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馆藏元代“吕震”六面铁印
2017-05-13胡娟
胡 娟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民族博物馆)收藏有一方铁质六面印,印章呈正方体,边长为2厘米,重85.91克,征集入馆时把它定为民国印章,从入馆以来它就静静地放置在我馆的库房内,要不是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笔者怕是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这方印章。由于六面印很少见,铁质六面印更是少见,为此我也曾向馆内的老同志询问关于这方印章的详细情况,但是没有得到更多的信息,只是知道它是1986 年11 月在我县的扎兰营子镇征集入馆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对它更加好奇了,印章很常见,可铁质的印章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六面印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印面上都是什么内容?为此我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想进一步查寻关于它的相关信息。
首先查找铁印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如果从印章质地上看,汉代以前制印多用铜和玉,也有少量用金银的;唐代以后出现陶、瓷、犀角、象牙、木等;元末以后开始使用石质,清末以后出现水晶、玛瑙等,现在多用木、塑料和有机玻璃等材质,但铁的易腐蚀性及高硬度使得它很少用于印章的制作。
在我国,铁的使用历史悠久。中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是甘肃临潭县磨沟寺文化墓葬出土的两块铁条,距今3510—3312 年之间。到了战国中晚期,铁器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后来人们将铁做成印章,然后烧红烫到马身上,用烙印当作标记。在邓散木著的《篆刻学》中曾介绍:“古印有极大者,其上多附直钮,就印文以观,意为烙马或钤于廪粟之用,大都以铁为之。”关于烙马印,史书《北史》卷三《魏孝文帝记》中说:“延兴二年(472)五月,诏军警给玺印传符,次给马印。”在《唐六典》中更有详细记载:“凡外牧进良马,印以三花飞凤云字为志焉。细次马送尚乘局者,于尾侧依左右间印以三花;其余乘马送尚书者,以凰字印右髆。”“凡在牧之马皆印,印右髆以年辰,尾侧以监名。”
古代除巨印用铁印之外,一般并不多见。目前考古发掘铁用于印章所见较早的例子为江苏出土东汉晚期“淮陵丞印”。再有2007年冬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王廷洽先生接到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刘建华寄来的一枚铁印照片,铁印出土于河北省正定县西门里基建工地,印为长方形,长22.5 厘米,宽12.8 厘米,重3.325 千克。印文采用了甚多的异写和干扰笔画,目的是不欲人易识、易仿,以防奸防伪,故很难识读,最后确定印文为“出之契”。正定铁印的年代实难断定,不过王廷洽先生根据古代官印制度提出一些他的想法:从其文字风格看,颇类汉碑,从印面章法断之,亦颇类汉印,然两汉官印未见以隶入印者,故正定铁印不属于汉朝廷颁发的官印,而应当是地方政权或军阀自制的印章;从官印发展的历史言之,赵宋时有以隶书入印者,但均为阳刻,文字风格不类,印面章法亦不类;一种用于烙炙的铁印,若经长期反复加热,容易损坏,而正定铁印的文字和实物均完好,可以说未经长期反复使用。故当断为隋唐以前、东汉末以后之间的某一个短暂历史时段里所用之物。他以为是三国时某一军阀进出军营,或地方势力进出坞壁的凭信。若这些意见能成立,那么正定铁印则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以隶书入印的实物。到明朝时,御史大夫用铁印,取其刚直无私之意,但铁容易生锈腐蚀,故流传的绝少。如果说再有铁印,那就是西藏独具民族特色的天铁印章,但是它与铁印章在材质上差别很大。
其次看六面印。对六面印最常见的解释为:它是一种特殊形状的印章。从目前已经掌握的六面印的信息看,多以其外形作为分类依据:东晋南北朝时期,六面印像“凸”字形,上为印鼻,有孔可穿带,鼻端刻一小印,其余五面也刻有印文的印章;隋唐之后,把正方体、长方体或异面体六面都刻有印文的印章称“六面印”。
一、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六面印
