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调兵山市发现原始“凹穴”岩画

2017-05-13邱宝成许志国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山沟岩画

邱宝成 许志国

内容提要:调兵山市西部低山丘陵山地有的裸露山石顶部,发现一批原始的“凹穴”岩画,共有十余个地点,主要分布在调兵山、松树山、凹凸山、现行政区划属法库县的蛇山沟南山、北山、郝家沟北山。凹穴岩画的数量多少不一,最多的一组40余个,少的1、2个,也有单个存在的。凹穴的形制分为两种,一种形制呈锅底状,一种形制呈圆柱形,其制作的方法,是用比岩画石材硬度高的玛瑙、石英等工具刻凿和研磨而成,有些是使用金属工具雕凿而成的,其制作的时代当在原始社会的晚期到青铜时代。

调兵山市位于辽宁省北部,铁岭县和法库县之间。西南距沈阳96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23°27′3″至123°41'52,北纬42°20'31 至42°33'19 之间。东西宽20.6 千米,南北长23.7 千米,面积262.9 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低山丘陵山地,属医巫闾山余脉。东部属辽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2015年以来,在市区西部及行政区划归法库县、与调兵山接壤的蛇山沟、郝家沟由南到北一道山脉的山坡下部裸露的山石上,陆续发现了10余处原始凹穴岩画及石槽等相关遗迹,这些凹穴岩画和石刻遗迹,可以视为近年来调兵山地区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发现,为调兵山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增添了丰富翔实的内容。调兵山建市以来,经过1983 年春全国第二次、2007 年春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1987—1988年铁法矿务局修筑调兵山至康平三台子运煤专用铁路沿线的考古作业,先后在其境内及周边区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遗址、山城、墓葬等原始文化遗迹多处,据此探知,调兵山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活动。调兵山位于辽河右岸,凹穴岩画遗迹的发现,初步证明调兵山是孕育辽河原始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早期人类栖息和繁育之所,也是原始先民们精神文化生活层面活动的生动再现,其形式和内容可能与原始先民们祭祀及生殖崇拜的活动有关。凹穴岩画的发现,填补了调兵山地区早期人类历史的研究空白。现将凹穴岩画按发现位置从南到北的顺序,依次介绍出来(图1:调兵山凹穴岩画发现地点分布图)。

图1 调兵山凹穴岩画发现地点分布图

一、古代凹穴岩画的分布

所谓凹穴,是指古代人类刻凿在崖壁和石头表面上的坑状图案,也有的称为“石窝”或“杯-环印”,其造型特征为圆形锅底或直筒状坑穴,直径一般在2 厘米-10 厘米,深度在1 厘米-10 厘米不等。这种凹穴图案或单独或成组出现,组成一种符号象征系统,借以表达古人的某些希冀与需求,是调兵山古代人类最早的艺术品。

(一)烈士陵园地点:

调兵山市烈士陵园位于市区中段西部、振兴街相对的山坡上,当地称为“西岗梁处”。分别在西岗梁的北坡、西岗梁顶上和南坡发现三处凹穴岩画。

1. 西岗梁北坡岩画:

位于调兵山市区南侧烈士陵园西岗梁的北坡上,地理坐标为北纬42°26′15″,东经123°31′24″,高程205.6米。这是一块坐落在松林中的孤石,大体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在裸露的山石顶部,有一个凹穴,直径4、深1厘米,浅锅底形(图2)。

图2 西岗梁北坡岩画

2. 西岗梁顶上岩画:

位于调兵山市区南侧烈士陵园西岗梁顶部,在西岗梁北坡地点南100米处的岗梁顶部,东距振兴街居民区为200 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2°26′12″,东经123°31′27″,高程215.8 米。裸露的岩石大略呈不规则的方形,断裂成数块,表面高低错落不平,南北约8、东西约5 米,高出地表1.5 米。凹穴分布在岩石的顶部,共37 个,最大直径8 厘米,最小直径4厘米,深2厘米-3厘米,浅锅底形(图3)。

3. 西岗梁南坡岩画:

位于烈士陵园西岗梁南坡,在西岗梁顶部岩画的东南偏下,距离约62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2°26′22″,东经123°31′25″,高程201 米。裸石呈长条形,东西长7.5、南北宽3米。北侧有三块立石斜插在裸石上。裸石高出周边地表1米-2米,北侧立石高2米。凹穴分布在裸石西南角处。有6 个凹穴,钻成断面浅锅底形,最大直径7、最小直径3.5、深0.8厘米-3厘米(图4)。

