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用来观察社会的!
2017-05-13陆兴华
陆兴华
摘要:文章基于尼克拉斯·卢曼的艺术社会学对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的全方位描述,将艺术定义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强调人人透过艺术作品观察社会;展览以及由它引起的大众媒体中的批评活动,是在搅动全社会的艺术交往,最终推进了整体的社会交往。这一立场将艺术看作是社会中人人手里的工具,将当代艺术看作是一个与政治、经济、法律系统平行的社会交往手段。本研究的结论拓宽了当前的艺术理论眼光,将艺术行动放大为:观察社会和观察者自身的日常手段之一。
关键词:艺术系统;社会的艺术;社会交往;自我编程
在社会中观察社会,我们先需要在社会中划出一道线,分出里和外,从这里去观察那里。艺术展览中发生的正是这种观察。因此,艺术作品在社会中对我们而言是像气泡一样的东西,我们进入其中,以便去观察社会。在展览上和既后的大众媒体里的关于艺术作品的交流中,我们集体地透过艺术系统和艺术作品,先去观察艺术,然后去观察、描述甚至“改造”社会,既通过艺术系统中的“向内指称”(批评、艺术史回顾、艺术作品市场价格波动),也通过其“向外指称”(影响实际政治、挑战道德陈见),也就是说,通过艺术去做出政治式的“关怀”。做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艺术,但是,我们也只能在艺术系统中观察自己的艺术活动,由此间接地去观察和描述社会。
从这一社会系统的眼光看,艺术是与政治、科学、法律、经济、宗教和爱情平行的一个社会子系统。我们不能直接改造社会,而必须通过政治、经济等系统来改造它,艺术则是我们观察、描述和改造社会的途径之一。艺术是在十七世纪的欧洲与科学、宗教脱钩后开始“自治”的。这种“自治”比阿多诺说的那种“艺术自治”要广大得多。卢曼的这一艺术社会学立场与阿多诺、哈贝马斯代表的那种批判式的关于艺术的社会理论尖锐对立,而后者是在中国语境里最流行的那种关于艺术的社会理论。这一层对立将贯穿接下来的讨论。
我们当代人陷于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中不能自拔,而艺术却是一个可供另选的小道,可帮助他们另辟蹊径,去理解其命运的坎坷,去焦虑其焦虑、恐惧其恐惧、关怀其关系、爱其爱。艺术的“自治”在今天就体现在它的这种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平行的功能上。本文说的艺术因此比我们平时说的要宽广得多。下面将透过卢曼的艺术社会学眼光,以最宽广的角度来讨论艺术是如何在社会中去影响和改造社会这一主题,并提醒大家如何主动地去利用它的这些功能。
一、 艺术是一个平行的社会子系统
从卢曼(Niklas Luhmann)的艺术社会学角度看,艺术系统是一个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系统、科学系统、教育系统平行的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一个人人可用的观察和描述当代社会的手段。艺术系统是在十八世纪后半叶之后逐渐单立而形成的(现代社会在卢曼看来是在社会各功能系统的分立和“自治”后才形成的)。我们的艺术创作和接受都是在这一艺术子系统内进行,后者独立于其他的社会子系统。比如,艺术批评是向内指称,艺术政治或艺术市场操作,是向外指称。政治和道德问题不通过整个社会系统,而往住通过艺术子系统被观察,这正如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和《香第传》出现的原因。这一单立,就是现代艺术的“自治”。