网上关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六面印的论文有很多,其中2016年南京大学的朱棒曾写过一篇关于《东晋南北朝六面印研究》的论文,让人受益匪浅。文中对旧谱著录的(自明代晚期至新中国成立)、考古发掘的、博物馆馆藏的(不含考古发掘品)、国内私人收藏的和日本所藏的东晋南北朝时期的104枚六面印进行了收集整理,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1朱棒:《东晋南北朝六面印研究》。对已收集到的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六面印进行归纳总结,形制基本都是一样的呈凸字形,地点也相对集中。对于能收集到104枚六面印笔者是相当佩服的!也曾尝试着搜集隋代以后的六面印资料,发现这个搜集工作真是不容易。
二、隋至清朝六面印的情况
孙尉祖在《唐宋元私印押记初论》中就介绍过宋元之际的六面印,此时的六面印数量很少,收集到的仅有两方印章,如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平安”六面瓷印(图1),长1.55 厘米、宽1.5 厘米,是由陈身道先生提供的。2孙尉祖:《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平安”六面瓷印“汉章·允文”六面铜印。这种多面印在隋唐的玺印中尚无先例,应当看作是元代流行的新形制。3孙尉祖:《唐宋元私印押记初论》。另一枚上海博物馆藏“汉章·允文”六面铜印却没有找到照片及数据。
除了这两枚六面印之外,再收集到的就基本都是明清之际的印章了。明朝比较少,清代六面印则多见,且多为名人私印,如赵古泥、童大年、叶原、左忠毅等等。(图3)
图1
图2
图3
下面这方独特的六面印是丁敬生前自用的(图4),印文分别刻为“龙泓外史丁敬身印信”,“丁敬之印”,“敬身之印”,“敬身”,“砚林丙后之作”及“龙泓馆印”。另外戴本孝为冒襄所刻,高6.9、宽3.5 厘米。印文为“远尘堂”、“玉壶居士之印”、“□天日日”、“飞云山房”、“榰云庼”,均为朱文。有“雪渔”、“千秋”楷书款,“肇卯”行草款。“雪渔”署于“□天日日”一侧;“千秋”署于“玉居士之印”一侧;“肇卯”署于“远尘堂”一侧。看其形制和印文,约为清代中期时物。吴山自用印,清初篆刻家。字仁长,一字拳石,安徽黄山人,印文分别为:吴、吴山、黄山氏、仁者长寿、吴山、友云。六面印除正方体、长方体还有异形体六面印章。
图4
三、我馆收藏的六面印
据史料记载,我国宋代文化艺术繁荣,上层社会雅好书画,官场上简牍不断,文人之间鱼雁往还;特别是由于书画庋藏的兴盛,印章还频繁使用于鉴藏活动之中,至北宋晚期,其风愈盛。这一时期,文人、书画艺术家辈出,书法、绘画等艺术珍品繁多。印章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与之密切相关,自然要进入其行列。因此,官印以外的姓名印、字号印、室名印、箴言章、闲章、收藏鉴赏印等形式多样的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印章便产生了。
如果只从形制上看,我馆收藏的这方六面印应该是隋唐以后明清时期的,从质地上看,它能完好保存至今时间上应该不会很久,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刚收藏入馆时会把它定为民国时期了,可是它真的是民国时期的吗?下面就仔细分析一下这方印章。
图5的字为篆字:震,这是印主人的名字,印文在印章表面上是呈凹陷状的。蘸印泥钤盖在白纸上,印文线条呈红底白字称“白文”。
图6印面上的字为篆字:吕氏伯起,吕氏为印主人的姓氏,伯起应该是印主人的字。这四个字印面四周有边框,表面印文呈凸起状,蘸红色印泥钤盖在白纸上,印文线条是红色称为“朱文”。
图5
图7
图9
图6
图7 印文为:吕震。这是印主人的姓名。白文印章一般根据白文的粗细程度分两类,把白文线条较细,间隙较大,印章总体看起来还是红色的较多的,称为“细白文”印。反之,则称“满白文”印。
朱文印还叫阳文印,白文印也称为阴文印。白文印只有两种,朱文印的种类就有很多,比如有圆朱文印、粗朱文印、阔边细朱文印、无边朱文印等等。图8 印面上的是篆字:东平吕氏。东平应该是印主人的出生地或籍贯。
除刚介绍过的朱文印、白文印外,还有朱白文印和回文印两种。图9 印面上的印文为:吕震伯起。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吕震字伯起。
图10印面上的字为:笺缄。缄笺是指信件的意思。“笺缄”则是常见于宋元时期信札中的一种书简印用语。古代的信封的落款处习惯写“某某缄”。《说文》:“缄,束箧也。”可见“缄”的本义,是捆箱子的绳子。《汉书》载:“解箧缄。”就是解开捆箱子的绳子。《孔子家语·观周》载:孔子在周庙里看到一个铜人,“三缄其口而铭其背”。“三缄其口”是说用绳子把铜人的嘴绑了好几道。现在形容闭嘴不说话,如“缄口”“缄默”等。“缄”的本义是封闭,又引申为“封”,指把公文或书信封盖上,勿使旁人看到。所以这类的印章也称“护封印”,多用于信札的封口处,功用是防止别人打开偷窥信的内容。宋、金、元各代均流行封缄用印,今天,从传世的一些书札中,尚可看到所钤印章中的这些词语。
