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而不同”的学生立场

2017-05-13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教室英国

一、让每一寸空间都成为学习的资源

2011年,48岁的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出版了《虎妈战歌》一书,很快登上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引发了中西方教育热烈的争议。两种来自不同文化空间的教育立场的对话和冲突,证实了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我无意对中国虎妈式的“捆绑”教育手段与西方民主式的“容忍”态度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因为不同的理念和方式,背后是不同的教育立场。

但纵使世界上的教育立场千千万万,然殊途同归,教育的第一立场永远是“学生立场”。2015年1月,我有幸跟随“浙派名师”赴英研修团走进英国,每到一所学校,都能感受到以“学生立场”为第一的办学理念。但“学生立场”并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作为。无论是学习环境的创造还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在英国,我们都能感受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再造与教师智慧,一场学习的革命正在英国的各所学校悄悄进行……

曾经,雷夫创造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惊叹与震撼,这位心灵导师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打造一所教室的文化,教会学生一生受用的技能,培养了杰出的人才。而今,当我走进英国学校时,才发现校园每一寸空间都在创造着学习的奇迹,就像置身于第N个56号教室。

会伸缩的教室

我们到访的五所学校,不论规模大小、条件好坏,有个共同的特点:学校没有高大的教学楼,校舍由低矮的平房组建,走廊极其狭小,大小不一,位置零散,个别教室只能容纳三四人,就被安插在楼梯拐弯处的一个阁楼内,据说是单独辅导学生的地方。学校对每一寸空间利用都很到位,根据儿童所需进行功能划分。最大的教室不超过我们的室内篮球场,并用折叠门隔成活动式的两个小教室,大型集会时是展示厅,平时就是上课用的一般教室。这样的设计理念充分展现了英国人环保经济、注重内涵发展的价值观。置身学前班和一年级教室,就像走进游乐场。教室里有沙堆、木头、水管,还有锅碗瓢盆等厨房用具,多重建构的区域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内容,孩子们在玩中体验角色,感知快乐,探索世界,积累经验。学校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实践,许多课程都是通过游戏来实现。Didsbury Road Primary School的校长告诉我们,他们特意在室外开辟了一块菜地来种植豌豆,作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课程。大树底下,先用竹篱笆划出一块地方,种上藤蔓植物爬在架子上,那是天然的迷你菜园,更是孩子们科学实践的探究基地。

不僅有迷你菜园,还有汽车图书馆、养鸡笼子、天然足球场等,狭小的教室外是宽敞的草坪,这种若明若暗的天然学习空间没有任何的压迫感,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中,纵横驰骋、恣意想象,那是自由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

会“说话”的墙

走进教室就像走进温暖的家。这里的教室布置很有特色,鲜艳、活泼的色调柔和舒适,每面墙都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素材,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墙上贴满了与全科主题教学有关的内容,如Didsbury Road Primary School的一间教室正在进行“中国年”的主题,大红的墙面上贴上每个学生的姓名贴,同时用英文和中文书写,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汉字美。有几个年级正在进行“一战”的主题学习,教师在墙上贴上与“一战”有关的单词。当然,不同的区域还会被布置成与主题相关的数学、阅读与手工、绘画等学生作品。这些学习材料拿取方便、更换及时,通常一个学期主题变化后,教室的布置就大变样。有一间教室更特别,除了呈现学科知识外,还在面对白板的正前方粘贴了学习锦囊,取名为“书包学习法”,上面简明扼要地罗列了学习思考的六个步骤:第一,发现信息;第二,理清问题;第三,选择方法;第四,解决过程;第五,检验答案;第六,记录结果。这样做的好处是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有助于学习过程的充分展开。令人欣喜的是,当我们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发现学生开始活动(作业)时,都能从每一面墙上找到有关学科知识的提示,解决实际运用中的问题。而这恰恰吻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的同化作用,通过外界环境刺激输入新知,致使学习个体在感受刺激时,将新知纳入原有图式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学习就这样真实地发生了。在Tyldesley Primary School的学前教室里,我们意外发现这面墙上的便利贴还起着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信息的作用,上面记录了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包括学习掌握情况,每个来接孩子的家长都能从墙上及时捕获到孩子在校的一切情况。一堵坚实刚硬的墙仿佛变成一张性感魅力的唇,很好地架起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充满了柔性与温情。