对于卢曼而言,艺术是像钱、爱和科学那样不可缺少的观察、描述社会的途径。如果实在不知道一件东西有多少价值,那么通过付钱,我们就能知道它此时到底值多少了。而它在社会中的真正的价值是多少呢?那是通过付钱也不能完全知道的,但我们总算能通过钱而知道它在市场中的现金价值了(只能在某一个社会功能子系统中知道这一价值)。他或她爱我吗?这能被确切地知道吗?所以这也就更需要一次次地被证明——用礼物!艺术也是这样的一种社会交往途径:通过封闭“艺术”这个社会子系统,我们就能在它内部(展览、评论和市場交易)来定位一件东西的价值,以此去观察和描述社会,反思那些被现代社会看成不可能的东西。②③④⑤Luhmann,Die Kunst der Gesellschaft, Stanford, California: Suhrkamp, 1995, S.91; S.95; S.95; S.18; S.19.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一次次,我们通过艺术作品来反复自检这一点。艺术作品是塞耶斯(Michel Serrès)说的准对象(Quasi objects),是像建筑模型一样的东西。我们通过它们来观察和描述社会中的物和事,成本就更低!它们本身的价值反而是第二位的。
可以说,做和看艺术,是要对我们自己不停地在做出的观察中做出再观察。②我们用艺术来进行第二层级的观察。因此,艺术是对观察的进一步观察,总是使世界仍不稳定,也总是使它自己不稳定。对艺术本身的观察是对一种并不来自自然的正在出现的秩序的观察。③艺术家想要绕到它后面,对他或她自己和其他人的第二层级的观察做出再观察。而我们——非艺术家们习惯地也一直都在这样做,比如我们走进美术馆之后所做的。艺术作为社会系统内的集体自我观察总是时时都在自我刷新,每刷新一次,都将前面的各种观察归置于零。结果,大量自以为是的作品不是显得不好,被淘汰,而是它们变得无情地与我们不相关而被淘汰出局,变成像太空垃圾那样的东西,漂浮在社会之中。
关于为什么社会需要艺术这一点,卢曼还用控制论(cybernetics)来解释:正是因为无法用整体来表现世界,所以我们就用艺术来表现它。④形式重新进入形式,这就是艺术(reentry der Form in die Form)。⑤绅士们在谈话中总会有意无意地忽视他们不想看见的东西。艺术作品是用来提醒他们,帮他们深入交流观点的。艺术向我们提供了观察的形式,比如说它将我们的苦难和痛苦当作形式来呈示:事情是这样的,真的是这样的。这样看过自己的痛苦和苦难后,我们似乎感到好受一些了。
由这种艺术社会学看来,在艺术这一社会交往系统中,构成作品的诸符号是被艺术家、鉴赏家、艺术爱好者共享的,⑦⑧⑨⑩Luhmann, Art as a Social System, Eva Nodt, tran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68, p.174, p.176, p.238, p. 244.是后者将他们集合到了一起,也只有在后者之间的交往中,才形成了“艺术”。艺术系统是社会中的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十八世纪以后,艺术与科学在同一个世界里分了家,艺术用符号(symbols), 科学用记号(signs)。⑦它们分属社会中两个隔开的功能系统,艺术不管科学的事,而科学也不理睬艺术了。技术只是作为形式材料出现于艺术之中了。而正由于有了艺术系统这一独立的社会功能子系统,风景终于能够与风景画同时存在了。⑧我们看风景画时忘了支持这一体裁的技术媒体及其动用的符号资源的存在了。艺术脱离科学而“自治”了。在旧石器时代,风景画绝对会被当成高科技产品,就像我们今天面对iPhone7一样。正是数理科学的独立和“自治”,使科学不再是艺术。⑨艺术也与宗教一样,变得人们想参与和加入是看着办的事儿了。
艺术系统与其他的社会系统脱钩了,但艺术系统与艺术市场和经济系统之间却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但在这一新生态中,艺术作品也被当作投资品和特别昂贵的个人物品来对待了。⑩在二十世纪,杜尚们将物品归为三类:物、现成品和商品。艺术作品是处于展览状态中的现成品;它是现成品的状态之一。
二、 什么是“社会的”艺术?