图3 西岗梁顶岩画

图4 西岗梁南坡岩画

(二)解放纪念碑地点:

解放纪念碑位于调兵山市区西北部,调兵山公园西的山岗上,东50 米是调兵山公园,北100米为西山小区,在纪念碑与公园之间,有南北向供市民休闲的山间盘道。在纪念碑周围,共发现四处凹穴岩画。

1. 纪念碑南岩画:解放纪念碑南60 米,由纪念碑向南去大砬山方向山路中间裸露的山石上。暴露的十余块山石呈东北至西南方向排列,其范围长1.8米,宽1米,高出地表约0.3米。在最北侧一块长0.6、宽0.6、高0.3米的石块侧面,凿有一组11个凹穴,距这组凹穴西南0.56米的石块顶部,凿有1个凹穴。凹穴口径最大4.5、最小2.5、深0.5厘米-1厘米,浅锅底形(图5)。

2. 神龟石岩画:解放纪念碑北150米,东北距电视塔山约1500米,神龟石上盖有碑亭,由神龟石向北侧山下有一条小路,前行50米即为神龟石北坡下岩画地点。地理坐标为北纬42°27′16″,东经123°31′34″,高程176.7 米。神龟石是一块裸露的龟形岩石,头向东南,石长2.65、宽1.95、高出地表0.65米。凹穴钻在龟形石的顶部,共有44个,最大直径6、最小直径3.5、深0.5厘米-3厘米,浅锅底形(图6)。

图5 纪念碑南岩画

图6 神龟石岩画

3. 神龟石西北坡下岩画:沿神龟石东侧向北的山间小路,大约50 米左右的路边,有一片裸露的岩石。地理坐标为北纬42°27′15″,东经123°31′36″,高程162.0 米。这片裸石大体呈长方形,其东西长7、南北宽3、高出地表0.5米。南侧小路向北偏东通往电视塔山。凹穴岩画分布在高低不平、凸凹错落的山石顶部,凹穴已严重风化,估计有些已经风化掉了,仅存的几个,凹穴的边缘已经不显,但凹穴坑璧还可见明显的人工痕迹。凹穴共有8个,大小不一,口径1厘米-4厘米,深1厘米-1.5厘米,浅锅底形(图7)。

图7 神龟石西北坡下岩画

4. 鳄鱼石岩画:位于神龟石东15 米的小路东侧的松林边缘处,有一块呈西北至东南方向的裸石,很像一条爬行的鳄鱼,头向神龟石,长5.1、宽1.5、高出地表0.5米,在鳄鱼的吻部、颈背的顶部,或单独,或2 个、3 个一组共17 个凹穴,大小、深浅不一,口径2厘米-5厘米、深1厘米-2厘米,锅底形(图8)。

图8 鳄鱼石岩画

(三)凹凸山地点:

凹凸山位于调兵山市区西边缘的调兵公园2.39千米,东南距大砬子山主峰为2.16千米,其位置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2°27′28″,东经123°30′57″,高程为295.2米。共发现2处凹穴岩画。

1. 凹凸山顶岩画:在凹凸山顶上,有几块裸露的山石,其中一块大体呈三角形,每边长约0.85 米-1.1 米,略高于周边山体,在灰绿色的花岗岩顶部,有两组,共5 个凹穴,口径2.5厘米-3厘米、深1厘米。锅底形(图9)。

2. 凹凸山东南100米的风电第A15号风车下岩画:这是一块散落于第A15号风车下的山石,长条形,粉红色花岗岩,长78、宽52、厚30 厘米,在其顶面有三个凹穴,口径2厘米-3厘米、深1厘米,锅底形(图10)。

图9 凹凸山顶岩画

(四)电视塔山(松树山)岩画:电视塔山坐落在调兵山市区西部北段、铁岭至法库公路南侧,东临西山小区。地理坐标为北纬42°27′22″,东经123°32′08″,高程161.6 米。岩画在电视塔山东坡偏下的裸露的花岗岩顶部,裸石为东西长8.4、南北宽2 米-4 米的不规则形,高出山坡地表52 厘米。凹穴集中分布在岩石顶部的西端一侧,共有36个,最大直径8.5、最小直径6、深0.5厘米-3.7厘米,浅锅底形(图11)。

