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城市少数民族社会交往的研究综述

2017-03-15李思霞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会交往研究综述

李思霞

摘要:民族交往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城市少数民族社会交往的概念、特点、测量指标、交往困境及对策及相应的研究述评进行总的综述,以调整民族关系及影响社会结构变迁。

关键词:城市少数民族;社会交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逐年递增,而对于他们进入城市后能否适应进而融入流入地社会与社会和谐及民族关系稳定密切相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社会交往,学界也掀起了对少数民族社会交往研究热,对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城市少数民族社会交往进行研究。

一、关于交往和社会交往概念的研究

“交往”是一个理论范畴。关于交往范畴的英文communication一词,除了有交往的含义外,还有传递、表达、传意、通讯、联络、信息等多重意义。不同学科对交往概念的定义又不尽相同:心理学上的交往定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彼此达到一定的认知;社会学的指通过交往行为达到特定的社会联系;人类学认为交往是人类共同体(族群或民族)的内部成员的往来;语言学上的交往指的是信息交流。金炳镐在(2007)中指出交往既是一种关系的范畴,也是一种活动性范畴。作为前者,它从横向方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作为后者,它从纵向方面说明了这种社会联系是在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在此基础上,学者结合民族的概念引申出社会交往的概念,社会交往是交往的一个方面,主要指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即包括不同民族的个人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个人与群体、群体之间的交往,又被称为族际交流、族际互动、族际交往等,它反映了不同民族集团的关系状况。金炳镐在(2006)一书中指出,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必然发生和经历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交往是民族(集团)之间的交往和扎来,包括民族之间接触、交际、来往、联络、协作等,是—种社会关系的整合过程。民族交往的性质分为:平等和谐的民族交往,包括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相互帮助、相互依赖等;矛盾冲突的民族交往,即不平等、不和谐的民族交往,包括民族纠纷、民族冲突、民族斗争、民族战争等。高永久在(2010)一书中强调,民族交往是不同的民族或不同民族身份的个人、家庭、组织等,在一定规范约束下做出的有目的的互动性实践。具体而言.民族交往必须同时具备主体、行为、目的、情境四项要素。第一,民族交往的主体既可以是民族,也可以是个人、家庭或组织等。第二,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民族交往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第三,民族交往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是交往主体经过了解、分析、判断以后做出的实践活动。第四,民族交往总是发生于特定情境,并且遵循着情境内的基本规范。总之,民族交往就是发生在民族或民族成员之间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深受民族交往心理的影响,对民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才让加(2011)一文中则认为,社会交往指的是人们在生产生活领域中发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交换的过程。

二、关于城市少数民族社会交往的特点研究

王琛、周大鸣在(2012)中以深圳为例,结合田野调查,指出城市少数民族社会交往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城市民族交往具有开放性、多方位的态势;二因社会网络、融入主流社会的程度不同,因而其交往的深度、内容也有所不同;三在城市中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相对来说更为强烈;四由于杂散居住格局,城市少数民族互动主要以个体——个体互动为主要形式;五各民族宗教文化、思想的差别是影响民族交往的主要因素。久让加(2011)则指出解放后我国各民族的交往广度与深度都得到长足发展,民族的散居化和各民族人口多向流动是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包括交往主体多元化、交往内容丰富化、交往范围扩大化。杨云云(2012)总结了流动少数民族的几个特点:一流入人口数量逐年上升,流动形式多样化;二青壮年,特别是男性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三流动人员的文化水平低于流入地文化教育的总体水平,且因为特殊宗教、风俗习惯等诉求,在融入城市中面临极大的困难;四以自主、自愿的经济型方式为主,大多从事于本民族特色的商业、旅游业和餐饮服务业等领域;五西部很多少数民族妇女通过婚嫁等途径迁居到东部地区。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杜鹃的(2011)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认为从流动距离来看,近距离或省区内流动是流动人口的主流,从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同质性看,民族宗教等因素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影响较大。

三、关于城市少数民族社会交往测量指标的研究

周传斌(2011)通过对回族聚居的海原县 L 镇的实地调查,认为人口因素、居住格局和文化差异是影响民族社会交往的主要因素。人口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人口规模,在本地区各民族占据的比例,是决定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二是人口迁移,影响族际之间的交往和竞争。文化因素影响交往的内容、方式和频率,如 回汉民族间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上。张军(2015)依据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和问卷统计数据,除了居住格局因素之外,还通过语言使用、交友情况、信任与偏见、族际通婚这几个方面探讨藏汉之间的社会交往。李伟梁、陈云(2006)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管理和适应问题,认为其社会支持系统表现在生活服务、民族工作、族际交往等方面,主张要从发展城市民族经济、培育族际关系网络、建立民族工作体系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李静(2007)认为民族的交往内驱力、交往行为、交往意识、交往认知是构成民族交往心理的基本要点,从内在方面反映民族关系的变化。马戎(2004)提出了测量民族关系的八个指标变量: 人口迁移、民族意识、语言互动、交友情况、宗教习俗差异、族群分层、居住格局、民族通婚。

四、关于城市少数民族社会交往困境及对策研究

李伟梁(2006)从经济、社会和文化心理三个维度概况流动少数民族的生存与适应,对此主要受户籍身份、民族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陈云(2006)以武汉市为例,城市民族工作在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一管理工作有待改善;二民族优惠政策不易实施;三清真食品不清真;四缺乏对民族问题的警觉意识;五宗教场所修缮、建设滞后。并对此提出建议:1.加强宣传政策法规,从“等你了解”过程变为“送上门去”;2.加强与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系,增设“民族事务办公室”;3.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与素质教育;4.加快建设、修缮清真寺。汤夺先(2008)一文中指出城市少数民族交往问题表现为城乡文化的不协调、民族宗教信仰差异、制度性歧视与非制度性歧视。主张建立一个由事前防范预警机制、事中排解应对机制、事后处理弥补机制等构成的民族关系调控机制。建议民族工作部门应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与政府合作,动员民间组织等多种渠道实现城市民族工作部门管理与服务一体化。柏贵喜认为歧视和偏见还反映在就业、教育方面,如经济纠纷、剥夺就业、剥夺受教育机会等,使得少数民族权益得不到保障,容易发生失轨行为。五、研究述评

目前对城市少数民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现象表述层面,缺乏深入实际及详细的调查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及与实际结合。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少,从民族工作的角度、宏觀上概括性多,而从民族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成果少,对城市少数民族社会交往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因此,本文将会在此基础上提高,研究内容上,深化对城市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及相应的措施等问题的研究。研究方法上,从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另外,对于少数民族进入城市后下一代教育问题、自身文化的变化、族际通婚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等,既需要宏观研究,也需要微观的个案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高永久.民族社会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才让加,才让旺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族交往的变化及新问题[J].西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5]王琛,周大鸣. 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交往与族际交流———以深圳市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2(3).

[6]李伟梁,陈云.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7]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陈云.城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适应[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4).

[9]汤夺先.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1).

[10]柏贵喜.鄂豫皖城市民族关系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5).

猜你喜欢

社会交往研究综述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星座社交App的用户需求和偏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