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尺度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实现途径探析

2017-05-12刘丽君王思思张质明董音

风景园林 2017年1期
关键词:雨洪绿地海绵

刘丽君 王思思* 张质明 董音

LIU Li-jun, WANG Si-si, ZHANG Zhi-ming, DONG Yin

研究

多尺度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实现途径探析

刘丽君 王思思* 张质明 董音

LIU Li-jun, WANG Si-si, ZHANG Zhi-ming, DONG Yin

中图类别号:TU986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具有重要的雨洪调蓄功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国内在构建多尺度GSI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GSI需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实现。阐述了多尺度GSI的构成和功能,及其与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的关系。从构成要素、功能、布局等方面,论述了GSI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提出了两者在规划目标和指标、布局等方面的结合要点,包括对现行绿地系统规划指标的保留、新型指标的增添等。提出了新、旧城区绿地系统应分别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根据城区绿地系统特点进行规划建设。提出了各类绿地GSI需结合其功能进行建设的要点。

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基础设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雨洪管理;海绵城市;城市绿地系统

1 中国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急速的城市扩张,大量城市自然空间被侵占和破坏,自然下垫面减少,河道被填埋,阻断了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使城市洪涝加剧,径流污染严重,大量动植物迁徙廊道以及生物栖息地逐步减少。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已给城市及流域带来了复杂而严峻的水安全、水生态和水资源问题。

2014年10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而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政府文件与导则。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原则,采用“灰绿互补”的技术措施体系,通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其他规划的衔接来落实建设目标,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绿地是落实城市海绵功能的重要载体,对雨水的生态化调蓄与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必将推动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2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及发展现状

2.1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发展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简称GSI)的概念,是由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和生态雨水管理的概念发展而来[1]。

美国环保署提出,在宏观尺度上,GI是由自然区域连接而成的整体,提供生物栖息地、洪水滞蓄空间及清洁的空气和水,以保障整体的环境质量;在微观尺度上,GI作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一部分,通过模拟自然的方式吸收和储存雨水[2]。

为突出GI的雨洪控制利用功能,本文更倾向于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这一术语[3],它是指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具有雨洪调蓄、水质净化、水源涵养、回补地下水等功能的生态技术措施、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整体,暨水生态基础设施[4]。GSI与灰色基础设施不同,它在源头上对雨水径流进行削减净化,提供多种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是一种更加高效、弹性的雨洪管理方式。

2.2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构成和功能

GSI按不同空间尺度可划分为3个层面[5]:1)宏观层面。基于流域水文过程和水文效应,包括水源保护区、洪泛区、生物栖息地、森林等在内的水生态敏感区域,形成以水生态安全格局为骨架的绿色网络;2)中观层面。主要指城区、乡镇、村域中的自然要素,包括河道、坑塘、滨水栖息地和相关绿地构成的系统,其功能是综合性解决区域内水量平衡、水质净化、栖息地修复等问题,并与开放空间体系相结合;3)微观层面。城市公园、建筑小区、道路等地块的建设,包括雨水花园等一系列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和绿色空间所构成的场地雨水系统。

不同尺度的GSI具有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其在功能等方面是相互联系与互补的,共同发挥雨洪管理、生物栖息地恢复等功能,缺一不可。微观尺度的GSI,主要针对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控制及居住环境改善发挥作用,减少径流总量、控制峰值流量、净化水质;同时又影响中观尺度雨水调蓄设施的规模、洪峰流量和时间。中观尺度的GSI,对减缓城市内涝、消除黑臭水体、提供滨水活动空间、调节城市小气候有显著作用,但对雨水调蓄的排放需要与下游河湖水位、上游地块排水联合考虑。而对解决维持物种迁徙、维持区域水资源平衡和水文过程、生物栖息地退化等问题,则需要宏观层面的GSI发挥整体生态效应,解决这些区域性、综合性的问题。可见,在不同尺度上,GSI都对水文调节、雨洪管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将不同尺度的GSI予以统筹考虑。

此外,GSI与灰色基础设施系统的结合是解决我国城市水问题的必由之路。两者相协同并处理好流域上下游关系,才能共同完成GSI控制目标(图1)。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GSI是海绵城市中的大排水系统、小排水系统、微排水系统(即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城市雨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灰绿结合可以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和实现复合生态功能。因此,GSI与海绵城市中的雨水管渠系统建设、雨水排放管理制度建立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是城市规划需考虑的必要因素。例如,根据雨水管渠设计规模,结合雨水排放要求,综合确定GSI的规模、布局,并确保两者接口的良好衔接。