(五)太平山果园西阴阳石及岩画:位置在西调兵山村北大架子山东北1000 米处,是大架子山北延的山脉尽头一处凸起的岗梁前端,岗梁北高南低,山势坡度平缓,两块孤石就坐落在岗梁顶部。南侧为阴石,北侧为阳石,阴阳石之间相距90米。凹穴在阴石的顶部,阴石地理坐标为北纬42°27′12″,东经123°32′49″,阳石地理坐标为北纬42°27′55″,东经123°32′31″。在阴阳石东南坡下约100米处,是太平山村南山果园,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图10 凹凸山A15风车下岩画

图11 电视塔山岩画

阴石:为风化的花岗岩裸石,其凸起部分,很像女性生殖器的一侧阴唇与阴核,其范围东西长4.2、南北宽2.3 米,高出地表0.7 米。与阳石相对,因此称为阴石。凹穴就刻在阴石的中部,即阴唇上。共有2个凹穴,直径5厘米-6厘米、深1厘米-2厘米,锅底形(图12)。

图12 太平山果园阴石岩画

阳石:为风化的花岗岩石质,是一处大约呈椭圆柱形、直立在岗梁顶端的孤石,孤石的形态,很像直立的男性阳具,与其南侧的阴石相对,因此称其为阳石。阳石直径为南北1.2、东西1、高1.1米(图13)。

(六)大架子山东坡下高丽庙岩画:坐落在西调兵山村大架子山东坡,亦即调兵山北沟的西坡上,当地称为“高丽庙”的东北坡上100米处。高丽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辽金时代的文化遗址,1987 年,因调兵山至康平三台子铁路运煤专用线考古调查时发现。凹穴岩画的地点是在高丽庙的东北山坡上,地理坐标为北纬42°28′24″,东经123°32′25″,高程190.4米。凹穴刻在一块裸露的山石上,为风化了的花岗岩,略呈长方形,表面较平,有7个凹穴,直径2厘米-8厘米、深1厘米-3厘米(图14)。

图13 太平山果园阳石

(七)郝家沟北山地点:郝家沟村属法库县法库镇管辖,其南与调兵山市接壤,东临泡子沿水库,距离调兵山市区的直线距离为4.85千米,在郝家沟北山坡下,发现二处凹穴岩画。

图14 高丽庙地点岩画

1. 北山西坡下龟形石岩画:坐落在郝家沟村北山大砬子西坡下一块裸露的龟形石顶部,南距郝家沟村150 米,东距郝家沟北山大砬子主峰约100 米,龟形石凸凹不平,凹穴就分布在顶部,共有9个凹穴,大小不一,排列也比较分散,分为2 个、3 个一组的二组,其余的为单独存在的个体。口径最大的7厘米,最小的为4 厘米,深0.5 厘米-1.5厘米,锅底形(图15)。

2. 北山东坡大砬子下岩画:这里发现一处较大凹穴、一处小凹穴和一处凹槽。

大凹穴:位于北山坡大砬子脚下的前端,地理位置为北纬42°27′58″,东经123°31′44″。前距村约200 米,高出村中约50 米,仅发现一处凹穴。凹穴呈不规则的圆形,口径为30厘米-35厘米,深30厘米(图16-1)。

图15 郝家沟北山西坡下岩画

图16-1 郝家沟北山大砬子下岩画

小凹穴:位于大凹穴东100米处的大砬子东南脚下一处较平坦的山石顶部,地理位置为北纬42°31′53″,东经123°30′28″。南距村民住宅100 米,东150 米为调兵山至蛇山沟村的公路和通往康平的铁岭运煤专用线,再东为泡子沿水库。凹穴直径6.5、深1.5厘米,锅底形(图16-2)。

凹槽:位于两个凹穴之间的大砬子南边脚下的山石上,地理位置为北纬42°29′52″,东经123°31′47″,凹槽为长条形,方向为293°。长260、顶宽70、底宽15、深32 厘米-54厘米。凹槽为用金属工具加工而成,在凹槽的两壁,可见清晰的金属器加工留下的沟槽(图16-3)。

