,结果显示持续营养输注并发症发生率(11.3%)低于间断输注(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文研究结论一致。考虑可能与注射器手工推注,匀速输注掌握困难,一次输注量液不好控制,易产生恶心、呕吐、反流等并发症,而且注射器推注为间断反复操作,也加大了患者的感染风险。而营养泵是由微电脑控制的精密装置,能够根据预先设定提供匀速、匀量的营养供给,能有效减少胃潴留及胃肠道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行持续输注或间断输注均能基本保证营养供给,对改善患者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具有积极意义。肠内持续营养输注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具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杏丽,龚梅,杨丽娟,等.肠内营养胃管持续泵入法改善高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营养状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5):70-72.
[2]赵建军,兰晓青,房霞,等.ICU危重病人使用短肽肠内营养剂不同鼻饲时间对血糖影响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4,8(11):1963-1966.
[3]劉智明,曹金红,徐亮,等.不同疾病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178-180.
[4]陈秀菊.两种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危重症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3,18(14):416-417.
[5]邓云霞,徐正梅,孙志琴,等.肠内营养输注速度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病人腹内压和肺顺应性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6,23(4):254-256.
[6]严红燕,丁晶晶,包秀珠,等.肠内营养不同输注方式及无线温度传感系统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2):1641-1645.
[7]包龙,徐峰,凌伟华,等.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持续小剂量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4):222-225.
[8]关雨,赵力艳.意识障碍患者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比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0):1855-1857.
(收稿日期:2016-12-17)
①南京市江宁医院 江苏 南京 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