1 多尺度GSI与海绵城市雨水系统关系示意图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ple scale GSI and spongy city stormwater system

2.3 国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将生态处理雨水的理念引入城市雨洪管理的范畴,并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建设模式,且在国家或城市层面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到20世纪90年代,用更加可持续的方式解决城市雨洪及水污染问题、构建良性城市水文循环[6],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共识,并形成了一系列新型雨洪管理体系,如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简称LID)、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简称WSUD)、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 简称SUDS)等[7]。GSI与城市建筑、绿色空间及基础设施的结合变得日趋紧密,其内容既包含微观尺度上雨洪工程措施与城市开放空间、市政基础设施的结合与衔接,也注重宏观尺度上保障多种水生态过程的土地利用格局的规划[8]。

以实现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国外已规划并实施了大量GSI项目。在城市尺度上,纽约、西雅图、芝加哥、费城制定了GSI规划[9];在城区或项目尺度上,美国马里兰州、犹他州、波特兰、新泽西均实施了社区改造、棕地修复和再开发等众多成功的GSI项目。此外,还有绿色街道、绿色屋顶、生态社区方面的建成项目,都被证实充分发挥了雨洪管理的作用。

2.4 我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绿色基础设施、现代雨洪管理的城市建设理念并展开研究与实践,目前已具备推广多尺度GSI的基础。在政策和实施方面,国家《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正在修订,增加了低影响开发的设计内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导则》初稿已编制完成,将指导各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与海绵城市相关的内容;住建部2016年9月发布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也明确提出了绿道规划建设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在规划方面,住建部要求在2016年10月底之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并提出编制或修改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统、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应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因地制宜地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然而,我国在多尺度GSI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和实施手段的欠缺。1)城市规划过程中GSI未与其他专项规划进行充分衔接;2)尚未提出具体的GSI雨洪控制利用指标体系,难以指导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3)忽视GSI规划布局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引导作用。那么,其中关键问题是GSI如何与现有规划体系进行结合,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排水防涝规划。故本文重点探讨多尺度GSI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结合途径。

3 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3.1 绿地系统规划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关系

在我国规划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落实GSI的最重要的专项规划之一。但目前我国绿地系统规划多重视绿地的生态、景观和游憩功能,尚未将水文调节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而GSI则以雨洪管理为出发点,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等城市雨洪和水环境问题,并兼顾生态、景观、游憩等多种功能。在布局上,绿地系统的布局考虑传统功能要求;而GSI则根据雨洪问题和需求,基于汇水分区和排水方向,与排水系统、河湖水系紧密结合,采用分散式、集中式相结合的布置方式。故城市绿地系统与GSI在组成要素、功能、布局等方面有很多交叉的内容,但绿地系统规划仍须在规划目标、功能与布局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建设GSI系统的需要。

因此,为解决城市面临的突出水问题,应在确保维持城市绿地安全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将雨水控制利用作为绿地系统的重要功能,在规划中形成雨洪管理、生态修复、景观游憩等多功能兼容的绿地系统,体现对城市整体生态保护的前瞻性与系统性。同时,在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和指标、空间布局、分类规划、新老城区建设等方面体现GSI建设的相关要求,并与其他专业专项规划统筹考虑。

3.2 基于GSI的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和指标

绿地是实现海绵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综合目标的组成部分,因此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中应增加雨水相关内容,并基于城市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条件,以及城市排水防涝、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等要求进行设定,完善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故本文针对城市绿地系统的GSI控制指标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

本研究的指标选择遵从以下原则:1)落实海绵城市考核指标或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指标;2)涵盖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方面内容,并覆盖多个空间尺度;3)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等绿地规范标准中的现有指标相衔接;4)数据可获得,评价方法明确,便于操作管理。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对相关指标进行了研究,提出的指标主要分为2种情况:1)现有指标的保留。对一些能够明显表征区域雨洪调蓄能力的现有指标进行保留,如森林覆盖率、绿地率等。2)新型指标的增添。结合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相关规范导则,将能够明确体现区域雨洪调蓄能力的、与绿地系统相关性较大的指标,如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等指标进行梳理,纳入本指标体系(表1)。

以水生态指标为例,本文从市域、规划区2个尺度提出了绿地率、湿地资源保持率、绿地连接度、绿地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等。这些指标综合考虑了其与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园林