图16-2 郝家沟北山小凹穴

图16-3 郝家沟北山下凹槽

(八)蛇山沟南山地点:蛇山沟村属法库县法库镇管辖,其东南与调兵山接壤,距调兵山市区的直线距离为7.3 千米,蛇山沟南山是一条南北向的山脉,从蛇山沟村登上南山,向南连续有五个凸起的石砬,石砬的大小、高度不一,在北起第三、第四、第五石砬的顶部和第五石砬南侧山路旁的裸石上,分别发现四处凹穴岩画。

1. 蛇山沟南山第五石砬南侧山路岩画:位于蛇山沟村南山第五石砬、即鹰嘴砬南侧山脚下的山路旁的裸石上、北距鹰嘴砬山顶100米,东南为调兵山市界的平顶山,东北1000 米是泡子沿水库,地理位置为北纬42°49′48″,东经123°50′06″,高程191.4 米。凹穴共有9个,其中一组5个略呈梅花状,余者较分散。口径最大的3、深1.5厘米(图17)。

图17 第五石砬南侧山路岩画

2. 蛇山沟南山鹰嘴砬岩画:位于蛇山沟村南山第五石砬、即鹰嘴砬顶高低错落的石砬上,由石砬北望蛇山沟村一览无余,东北泡子沿水库碧波荡漾。地理位置为北纬42°30′22.7″,东经123°30′22.7″,高程177.8 米。在长55、宽23 米的范围内,凹穴共有64个,其中大凹穴2 个,圆形,口径30 厘米-38 厘米、深22 厘米-30 厘米,底部漫圆形。小凹穴62个,圆柱形,平底,口径10厘米-13厘米、深10厘米(图18)。在这些大、小凹穴之间的山石表面,有一处用金属工具凿出的三道沟痕。

3. 蛇山沟南山第四石砬岩画:位于第三石砬南230米的第四石砬北坡第三级平台东西两侧,地理位置为北纬42°30′11.7″,东经123°30′23.4″,高程176.1米。第四石砬所在的山体北坡,被人工修成三级平台,第一级平台,宽3.5、长14.2 米,呈半环形,高度为169.5米。第二级平台,比较开阔平坦,宽6、长23米,高出第一级平台2.5米。第三级平台,依第一、二级平台环山体,宽4、长15.6米,平台以上即为第四石砬。在第三平台环石砬的东西两侧,各有方形、圆形凹穴。各层平台地表均发现文化遗物,有夹砂红陶片、鋬耳,乳白釉瓷片、黑釉瓷片、布纹瓦等,为青铜时代和辽金时期的遗存(图19)。

图18 蛇山沟南山鹰嘴砬岩画

图19 蛇山沟南山第四石砬北坡人工平台

东侧方形凹槽:刻在南山东坡一块断崖边缘一块比较平坦的大石上,方形,东侧有三角形流。凹槽内中部有一道东西向凹沟,略深于凹槽底面,东壁近中部开有三角形流。从此凹槽的规整程度,应该是用金属工具加工而成。南北长1.17、东西宽1.02 米,深0.14米-0.22米。

东侧大凹穴:位于方形凹槽东南1.46 米处,凿在与方形凹槽相连的凸出大石顶部,其西部与南山山体相连,北、东、南三面为沟谷,大石临断崖的边缘。凹穴为圆形,深腹,圜底。口径0.34米-0.39米、深0.24米(图20)。

西侧大凹穴:位于第四石砬第三平台环石砬的西端,与东侧的方形、圆形凹穴对应。凹穴为圆形,深腹,圜底。口径0.32、深0.24米。此凹穴造型极为规整,开口及内壁非常光滑,只有长期使用才能达此光洁的程度,从平台上发现辽金时代遗物来分析,这里应是辽金时期的一处居住址,不排除辽金时期人们将凹穴用作石臼作为捣米工具使用(图21)。

4. 蛇山沟南山第三石砬岩画:由蛇山沟村向南登上南山,过2个凸起石砬后南行即登上第三石砬。其地理位置为北纬42°30′16″,东经123°30′30″,高程127.2 米。第三石砬顶部面积不大,长10 余米、宽6 米,在石砬的中段,发现4 个凹穴,靠近东侧1 个,西侧南北一线排列3 个。凹穴口径10 厘米-11 厘米、深11 厘米-12 厘米,圆柱状,平底,凹穴内壁光滑,当为研磨所至(图22)。