从篆刻方法上看,这枚印章为三面朱文三面白文。再看印文内容为:吕震、震、东平吕氏、吕震伯起、吕氏伯起、缄笺(图11)。综合一下这六面印文所给出的信息:东平人,姓吕,名震,字伯起。
吕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什么知名人士,但是对于笔者来说他却是本地的一位名人,看到这个名字一下子就联想到懿州路总管吕震。我馆收藏有一方八思巴文铜印,印文由李品清先生释读为“懿州路总管府之印”(图12)。据我馆的吕振奎先生考证,当时的懿州路总管应该就是吕震4吕振奎:《塔营子出土八思巴文铜印》,《中国文物报》1996年7月7日。。这方铜印是1986 年6 月在我县的塔营子镇古井内发现的,塔营子古城址在历史上曾是金元两代的懿州,懿州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懿州古城址,位于阜新市东北70 公里处,它现在的名字叫塔营子村。懿州古城始建于辽圣宗太平三年(1023),是著名的萧太后的孙女槊古公主的私城,后来改为辽国行政州。古懿州历辽、金、元三代,经三百多年的发展,成为东北地区颇具影响的历史名城。懿州又是通往朝鲜,连接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控制东北地区的战略出发,辽阳行省的首府自元初至元末,曾三次从辽阳城迁来懿州,使懿州三度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史称懿州为辽东元八思巴文懿懿州,也称辽阳懿州,明初毁于战州路总管府之印火。辽阳的历史记载了元代至元六年(1269)辽阳为东京总管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行省直辖7路1府,属州12个,属县10个,另有驿站120处。行省辖辽阳路,省、路治所均在辽阳市老城区。辽阳路领辽阳县、盖州、懿州。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大起义。1357 年,红巾军兵分三路转战辽东各地,攻陷辽阳,杀死懿州总管吕震。八思巴文的使用则仅限于元代,由此断定此方铜印为元代官印。据元代的典章制度:“诸官印章,长官掌收,诸有司遗失印信……原掌印官解职坐罪。”可见当时对于印章的管理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不可能无故遗失在古井中。又据《元史·顺帝纪》记载:“至元十九年春正月丙午,辽阳行省陷,懿州路总管吕震死之。”因此考证这方印章应该是吕震任懿州路总管时与红巾军交战之际匆忙丢入古井中。难不成这两个吕震是同一个人?
图11
图12
当时普查工作任务繁重,一直也没静下心来仔细研究,普查工作结束后,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却一直没有收获,懿州路总管府之印只能确定它的主人是吕震,而这方六面印也只能知道吕震的籍贯和名字,虽然都是叫吕震,可这么少的信息真的很难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很长一段时间查寻陷入困境,一度想要放弃,就在这时,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了一行小字: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御选元诗》卷首《姓名爵里》:吕震【字伯起东平人至正中累官懿州路总管殁于战諡忠宪】5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御选元诗》卷首《姓名爵里》。,仅仅一句话,就确定了这方六面铁印正是时任懿州路总管吕震的私印。在接下来的查寻中又在毕沅著的《续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元纪三十三记载,顺帝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丙午,辽阳行省陷,懿州路总管吕震死之,赠河南行省左丞,追封东平郡公6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元纪三十三。。另外《元史·顺帝本纪》也有记载,红巾军夺取上都应在至正十八年十二月,随后向辽阳进发;至正十九年正月“辽阳行省陷,懿州路总管吕震死之”7宋濂、王袆:《元史·顺帝本纪》。。
诗文能被选入四库全书也证明吕震才华横溢,为此笔者特意查找到这首诗:
武夷山
隐屏尊五曲 祠像肃千年
泉响长疑雨 山高不碍天
书堂生草带 石灶冷茶烟
道脉流今古 清宵白日然
综上所述,我馆收藏的这方六面铁印应该为元代“吕震”六面铁印,而不是民国印章,同时这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元代唯一的一方元代的铁质六面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