会“走路”的桌椅

教室的桌椅不是常规统一的规格。随着学习小组人数的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所需,可以自由组合,变换形状。桌子有方形、圆形、凹凸形,桌子的组合可以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空心形或不规则形。这样灵活多变的组合形式,彻底转变了“授—受”式的教学方式,变单向交往的师生对话为多向交往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研讨,促使教师走到学生中,成为和学生一起学习的一员。在这样的教学中你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平等对话的氛围、民主交流的对话意识以及和谐融洽的对话精神。

还记得,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 假使传播知识的地方是一个鼓励生命自由生长、自然呈现和绽放的地方,那么存在于建筑内外的一切有形无形的“装饰”都将成为一种生命的对话,充满着生命生长的气息。

二、唤醒儿童的探索精神

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颇具禅意的故事,总在独处静谧时浮现在我的脑海。善问的小苏格拉底质疑父亲如何才能成为好的雕刻师,父亲一边指着眼前已经成型的狮子,一边意味深长地回答:“就以这只狮子为例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是在唤醒它!”

唤醒一只本就沉睡在石块中的狮子,救赎它的灵魂于冰冷坚硬的躯体下,那是怎样的一份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啊!21天的英国行,走进学校,走近老师,因为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让我们彼此跨越地域、文化、语言的障碍,结下了友情。从英国教师的身上,我看到了对生命的关爱、尊重乃至敬畏的宗教情怀,那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投射。

在与英国学校校长、教师的交流中,有一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刻:“真理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圆其说。”在他们看来,更强调更关注儿童自己探索、发现、论证知识的过程,这比直接获取标准答案、得知书本知识更可贵。

随行途中,我們团的一位数学老师给当地五年级学生出了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小数加法算式题:0.6+0.24,测了四个学生,结果只有一位学生用竖式排列后,得出正确答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英国小学的数学教学质量的质疑。后来,当我们走进课堂,聆听了一节15分钟的数学课后,才明白其中的价值所在。这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老师在白板上呈现算式:

然后引导学生说:“如果得出正确答案,请告诉我为什么?如果不对,请找接近值并最终推算出正确值。”然后,学生马上回到学习小组开始独立思考。这期间,我静静地观察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有的依靠学具,也有的画图、扳手指,尝试用几个9连加的方式进行倒推,直到老师喊停后开始交流自己的答案及推算过程……尽管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不懂数学学理,但仅从这一个教学片段来看,仍能感受到中西方教学的一些差别。在中国,很多老师会运用“九九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直接得出最快、最简便的计算方法。那是一个无需反复“试”、反复“猜”、反复“调”的过程,简便与正确成为唯一的定论。而在英国,没有类似的“九九乘法口诀表”的知识与技能背景,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运用并表达过程。没有固定的思考模式,没有既定的答案,也没有约定俗成的套路,一切靠你自己去探索去研究。或许,一堂课下来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个知识点。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以及对答案的怀疑批判精神正慢慢形成。这就是英国课堂的慢教育,在他们看来,卓越的课堂关注长期的教学效果。统一的目标要求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对一部分孩子自信的扼杀。最成功的课堂是让学生收获对数学的喜爱,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不应成为孩子的负担,最佳的方法就是儿童自己能理解、能运用的方法。

就是这轻轻的召唤,看似无意的点拨,学生如等候被唤醒的“种子”,在耐心守望的季节里,一点一点地,靠着自我生长的潜能,在孕育培植的肥沃土壤里蠢蠢欲动,破土生长。一个好教师一定不会被教科书捆住手脚,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在英国,随着学习内容的自主研发,学习空间也随之发生改变。很多学校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向自然,与生活衔接,与自然融入,观察、体验、探索、发现、总结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不再成为知识的权威,新型的学习关系正逐步确立。如,为了完成石头的调查报告,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曼大博物馆的石器展厅仔细研究每一块石头的故事,让孩子们观察、触摸、把玩各种各样的石头,并提供图册、铲子、放大镜,帮助学生鉴别真正的化石。参与式体验带给学生全新的乐趣,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全面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学习者。“为唤醒的教育”,着眼的是激活早已潜藏于灵魂中的能力,把他们变成生命生长和创造的力量。只有不被禁锢的灵魂才能涌动创造的火花。