图20 蛇山沟南山第四石砬东侧凹穴平、剖面图

图21 南山第四石砬西侧凹穴

图22 南山第三石砬岩画

(九)蛇山沟北山地点:蛇山沟北山也叫石头山、石景山,满山遍布裸露的石砬,尤以顶部最为雄奇险峻,砬下有石佛洞。在石佛洞以及其下方的西南坡下、发现二处岩画和一块有人工刻凿沟槽的鸟形巨石。

1. 蛇山沟北山西南坡下岩画:位于蛇山沟村北山西南坡、高于村中地表,但在隆起的北山脚下的暴露的裸石上。裸石高低错落,高差约60厘米,有2个凹穴,一在上,一在下,相距80 厘米。上端凹穴直径4.5、深11 厘米;下端凹穴,直径6.2、深11 厘米(图23)。

图23 蛇山沟北山西南坡下岩画

2. 蛇山沟北山南坡鸟形石:位于蛇山沟北山大砬子南端向前延伸的小山岗南坡上,方向为东北320°,前100 米即为蛇山沟村民住宅,东南150 米为原蛇山沟小学。这是一块长条形花岗岩,形似一只蹲踞的大鸟,因称鸟形石。石南北长2.1、宽0.7、高0.8米。在鸟形石顶部南北一线分布四处人工雕凿的长方形沟槽,沟槽长宽、大小不等,最小的长8、宽3、深7厘米,最大的长26、宽10、深18厘米(图24-1、图24-2)。

图24-1 蛇山沟北山南坡鸟形石

图24-2 鸟形石顶部沟槽

3. 蛇山沟北山石佛洞前岩画:石佛洞前约60 米处一处隆起的山岩上,发现一个凹穴,其地理位置为北纬42°31′41″,东经123°27′57″,高程197.4 米。凹穴为浅锅底形,口径4.6、深3.6厘米(图25)。

图25 石佛洞前岩画

二、自然地理概况和人类活动遗迹

调兵山地处辽北、是东部辽河平原与辽西丘陵山地的交接地带,地貌特征为东南低、西北高,东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西北则为医巫闾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其地质构造属中生代白垩系陆相沉积地层,除元古代地层在西侧以低山形势出露外,其他地层全部被第四系沉积层所覆盖。在西部露出的低山丘陵表面,是以寒武纪浅肉色混合花岗岩为主,还有震旦系的石英岩、太古界的油片岩、石英片岩等,以及穿插有较多的晚期花岗岩。这些南北排列的低山丘陵中,有石头山、郝家沟北山、平顶山、大架子山、调兵山、电视塔(松树山)凸凹山、城子山等,海拔高度在200米-300米上下,相对高差小于50米左右。在这些高低起伏的山地之间,有王河、长沟河、新开河及大小数条季节性河流,使这一地区成为适合人类生存繁衍的理想家园,根据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至少从很早的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活、开发和建设这块土地,创造了调兵山古代悠久而神奇的历史,也使调兵山这块充满灵性的土地,同时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加神秘的色彩。那么就让我们稍加回顾,看看远古调兵山及其周边人类祖先的活动足迹。

在开展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能够将微课运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能够使政治课堂向外拓展,在平时的生活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辅助与指导,让其可以学习到比较全面的政治教育知识,将政治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充分发挥出来。概括来讲,教师应该相应地制作一些与高中政治课程教学重难点内容相关的课件,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深入学习,尤其是就部分在课堂上未能切实掌握此部分内容的学生而言,如果在课下得到教师正确的教学指导,就可以系统性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从而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神仙洞与神仙洞遗址:

神仙洞位于西调兵山村北山近山顶处,地理位置为北纬42°28′12″,东经123°32′18″,高程211.8米。洞口朝西,高2.5、宽1.4、进深6米-7米,是一天然洞穴,外形像极女性外阴,传说西王母曾在此修行,因名神仙洞。不知多少年前一直到现在,远近多来此祭祀求子。今人在神仙洞的祭祀活动,应该与原始的生殖崇拜相关。

神仙洞遗址就在神仙洞外的山坡上,遗物散布在地表,发现有夹砂红陶残片、红烧土块,以及辽金时期的陶、瓷片等。可以确认是一处青铜时代聚落址或祭祀遗址,辽金时期仍被沿用。

高丽庙遗址:

1987年调兵山至康平三台子铁路运煤专用线的考古调查时在西调村北沟发现高丽庙遗址,采集到夹砂红褐陶带有附加堆纹的刻划纹陶片、夹砂红陶鋬耳陶片等以及辽金时代的瓷碗、口沿等文化遗物,根据遗物,推测遗址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直到辽代都有人居住,是一处居住址。