城市分级考核标准中指标的衔接,并与海绵城市建设密切相关,如绿地率、湿地保持率表征天然海绵体的占比及面积大小,能够合理地对市域、建成区的GSI的雨洪调蓄能力进行评估;绿地连接度表明城市绿地系统(斑块)的连通性,对指示水文过程的连续性和不透水面的分散性具有重要意义;绿地单位面积控制容积是指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调蓄容积,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指标之一。

表1 城市绿地系统GSI指标体系Tab.1 Indicator system of GSI fo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3.3 基于GSI的绿地系统布局

通过优化绿地系统布局,加强与市政排水系统和河湖水系的衔接,可以显著增强绿地系统的海绵功能。针对我国绿地系统规划现状,GSI与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空间层次:

1)市域绿地系统。进行雨水径流、地下水回补等水文过程的安全格局分析[10],重点保护区域内对于维护水文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的斑块、廊道,如河流廊道、洪泛区、水源保护区等等,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发挥拦蓄洪水等环境效益;绿地布局应与山水林田湖密切关联,并将区域内分散的GSI以廊道的形式连接起来,提高绿地连接度,形成市域范围的GSI网络。

2)城市绿地系统。首先基于GSI分析,将绿地与河流、湿地、坑塘、雨水管网等要素统筹考虑,形成与排水系统、河湖水系耦合的绿地系统布局。其次,划定城市“蓝绿”线(即根据城市蓝线特征,以雨洪管理为目标,将城市绿线的划定尽可能与蓝线结合),基于用地功能、布局及汇水分区控制目标,确定绿地的具体控制指标、GSI规模及布局。

3.4 新旧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要点

城市绿地系统应结合新建、已建城区绿地系统的特点进行规划,分别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进行绿地系统的建设。

新建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以目标为导向,在规划初期就形成功能、结构完善的GSI布局并逐步实施。首先应进行GSI分析,识别和划定对城市水文过程有显著影响的区域[11];并按流域划定汇水分区,划定城市“蓝绿”线,确定城市绿地系统整体布局。然后,基于区域内汇水分区情况,考虑城市雨水系统建设要求,按绿地类型提出分类控制指标,并将指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开发建设的硬性指标。

在已建区,绿地系统格局已经形成,可用绿地面积较少,此时不能对绿地系统进行大规模的调整。那么,应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周边汇水分区、雨水管网、地形和土地利用等综合因素对现状绿地进行改造。在这个过程中,宜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景观提升等项目机遇,尽可能增加绿地面积、调整布局,为各类GSI的落实提供空间和衔接条件。例如,通过市政建设、河流改造,增加GSI类型及规模,保护城市的开敞空间;结合棚户区改造,拆房建绿,使GSI均匀分布;结合产业布局调整,留出绿化隔离带等。

3.5 各类绿地雨洪控制利用要点

1)建筑与小区附属绿地。建筑与小区附属绿地规划应与场地总体规划、雨水管渠系统进行统筹考虑,提出合理的雨洪控制利用目标。新建小区宜优先利用居住区绿地内的小型、源头式的技术设施消纳自身建筑、道路、广场的径流雨水,同时利用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等大型雨水调蓄设施统筹兼顾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的控制。已建小区宜结合有机更新、植物维护、景观提升等途径,逐步通过雨落管断接、管道截流等方式,实现绿地的雨水调蓄功能。

2)城市道路附属绿地。道路周边附属绿地应统筹道路红线内、外绿地空间,满足道路自身和尽可能兼顾道路周边地块汇水区域地表径流的污染控制与排放要求。根据道路等级、周边地块汇水分区,预留GSI空间或带状公园等附属绿地进行雨水控制利用。衔接道路与交通专项规划、雨水系统专项规划,提出道路红线内绿地污染物的主要成分(SS)控制率等城市绿地控制指标。或结合道路更新、维护等机遇,增加道路绿带,或结合截污滞留设施等,共同达到雨水控制目标。

3)公园绿地。城市公园绿地应在确保自身功能和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承担周边汇水区域径流,共同达到GSI控制总量与内涝控制要求。公园绿地的布局、面积、竖向的构建,应考虑周边汇水区内涝、污染和管线竖向等情况,并结合行泄通道、末端调蓄设施的规模与位置综合确定。有条件的地块可将公园绿地改造为多功能调蓄公园;具有重要调蓄功能的公园绿地,可进一步结合调蓄容积要求,提出公园内水体与GSI结合度、绿地雨水资源化利用率等控制指标。