当然,近几年,英国教育界也在普遍呼吁向中国的基础教育看齐,强调传承宝贵的知识是国家课程的核心,应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据《英中时报》在2015年的2月6日报道,政府要求11岁学龄儿童学会12倍乘法表,学生若未通过考试,虽无需重考,但学校或将因此受罚,教师将面临解雇。而英国教师联合会质疑这项新举措,并声称“为考试而学”的现象将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无法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在基础与创新间寻找制衡点,我想这也将成为中英教育未来发展共同研究的话题。

三、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

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合作学习是英国课堂的风景。在这里,任何一间教室的日常课堂教学是返璞归真的,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也是淳朴自然的。教与学的活动始终围绕“倾听”展开,并通过教师的串联活动得以实现。

在观摩了那么多堂课后,我们找到了中西方课堂教学的共性,那就是遵从学生的原有起点,关注个体差异,以每个个体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合作学习为核心展开差异教学。不过,英国小学的差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细腻到位,也更适合他们的全科主题教学推进。所谓全科主题教学,指的是一名教师在一个班级可能兼任多门学科,将相关知识有机融合在一个主题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和我们所说的“包班制”截然不同,全科教师的职责是凭借“全科背景”捕捉孩子的潜能,用更全面、更科学的方法培养思维、发展能力。如,当我们来到 Tyldesley Primary School观摩一节五年级的全科主题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师就把学生分成三个组,给予他们不同的调查内容:第一组调查“一战”时期的动物,了解当时人们养的宠物有哪些,并与之发生了什么故事;第二组了解当时的交通情况,知道战士是如何进行作战运输的;还有一组调查战时的通讯状况……学生分头忙活,利用IPAD或是相关书籍收集信息,写下记录并与老师、同学分享。随后老师便在黑板上记下学生发言的重点内容,最后布置

写作要求:配合主题,选取一方面素材完成有关“一战”的新闻稿,人人上来宣读,并要求声情并茂。

没有统编的教材,没有固定的学习资源,却正发生着我们期待的理想的教学。儿童与新鲜的材料一起,与伙伴一起,与老师一起,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学习。在这间教室里,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安全感和期待感,因为任何一个提问或是发言都会得到大家的接纳和响应。我特别关注了老师的“所为”,执教老师每当接纳儿童发言之际,就在黑板上板书,点明各个发言之间的“关联”,有同主题内容的关联,有与其他同伴发言的关联,有与自身先前发言的关联,并将这些发言贯穿为一根红线,凸显隐性思考的轨迹,最后梳理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挑战更高水准的学习。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你几乎看不到老师的“高谈阔论”“填鸭灌输”,有的只是随意地或蹲、或跪、或和学生一起平座的姿态,加入到学生群体中真诚地倾听,认真地观察,及时地反馈……因而,课堂上学生们的作业是认真的,学生们的学习与教师的实践创造是富有价值成果的。

当然,还有一些课堂分组是完全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主教“教中间”,助教更多是“助两头”。学生活动(作业)也会根据自身情况完成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一些需要特殊关照的学生还会被分配到另一间教室由教师专门进行辅导。这种按照学习能力分组的分层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与提高,也最大限度地呵护了学生的自信。在英国,教师的责任、学校的责任并不是在于“上好课”,而在于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保障每一个学生去挑战学习。

走访过程中,我们拿到了学生在做的一份数学练习卷,发现依难易程度在卷面一角标有记号,供学生选择。英国的试卷如同一本故事书,有人物,有情节,环环相扣,学生完成一份数学卷就是一次情境化的“微生活”历练。而且试卷中考查直接应用定义、概念、公式等现成知识的内容少,用计算器计算、自定义、自操作、自规则的内容多,问题的现实性很强。考查的不是学生靠死记硬背记忆的知识,而是更趋向灵活探究的举证或论证。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最后成绩单既包含学生个体的测试情况,又包括全班、全国测试的基本信息、数据,方便家长对照、发现自己孩子现阶段的学习状况,为下阶段的学习提出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教育评估督导委员会还会在成绩单背后给每个学生附上一封信,全面评价这个孩子的学习考试情况。往往信的内容都会渗透这样一种理念:您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多面的色彩,都值得被善待和挖掘,都可以变得伟大……

是啊,找到每个孩子胸中那个小火星,给他氧气和空间,他就会熊熊燃起。没有什么比树立人的自信、相信自己有无限挑战未知的可能性更重要。这次英国之行,我深切地体悟到,将教育的真正灵魂根植内心,守护人性,孕育人生的价值,应是教育中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也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坚守的教育立场。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籀园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教室英国
不要在教室打闹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