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看,卢曼认为,到底什么是“社会的”艺术这一问题,要由艺术系统的下一次自我描述来回答,必须是当下的艺术界集体对于自己正在做的这一件叫作“艺术”的事的共时描述。②Luhmann, Art as a Social System, p.245, p.149.此刻艺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是的那种,就是。因为做艺术的方法也是在艺术系统中不断进化着的,其进化过程是随机的,是在系统内被定位的。艺术是什么?在这一刻,是我们对于已经有的关于我们这个社会系统中到底什么可算是在“做艺术”这一点的一次最新描述。
至少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艺术之后,艺术不是只想要再现世界,而是自我指称的。②什么才是艺术?我们只有在搞艺术时才能敲定什么是搞艺术,搞的时候已在演示什么是这时刻的艺术了。艺术家只为交往而创作,他们做的是什么,是由他们此刻的做来敲定的。④Die Kunst der Gesellschaft, S.23; S.22.每一次创作后,他们对于什么是做艺术这一点就会有新的看法。在社会中做艺术,是一种对于如何做艺术和怎样才能够把艺术做好这两点的集体交流,是通过讨论如何做终于对此拿出一个看法和做法。所以,在社会系统中,艺术家作为作者是和观众处在同一个位置上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处于一个受众的位置上,替后面的受众预先做铺垫。事后作者也像观众那样去以自己的方式接受自己的作品。正因此,在艺术交往中,像黑格尔所说的,意识意识到了自己被指引。④做和看艺术作品时,是我们自己拿作品牵引我们自己的自我意识。
因此,广义地说,艺术是:意识在艺术品中通过(与其他意识的)交往,来自我着迷(同上)。艺术是平行的多种社会交往方式中的一种:同时有好几种可交往的方式的,但我们选择了“艺术”这一交往模态(Mode)来进行。艺术时时都是一种供我们另选的社会交往系统,我们可用它来交流所有的社会主题。
社会的艺术是:全社会进入这个艺术子系统之内来观察自己。艺术系统在操作上的封闭和“自治”是社会强加在它头上的。因此,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根本上讲是第二位的。⑥⑦⑧⑨⑩Art as a Social System, p.135, p.138, p.282, p.246, p.168, p.194.艺术至少不能直接干预社会。像在实验室里一样,它只能把自己之内的实验做得足够激烈,来引起更大的社会交往,来造成共鸣。艺术理论是用来帮艺术独立于其社会地位,然后去思考自身并来定夺谁对艺术的理解是对,还是不对。⑥将作品的内容归于作者的意图,完全是肤浅的,艺术理论是作品内容的中介。而如果是从艺术系统内部来描述艺术作品的内容的,那么,理论也可算是艺术作品。⑦理论分析是重述了系统的自我描述而已。⑧美学成了艺术系统的自我描述。从十八世纪开始,批评家知道其他人提出了什么問题,并使这一点众所周知。批评很快被从艺术中流放出去,在哲学中找到了落脚点。
艺术通过使世界不可见而终于使之可见。由此看来,哪怕神学也是关于上帝的创作的艺术史。艺术作品使现实有了双重身份,其中的一个身份就成了媒体。⑨艺术作品自身携带着讨论它的媒体!
美,从此只是判断的结果,由判断的角度来定。美成了一种增补(supplement)。⑩但是,艺术不能够替换社会的其他功能。艺术不生产美,而是生产出了一些只有有了艺术才能够生产出来的形式。比较极端的是,现代抒情诗将作品与它的自我描述结合到了一起。而在今天,后现代之中,所有的风格全摆在那里给你看了。
总之,艺术就这样地成了我们今天说的“当代艺术”:在我们的社会系统中,它同时是行动式研究、民粹政治和激进政治理论了。
对观察的观察,并不一定是更好的观察,而只是另一个观察——不同的观察。当代艺术是在社会中对社会的观察的再观察。当代艺术的发展是这种观察的进化。这种进化是autologisch(自我套用,不断变化着路子回到自我)的。哈贝马斯说的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这方案就是这样自我套用地进化着的。
二十一世纪前的艺术几乎就是西方艺术(Westkunst),二十一世纪初,世界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多重心,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汉城、东京、孟买、德里、贝鲁特、德黑兰和开罗等城市都成了艺术发展的中心。Hans Ulrich Obrist, “Manifestos for the Future,” http://www.eflux.com/journal/12/61336/manifestosforthefuture.
三、 艺术系统中的艺术作品究竟是什么?
在现代社会系统中,艺术实践与艺术作品之间完全分离。作品处于三种可能的状态:在艺术家工作室是现成品,在展览中是展品,具有展示价值(本雅明),在市场中,它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中的商品”了。艺术作品向社会提供一种(像按摩、看相或把脉那样的)特殊服务。③④Die Kunst der Gesellschaft, S.13; S.89; S.110.它企图通过语义反思(不在作品的审美上,而在评论者用词的前后、左右的细微差异之间,在前后的语义进化上)或(社会也就是集体的)自我描述,来系统地为社会服务,像天气预报一样地随叫随到。
既然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是永远待定的,那么,艺术作品必须很琐碎,用它的轻浮和肤浅,用八卦、轶事和旁白,来促成意识与社会之间的结构搭接。③艺术作为社会提供给个人的一种特殊服务,就必须间接地起作用。社会中难于做出的决断,我们应偷偷将其搬到艺术作品中,在那里做出一个本地的决断,然后再放回到社会中,去果敢地另外做出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