太平山西南山果园遗址,1987年发现,这也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主要文化遗物有夹砂红褐陶压印“之”字纹筒形罐残片、刻划纹叠唇口沿、环耳、桥状耳、鋬耳、鬲足、纺轮、石刀、石锤等,其压印“之”字纹筒形罐,应属沈阳新乐一期文化,距今年代当在7000 年前后。刻划纹的叠唇口沿应为新乐二期文化的偏堡类型,距今约4000-5000年前后。其余的多为青铜时代文化遗物。

北长垄子遗址,位于郝家沟村北山北坡,东临泡子沿水库,采集到的文化遗物有夹砂红褐陶的豆柱、鋬耳、口沿等陶器,还发现石斧等石器,是一处青铜文化遗址。

蛇山沟南遗址,位于蛇山沟村南山西侧脚下,采集遗物有夹砂红褐陶片、鼎足、鬲足等青铜时代遗物,数量比较多的是辽金时代的瓷片、口沿、器底等,其年代由青铜时代延续到辽金时期。

窑路沟遗址,1987年调兵山至康平三台子铁路运煤专用线的考古调查时在蛇山沟村靠山屯北500米发现窑路沟遗址,勘探发掘出房址、灰坑等遗迹,获得的文物标本有夹砂红陶、红褐陶及少量夹砂黑陶,主要有瓮、鬲、鼎、罐、碗等陶器,制作方法为泥条盘筑和手制。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铲、石球等,是一处青铜时代文化遗址,距今年代在3000年前后。

山城遗址,在调兵山市区西部的丘陵山地,从北到南分布着5座山城遗址,它们是点将台山城、大砬子山城、北城子山山城、南城子山山城、九槽山山城。这几座山城都修筑在山顶,规模较小,山下有同时期的居住址和石棺墓,其性质应该是军事瞭望的哨所,有的可能是用于祭祀的场所,如山城调查者认为九槽山山城下的小石棺,不会是单纯的葬具,而应该是具有“石棚”“石祭台”的功用,山城则可能是祭“天”、祭“神的”祭祀场所1杨丽敏、王奇:《辽宁铁岭市调兵山境内早期青铜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辽宁省博物馆馆刊》,辽海出版社,2013年。。山城顶部都有石筑环墙和人工修筑的台基,文化遗物有器耳、环耳、鼎足、鬲足、豆柱等,由文化遗物确认山城为青铜时代。

此外,调兵山境内还先后发现多处辽金时代文化遗址,在多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文化遗址里,大多都发现辽金时期的文化遗物,说明人类的活动一直在延续,也是这一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见证。

由上述诸多的考古发现证明,调兵山从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区域,就目前的发现来看,至少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辽河流域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生活定居和开发、建设,使调兵山地区成为人类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凹穴岩画的发现,则是原始调兵山人精神世界的活动和原始艺术的真实再现。

三、对凹穴岩画的初步认识

调兵山发现的岩画有别于其他地区以人像、动物图像为主、表达狩猎、舞蹈、战争、游牧等主题的岩画,而是以大小不一、排列不一的凹穴岩画为主要内容。这些凹穴研磨在硕大的、裸露的花岗岩等岩石上,有单凹穴、双凹穴、多凹穴、梅花状凹穴、方形凹穴、沟槽等,有些凹穴深达10厘米,浅的约有1至2厘米。大凹穴的直径有的达到30多厘米,小凹穴的直径只有1厘米-2厘米。与那些具象的岩画相比,这些抽象的岩画显得更加神秘和陌生。这些图案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些凹穴究竟蕴含了怎样的、不为人知的远古祖先的历史和深刻含义?至今学术界并无定论。调兵山发现的岩画,与世界以及国内其他地区发现的岩画,有哪些内在的联系和共性,它们的内涵有哪些不同,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凹穴岩画分布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法国、德国、西班牙、丹麦、澳大利亚、日本、朝鲜、韩国、印度、俄罗斯等国以及美国的犹他州、夏威夷群岛都有岩画分布。我国境内的福建、广东、江苏、河南、内蒙古、辽宁2唐红丽:《凹穴岩画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7日。等地也都有发现,是世界性早期岩画的共同主题。根据对其他地区岩画发现情况的研究,最早的岩画,当属印度中央邦达拉奇-查丹地区发现的498个凹穴图案,叠压在阿舍利文化层之下,而阿舍利文化层经年代测定,为距今29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凹穴岩画。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凹穴岩画被称为“杯状穴”。日本凹穴岩画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800 年。朝鲜半岛的凹穴岩画年代相对较晚,约为公元前1000 年。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代岩画的年代,宁夏大麦地岩画距今1.3万年,山东连云港将军崖岩画距今8000年,大伊山岩画距今为6500 年,河南具茨山岩画距今4000 年,辽宁的鞍海岩画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以上这些岩画的发现和年代的研究,对调兵山凹穴岩画的内涵和时代的对比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调兵山多年的考古发现成果,或许可以从中找出古人琢磨凹穴岩画的初衷和其中的奥秘。

