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为体,一体两翼的语文之“翔”

2017-05-13周一贯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两翼言情语文课程

周一贯

2014年开春,周璐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语文教育专著——《在“以情导学”的语文行旅上跋涉》,我应邀躬逢其盛,第一个读了她的书稿,并遵嘱写了一篇短文,题为《周璐的“路”》,聊充序言。全文围绕“路”字来写,一是应了书题中“语文行旅上跋涉”之意,二是她走过来的这条语文路,确实非同一般。特别有意思的是,走这条“路”竟起步于童稚岁月,6岁时她就常和一群娃娃玩上课教语文的游戏,于是就有了之后不考普通高中而考中级师范的执拗,有了师范毕业就分配在温州市名校广场路小学的机遇,有了在名校长白莉莉指导下多次执教公开课的生涯,也就有了21年积淀下的经验文字而终成正果的“行旅”。可以说,这部专著记录的是周老师的个人精神成长史,从中透射出周老师从6岁始即痴迷于语文教学专业的宿命。

周老师在这部专著的后记中有这样的表述:

尽管“以情导学”的教学观在实践行为层面已总结提炼出一些策略,但整体性不强,尤其是如何利用情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少相应的整体构架与操作变式。我以为要推进一种教学思想,使之接地气,真正落实到课堂上,还需教师深入领会“以情导学”教学概念的整体构想,学习这一理念的具体操作要素,并形成一些基于学案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而这正是本书迄今为止最显薄弱的地方。

这段话一方面是自谦之辞。也许正是因为周老师对自己的“不满意”,才激发了她在语文行旅途上不断跋涉,励志前行。另一方面也道出了语文教育发展研究的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永远有她(他)的“诗与远方”。这样的“诗”便是不断奋进的诗心,而“远方”,当然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正是从这样的视角看周老师的语文教育主张,虽不能说已十分成熟完善,无发展之必要,但也有着基于在教学识记中发现的天然合适的公共理性和逻辑架构。当然这里还需要作进一步提炼、升华。笔者借此机会也想就这一问题略陈一二。

一、“以情为体”的语文教育原点追溯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老先生的解说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故合称之”。无谓是“口语”还是“书文”,从本质上说都是生命的存在与表现,而这种“存在”“表现”,无不是以“情”为体的,无不凭借着语文的表达和交流。所以,周老师的“以情导学”正是体现了对语文教育的“以情为体”的原点追溯。汉《毛诗序》中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的“言”自然是指“诗”与“文”。由此可见,无论是口头之言,还是书面之言,都是因为“情动于中”所致。我们说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等等,都说明周老师所提出的“以情导学”是合乎学理逻辑的。“以情导学”正是强调了语文是一门特别具有情感性的学科,其导学的内容和方式,都应当体现“以情为体”这一语文教育的原点。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这里所强调的也正是做文章有赖于情,读文章也要能识于情,可见,在语文课程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其内在机制都是“以情为体”的。

二、“一体两翼”的语文教育个性建构

周老师基于21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提出的“以情导学,言情共生”之主张,体现的正是“以情为体,一体两翼”的总体架构。即在“以情为体”的主旨下,辅以“两翼”的推进:一翼是“学”,一翼是“言”(即“语”和“文”)。 语文教学的根本点在于“教学生自己学”,而不是由教师全盘授予。因为是“教学生自己学”,所以,这样的“教”便只能是“导”,“引导”“诱导”“指导”和“辅导”。无论是“导”的内容、途径还是策略、方法,都得有赖于“情”的存在和推动。虽然怎么“学”很重要,但是,“学什么”也同样不能忽视。语文课学什么,当然是学“言”,学口头之言和书面之言。学“言”同样要依赖于“情”的存在和推动,两者的相互关系,便是“言情相生”。由此可见,周老师提出的“以情导学,言情共生”中的关键词是两个“情”,一个“学”,一个“言”。两个“情”体现了“情”的主体地位,而一个“学”、一个“言”则成了推进主体不可或缺的“两翼”。“学”与“情”的关系是“导”,“言”与“情”的关系是“生”。周老師以这样的概括来表现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不仅是学理透彻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又有相当的可操作性。

三、“以情导学”的“四情”策略连接合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周老师所认为的“以情导学,言情相生”之“情”,处在“经”的位置,“经正而后纬成”。如此,由“情”这个“经”去导学,去“生”言,必然还须有连接的策略、沟通的中介。于是,我们就可以从她的论述中归结出“四情”的策略:一是“情思”,即语文教育思想因“情”的参与而灵动睿智;二是“情怀”,即语文教育的拓展因激情而富有诗意;三是“情理”,对语文教育的理性认识,因“情”的润泽而柔软温顺;四是“情意”,语文教育的意蕴,因“情”的投入而更丰厚绵长。这也就是周老师所表述的这段感受:“我从事语文教学21年,一直扎根教学一线,深爱语文,坚信小学语文是一门特别富有情感性的学科课程。它承载灵动的思想、诗意的情怀、清淡的哲理、美好的意境。它启迪心智,教人美好;它培植语言,发展思维。它是语言的母体,文化的家园,智慧的神殿。它充满感性、智趣与温情。”确实,在“以情为体,一体两翼”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构架中,对“情”的理解是必须分解的,这方能体现其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分解成“情思”“情怀”“情理”“情意”四个方面,会有助于我们从思维、襟怀、哲理和意绪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贴切地去连接“导学”和“习言”,而且,这也是合理的连接。

四、“五度”要点的运作方式指向落实

在周老师的语文教学观里,还有一个在言语生命欲求下的语文课堂“五度”的运作要点。这关系到“以情导学、言情共生”这一语文教育主张的具体落实方略。所谓的“五度”,就是课堂必须有“温度”的维系、“热度”的持有、“厚度”的承载、“广度”的统整和“深度”的效能。这既是实现“以情导学、言情共生”之必须,也是“情为主体,一体两翼”的具体运作方式。对此,周老师有这样的解释:“温度”,是关爱生命发展的温度,要充分呵护学生生命成长的自由。只有释放了孩子的天性,给予他们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与自由选择的权利,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热度”,是指文字本来就有热度,足以孵化言语的灵性,在层层剥离、反复咀嚼中去品赏个中情味和言外之意。“厚度”,是指课堂承载的丰富价值。为了落实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要关注核心要素,在统整中实现教学价值的跨越。“广度”,要从“教课文”走向“教课程”,教材不应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疆域,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的有机构成部分。学生是带着差异走进课堂的,个体间的学习基础、能力及学习风格都存在差异。“广度”,既要尊重文本传递的知识与情感,又要尊重有差异的学生,作多角度、分层次、有实效的运作。“深度”,所指的是语文课堂的效益。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科深度×教育广度。“深度”并非越深越好,一切都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显然,教师对这五个“度”的准确把握和适度达成,才是“以情导学,言情共生”的语文课堂运作方式的要点,它的教学指向,便是把“以情为体,一体两翼”的语文教学观真正落到学生生命成长的实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提高质量观是当前基于教育的战略主题,也应当是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引擎。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应把“以情导学,言情共生”视为质量型语文教育治理之路来认识、观见,来把握、实施。相信这一“以情为体,一体两翼”的语文教育观的理性建构和运作推进,会成为实践层面的语文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极为有益的探索。

(作者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两翼言情语文课程
“一轴两翼、双发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模型与应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言情”的概念史和“言情”故事的特征
生活与实践:小学英语生态课堂“两翼”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写给失踪者的信》获言情作协大奖
读者来信
《独家星劫》首发记者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