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的效果观察
2017-05-13沈小霞
沈小霞
【摘要】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治疗中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观察比较42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分析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42例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评分(SLEDAI)、炎性指标血沉(ESR)和C3补体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显效25例,有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85%;42例患者4例中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疗效确切,有效改善患者皮疹红肿、红斑、溃烂的症状,促进皮疹消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羟氯喹;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 治疗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0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0-0107-03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临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之一,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导致,可对患者的各器官组织和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健康,多发生于育龄女性患者[1]。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发展中常见皮肤炎性反应症状,在临床治疗中,传统治疗多以糖皮质类激素药物作为主要治疗药物,改善自身免疫能力,达到抗过敏抗炎的治疗目的[2]。临床研究指出,羟氯喹为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对于由于免疫紊乱导致的皮肤损害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将羟氯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受损皮肤的修复[3-4]。本文为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治疗中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的治疗效果,在参考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患者,年龄15~55岁,平均(31.29±5.28)岁,均为女性患者,病程1~26个月,平均(10.26±4.28)个月,所有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由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的面部红斑、皮疹,躯干皮疹,双手红斑,溃疡等症状,均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临床诊断标准,且由实验室检查确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强的松(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0.5 mg/(kg·d),5 mg/片,4~12片/d,饭后口服,连续治疗2周后,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减少剂量,4周治疗后,将药量减小至1~8片/d,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羟氯喹(赛能硫酸羟氯喹片,Sanofi-Synthelabo Ltd.,国药准字H20090257)400 mg,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病情平稳后可逐渐减为200 mg,早晚口服。3个疗程连续治疗后,观察4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判标准
观察比较42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分析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临床治疗目标将4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皮肤皮疹蝶形红肿、红斑、溃疡等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ESR和C3补体水平恢复正常,无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不适感,ESR和C3补体水平接近于正常,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或病情加重,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5]。以SLEDAI评分对系统红斑狼疮病情程度进行评分,0~4分为基本无活动,5~9分为轻度活动,10~14分為中度活动,15分以上为重度活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2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比较42例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42例患者SLEDAI评分1~8分,平均(3.67±1.28)分,ESR水平(22.73±10.28)mm/h,C3补体水平(1.22±0.59)g/h。42例患者治疗后SLEDAI、ESR和C3补体水平与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SLEDAI评分和ESR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C3补体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42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42例患者显效25例,显效率为59.52%;有效14例,有效率为33.33%;无效3例,无效率为7.15%;42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85%。
2.3 42例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2例患者中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其中胃肠道反应2例,发生率为4.76%;白细胞轻度降低1例,发生率为2.38%;头晕不适1例,发生率为2.38%。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因素和病致病机理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确立。临床初步研究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失调引发机体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大量分泌,机体淋巴细胞出现异常的活化和克隆现象,导致免疫物质水平上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状态,将机体各组织器官作为抵抗对象,造成各类脏器的功能损伤[6]。根据美国ACR风湿病研究学会制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分类标准中将盘状红斑、蝶状红斑和甲周红肿等纳入评判标准,可导致患者皮疹、皮肤溃烂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的指端或肢端坏死,因此,及时控制皮疹临床症状,防止皮疹进一步扩散损伤周围皮肤,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临床治疗的关键所在[7]。
ESR和C3补体是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指标,C3补体水平越高则代表红斑狼疮患者肾脏和肝脏功能越好[8]。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评分(SLEDAI)、ESR和C3补体水平与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SLEDAI评分和ESR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C3补体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氯喹为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可充分发挥淋巴细胞阻滞作用,缓解和消除体内的炎症反应,使患者机体内淋巴细胞及细胞膜溶酶体等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达到消炎、调节免疫的治疗作用,促进受损皮肤的修复[9]。研究发现,42例患者显效25例,有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85%;42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其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4.76%,白细胞轻度降低发生率为2.38%,头晕不适发生率为2.38%。胃肠道反应、白细胞轻度降低和头晕不适是羟氯喹临床治療中常见不良反应,因此,在制定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时,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疾病史和生活饮食等。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减少羟氯喹的临床用药剂量,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避免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对患者各器官功能造成进一步损伤。
综上所述,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疗效确切,有效改善患者皮疹红肿、红斑、溃烂的症状,促进皮疹消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两者优势互补共同作用,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受损皮肤修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立娟.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4):495-496.
[2]张羽,杨静.小剂量激素联合甲氨蝶呤、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2010,1(1):2081-2082.
[3]胡煜琳,刘代强.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环磷酰胺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5,43(2):39-41.
[4]刁美霞.泼尼松联合羟氯喹治疗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2016,24(3):46-47.
[5]宁军.免疫吸附联合小剂量环磷酰胺和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54-1756.
[6]陈芍,李江涛,张杰,等.硫唑嘌呤与羟氯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轻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4):122-124.
[7]许诚,葛成芹.羟氯喹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6):797-799.
[8]饶慧,肖嫦娟,曾清华,等.来氟米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8和IL-10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3):6874-6876.
[9]孙彩霞,刘亚丹,宋月平,等.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对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GCR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50(3):72-73.
(收稿日期:2016-12-22)
①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 江苏 盐城 2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