1. 调兵山市的古代凹穴岩画,发现在市区西侧由南向北的丘陵山地上,向北包括临界的法库县法库镇郝家沟村北山、蛇山沟南山、北山,南北长达7.5、东西4.8千米的范围内。岩画大多位于隆起山峰南侧脚下,向阳的裸石上,也有的在低山顶部的石砬子上。海拔高度在160米-210米上下,相对高差在50米左右。总共发现九个地点,24处,各种图案53组,281个凹穴及沟槽等图案。

2. 凹穴岩画的形制可分为5种:

第一种为圆口、浅锅底形,口径最大8、最小1厘米,深在0.8厘米-3.7厘米的小凹穴,数量最多,共200个。

第二种为圆柱形凹穴,平底。口径10厘米-13厘米、深10厘米。这种圆柱形凹穴仅在蛇山沟南山顶、南山北坡2处发现,共66个。

第三种为圆形、深腹,口径30厘米-38厘米、深22厘米-30厘米,底部漫圆形的大凹穴。总共发现5个。

第四种为方形凹穴,1处。

其他遗迹为沟槽,6个。阴阳石、鸟形石,2个。神仙洞,1处。

3. 调兵山地区发现的凹穴岩画品种和类型都比较单一,与距离较近的辽东半岛中南部的鞍山、海城岩画3鞍山岩画专题调查组:《鞍山、海城地区古代岩画的调查报告》,《辽宁省博物馆馆刊》,辽海出版社,2013年。和中原地区的河南具茨山4汤惠生、刘五一:《具茨山岩画:中华文明可考的源头》,《光明日报》2014年1月22日。等地的岩画比较,不论是数量,还是内容都无法比拟,但这也许正是反映了辽河平原地带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具有其更原始的文化特点。从已经发现的凹穴来观察,还不能明显解读出有表现天文、星象以及太阳崇拜等祭祀的内容,那么创造调兵山岩画的先民们想要表现的究竟是怎样一种思想与文化内涵呢?这还要从人类历史发展初始阶段的母系时代来探索。通过目前世界各地对凹穴岩画的研究发现,除了具有表达对天文、星象以及太阳崇拜等的祭祀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类对生殖的崇拜,这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凹穴岩画这种世界性的文化遗存最广泛认可的解读,凹穴所表达的,是母系社会对女阴的自然崇拜,凹穴本身代表的就是女性生殖器。凹穴的数量多,意味着女人的多产。那些刻在龟形石、山顶大石的凹穴,可能是部族祈求子孙繁盛、部落强大而刻下的。在遥远的石器时代,生活在调兵山的古代先民们,用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上苍赐给子孙,那些单个的凹穴,可能是小家庭祈祷生育时留下的,而多个凹穴则可能是部族群体祭祀所刻下的。这不是凭空的想象,据调查,至今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印第安人那里,女人生小孩前,仍要在山上祈祷并随之创作凹穴岩画。5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2月第一版。

对凹穴岩画为生殖崇拜,调兵山的神仙洞、阴阳石等,不失为进一步说明和诠释其内涵的重要遗迹。神仙洞的神奇不在于它以西王母的传说从古一直流传到今天,也不在于求子的人们在拜过神仙洞后多么灵验,自然造物的神奇,就在于它仿佛洞穿了古人希冀的部落强大、家庭人丁兴旺的心理,而将神仙洞塑造成一个女阴的造型,这与人类繁衍、求子之心不谋而合。阴阳石,一阴一阳,都是自然形成的与生殖相关的石头造型,形象而逼真,难怪在数千年之前,就有人类的祖先,怀揣着祈求人口繁盛的梦想,把凹穴刻凿在阴石上。

