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吾师周璐

2017-05-13林云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名师儿童语文

生命中,遇见良师,是一件幸运和幸福的事。

2016年11月22日。小雪。

南方的天气并没有因为“小雪”这两个字而变得寒冷,依旧“南方”。在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第三届周璐名师工作室的开班典礼正如期举行,来自温州市各县区的16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有幸成为了新一届学员,兴奋和憧憬之情溢满在他们的脸上,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能再一次加入工作室,我更是激动。我对周老师说:“我这属于‘留级再造。”周老师莞尔一笑:“不,身份变了,上一届是学员,这一届是导师助理。”

是啊,从学员到助理,在跟随周老师的两年时间里,我的论文、教学设计、课题、案例、教育叙事、读后感等,获奖、发表10多篇;多次在县区上公开课、评课,在校教研活动上做讲座;评上了瑞安市教坛新秀……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教育教学能力,我实现了从教以来最大的进步。

开班典礼上,我跟新学员们讲述着这两年的成长历程,充满感恩……

两年前,三月的春雨淅淅沥沥。

有时候,人和人的相遇真的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我2002年从师范毕业,分配到西部山区任教小学语文,虽然对语文教学有着满腔的热情,但缺少专业的引领,在山区五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多大的进步。后来,调入市区一所直属学校,全新的教研氛围,让我在教学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成长,也很庆幸我这个老“新教师”一路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帮助。其中,加入第二届周璐名师工作室,结识周老师,更像迎来了一场春雨,我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播撒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成功的人一定是勤奋的,你们的周老师就是这样。”

第一次谋面,周老师亲切的笑容、优雅的谈吐、简美的穿着,都透露着她美好的气质,你便很容易想象到她在课堂上的魅力与睿智。

对于上了多年语文课的我,那时最大的困惑是怎样上好课,或者说怎样把一堂课上得精彩漂亮,能像名师一样自如地驾驭课堂。所以,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向周老师学习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上课。

可我但凡碰到熟悉周老师的人,他们都会这样评价:她是一个很勤劳认真的人。同事说,周老师在苍南支教时,夜里最后亮着的那一盏灯一定是她的。温州市教师教育院院长王振中给我们作教师成长的报告时说:“成功的人一定是勤奋的,你们的周老师就是这样。”随着工作室活动的开展,在越来越多的接触中,我渐渐看到了她美丽和智慧背后的勤勉与严谨。

两年时间里,我们工作室的活动每月一次,几乎不间断,确切地说是从来没有间断。唯独一次的暂停,也只是因为周老师生病而无法如期举行。那时,她正挂职教学副校长,还带着一个班,工作和教学都很忙。每一次的活动,她都坚持做主题讲座、点评,实在很难得。而每一次活动后,都会有相应的作业:写心得不少于3000字,写读后感不少于5000字,写评课稿、写教学设计质量要高。甚至放寒暑假,作业与任务也不会“放假”,只会更多。每一期的作业还要收集整理,汇编成册,供学员交流学习。

我就是在这样的作业“逼迫”下,从一开始的完成任务,到后来渐渐地变成自觉的写作行为。写的多了,我发现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我们研究课堂、研究儿童的好时机,教育教学反思的敏感度随之也增强了。读了一本书后、上了一堂课后、听了一堂课后、和学生谈了心后……每每我觉得有所感触时,都会第一时间将它们写下来。两年的时间里,我积累和梳理了许多琐碎的想法,从而形成了许多自己的理解。

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外,我的快速成长也离不开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2014年9月,在浙派名师小语班培训学员专场展示活动中,周老师的《赵州桥》教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来之后,我写了《激发内驱、拓展升华、人文渗透,浅看“以情导学”——〈赵州桥〉(第二课时)实录及评析》,洋洋洒洒,五六千字。一次活动中,周老师跟全体学员说:“上次杭州活动的作业,林云写了篇课堂实录及评析,有五六千字,写得很认真。我作了修改,将发表在《小学教学设计》杂志上。”这对于从来没有发表过教学文章的我来说,真是莫大的鼓励,因此激动了好久。后来,我捧着杂志看这篇文章时,发现周老师将题目改成了《以情导学 言情共生》,更加简洁、准确。再看里面的内容,周老师亦细心地修改了多处,表达更加透徹,富有思考的张力。从那以后,我对写作更有兴趣和信心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严谨。

人都是有惰性的。周老师正是用她的方法来“逼迫”我们,让坐下来的思考和梳理变成了积极的反思。于是,我明白了,我首先要学的是勤勉与严谨,只有这样的职业态度,方能达到专业的高度。

“你在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

课堂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原野。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却没做好,大多数时候还是“心里只有自己,眼里没有学生”。

我在工作室第一次上的课,是四年级的《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我利用导学单让学生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试图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作者“悬殊对比—和谐共栖—原因揭秘”的构段方式,再进行迁移运用,介绍“水牛与白鹭”的共栖现象。尽管设计上大环节没有问题,但在发现文章的构段方式时,学生犯难了。学生不会说,如何引导?用什么手段引导?我的预设显然不够。当时,我觉得只要读读这两段话,就很容易发现啊,可是结果不尽如人意。我的大半节课,都在费力地牵着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方式。面对课堂中层出不穷的生成,我显然在奋力招架。

上完课后,我的心里无比失落和难受。第一次在工作室上课,效果却远不如我的预期。评课时,同伴们也提出了批评和建议。轮到周老师点评时,她的一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学生回答问题时,尽管有些结结巴巴,但你都在认真倾听。”我一下怔住了。细细回想,确实如此。因为课堂出乎我的预设,我必须努力去听学生的发言,并做出评价和引导。没想到这一举动,被细心的周老师观察到了,并给予了肯定。

其实,这句话的背后是周老师在课堂中对儿童的关注,她正是用这样的鼓励来提醒我要关注学生。

又有一次,我要上三年级的公开课《夸父追日》。第一次试教时,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摘抄关于夸父所到地点、所做动作的关键词,再利用摘抄的关键词来复述故事,体会故事的神奇。在我的预想当中,这样的设计,环节简单、清晰、明了,学生一定会说得没问题。可试教之后,如当头棒喝,学生不但不会摘抄关键词,写的和预想的也完全不一样,在反馈表格时花了大把的时间。在学生画画、圈圈、改改、填填中,原本神奇有趣的故事变得索然无味。一番思考后,我又进行了改动,给学生示范摘抄、投影表格等,但效果依然不明显,课堂还是死气沉沉,毫无生趣。束手无策时,我向周老师求助。她正在金华参加活动,可还是和我谈了有关神话故事类文体的教学,并把她上过的《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发给了我,供我参考。我恍然大悟,原来神话对于儿童最大的意义是想象和神奇,而我恰恰丟掉了这一点。

后来我以问题“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神奇?”“想想夸父会怎样说、怎么想?”为探究点,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说、个别展示,让学生在“读神奇、想象神奇、说神奇”中完成故事内容的复述,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神话的语言夸张、想象神奇,感受了人物的光明形象。整堂课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每当我有困惑,总能在周老师这儿找到答案。后来,每一次聆听周老师的课或讲座,阅读她的文章,我感受最多的是她对儿童自然亲切的爱。创设儿童趣学的情境,把握儿童乐学的情绪,追求语文自然的童真,周老师的这份儿童教育情怀感染着我,使我的课堂也逐渐从呆板变得有趣。

我似乎已然忘记加入工作室最初的想法——学教学。两年多后,当我再一次坐在工作室中听周老师讲述“名师是修炼出来的”时,突然发现这份初心其实没有更改,我不正在跟随周老师潜心“修炼”吗?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正是受到了周老师的教学艺术、学术思想以及为人品格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注定是长远的,在教学的道路上将不断地给予我前进的动力。

周老师极少发朋友圈,但在这一次开班后,她深情地写道:“又一届工作室开始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潜心修为,渡人渡己!”

庆幸,我在周老师所渡之船上!

感恩,我是周老师所渡之人!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瑞安集云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名师儿童语文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浅议"名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名师读意林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