4. 调兵山地区发现的凹穴岩画除蛇山沟南山第三、第四、第五地点、郝家沟北山大砬子坡下地点这四处为圆筒状、方形和大凹穴外,其余地点均为浅锅底形的小凹穴,这种区别和不同除了因祭祀的内容、对象而决定凹穴的形制、制法有所不同外,可能与当时人们生殖崇拜的观念及制作的年代也有早晚之别。数量较多的浅锅底形凹穴的制作方法,是用钻和研磨的方法,即使用硬度较高的尖状石块,在石头的表面旋转研磨,形成口大底小、浅圜底的坑穴,由于选用石块和研磨时间的长短而使坑穴大小不一。这应该是调兵山地区时代最早的凹穴。圆口直筒状凹穴的坑壁光滑、规整,平底,也应该为研磨所至,对其研磨的工具和研磨的精度要求极高,否则难以加工出如此规整的凹穴,郝家沟北山大砬子地点和蛇山沟南山第五地点的凹穴周边,发现有金属工具凿出的沟槽、沟痕,表明它们的印痕是在金属工具产生之后,其凹穴的时代当在青铜时代。

5. 直径在30 厘米以上、深20 至30 厘米的大凹穴共发现5 个,主要分布在郝家沟、蛇山沟第四、第五地点,蛇山沟第四地点并发现方形、圆形凹穴共存,圆凹穴代表天,方形凹穴代表地,寓意着“天圆地方”。即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对天地的敬畏,产生了原始的天地崇拜观念。

6. 已经发现的凹穴岩画,有两处刻在龟形石上,一处刻在鳄鱼石上,这与鞍山地区许多凹穴刻在龟形石的情况一致6李刚:《探析鞍山地区龟形石上的凹穴岩画》,《辽宁省博物馆馆刊》,辽海出版社,2014年。,表明先民对龟和鳄鱼的崇拜,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那时的原始先民,对一些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和无法战胜的自然灾害,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龟被认为是一种灵物,是古代“四灵”之一,它具有甲虫之长、长寿、通神、辟邪、力大无比、惩恶扬善、导气、引路、预测洪水、化形作祟等神性,是长寿、财富、祥瑞的象征。把凹穴刻在龟背上,以为神负,会得到神的佑护。

7. 蛇山沟第四地点的北侧山体被人工修建了三层平台,在其南5.49公里的调兵山点将台山城也有三层平台,点将台山城山腰处发现陶片集中区,被认为是祭祀天地的“祭坛”7杨丽敏、王奇:《辽宁铁岭市调兵山境内早期青铜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辽宁省博物馆馆刊》,辽海出版社,2013年。,蛇山沟第四地点与调兵山点将台山城都是凹穴发现比较集中的地方,表明先民们在有组织的举行祭祀活动,由巫师在祭祀台上向天地神灵祷告的原始宗教活动。三层平台正符合古代记载的“三台祭祖”。

8. 调兵山周边的考古学遗迹是凹穴岩画产生的基础,尽管目前这里发现的文化遗址、遗迹的年代都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而凹穴岩画的产生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有的可能会更早一些,但这并不表明二者没有关联,相反更加证明,调兵山地区人类历史的时代很可能会有所提前,只不过目前考古工作的滞后还没有发现早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踪迹而已。调兵山凹穴岩画的年代判定,结合目前境内及周边的考古发现,可以确定其刻凿的年代大体是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调兵山古代凹穴岩画,是辽宁北部地区的一项重要考古发现,填补了辽北没有岩画的历史空白,为研究远古时期辽北地区的历史、原始宗教、远古的民俗等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它是一种无文字历史时代的图像档案,小到每一个凹穴岩画,大到一处数量较多的岩画地点,都如实地记录了某一个区域或某段历史时期的真实的历史,也可能是对某些重大历史史实的记录或某些民族的古代神话记忆。因此,对这批凹穴岩画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对提升调兵山地区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文化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辽北地区古代原始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猜你喜欢

山沟岩画
观岩画
我爱我的土山沟
今天我要回山沟
儿子的“山沟”生存记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阴山岩画的现代造型语言解读
山沟里的孩子
聂一菁 探访西山沟村
阴山岩画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