4)生产、防护和其他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林地、农田等其他绿地,对水源涵养、雨洪调蓄、径流污染控制、水土保持发挥着巨大作用。应识别和保护具有上述功能的绿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复层绿化覆盖率,预留或规划构建区域水生态安全格局。在城市河道周边,合理规划滨水绿地范围并制定雨水相关控制指标;或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河道整治,衔接和落实水体岸线自然化率等控制指标,充分利用滨河绿地的综合功能,使之成为地表径流进入河湖水系之前的缓冲与屏障。

3.6 绿地系统树种规划

结合本地植被调查和基础研究,在绿地系统规划的植物名录中,提出适应各类GSI的植物名录和选择搭配要点。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耐水湿、耐旱、耐污染、耐盐碱并能适应不良城市环境条件的植物,并根据径流水质、土壤类型,以及各类GSI的功能要求和内部微环境等特征提出植物配置要点,从而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促进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功能的实现。

4 结语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必由之路。在GSI建设过程中,确保不同空间尺度上GSI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有效衔接,对落实多尺度GSI具有重要意义。此外GSI规划还应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进行高度融合,与城市自然空间格局、规划目标及近期建设重点等紧密联系,形成GSI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协调统一,促进我国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多尺度GSI,共同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目标。

致谢:

本文所依托的项目研究得到了车伍教授、李俊奇教授的支持和指导,赵杨为本文提供了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注释:

①图1为作者自绘。

②表1为作者自制。其是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的与GSI相关的控制指标。

[1] David C. Rouse, Ignacio F. Bunster-Ossa. Green Infrastructure: A Landscape Approach [M]. Chicago: APA Planning Advisory Service, 2013.

[2]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Learn about Green Infrastructure-Basics: What is Green Infrastructure[EB/OL].(2016-01-17)[2016-07-23]. http://www.epa.gov/green-infrastructure/what-greeninfrastructure,2015-10-20.

[3] 张伟,车伍,王建龙,等.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J].中国给水排水,2011,27(4):22-27.

Zhang Wei, Che Wu, Wang Jianlong,et al. Management of Urban Stormwater Runoff by Green Infrastructures[J]. China Water & Wastewater, 2011,27(4):22-27.

[4] 俞孔坚.美丽中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理论与实践[J].鄱阳湖学刊,2015,(1):5-18.

Yu Kongjian. Aquatic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of Wild China: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Poyang Lake, 2015,(1):5-18.

[5]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Yu Kongjian, Li Dihua, Yuan Hong,et al. "Sponge City": Theory and Practice[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39 (06):26-36.

[6] 闫攀,车伍,赵杨,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风景园林,2013,(2):32-38.

Yan Pan, Che Wu, Zhao Yang, et al. Establish a Healthy Hydrological Cycle in Urban Area by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3,(2):32-38.

[7] 王思思.国外城市雨水利用的进展[J].城市问题,2009,(10):79-84.

Wang Sisi. Progress of urban stormwater utiliz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J].Urban Problems,2009(10):79-84.

[8] 王春晓,林广思.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以美国费城为例[J].风景园林,2015,(5):25-30.

Wang Chunxiao, Lin Guangsi. Urban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A Case Study of Philadelphia, USA[J].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5,(5):25-30.

[9]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Green Infrastructure Case Studies: Municipal Policies for Managing Stormwater with Green Infrastructure,[J]. http:// www.epa.gov/owow/NPS/lid/.2016-08-14.

[10] 王思思,苏义敬,车伍,等.中国城市绿道雨洪管理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2014,30(2):234-239.

Wang Sisi, Su Yijing, Che Wu,et al. Stormwater management of urban greenway in China[J].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2014,30(2): 234-239.

[11] 张浪.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8-79.

Zhang Lang. The Research of the Great Space System's Layout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Hyper-Megapolis[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 2009:48-79.

(编辑/张希)

The Exploration of Planning Implementing Approaches for Multiple-scale Urban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GSI) ha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stormwater storage, which is a key component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The challe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scale GSI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and then how to implement GSI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with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s put forward.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multiple-scale GSI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ormwater system of sponge city are elabo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SI and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mposition elements, functions, layout and so on, the points of combination in the planning objective, indicator, and layout are proposed, including remaining existing relevant indicators and adding new indicators. The new and existing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should be objective-oriented and problem-oriented correspondingly, and the planning points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re analyzed. The key points of implementation for various types of green spaces based on their functions are put forwarded.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stormwater management; sponge city;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

1673-1530(2017)01-0123-06

10.14085/j.fjyl.2017.01.0123.06

2016-09-0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城市绿地雨水控制利用规划设计导则》编制研究”(城建[2015]园林绿化第06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气候变化对北京典型排污河自净过程的影响分析研究”(8154044),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海绵城市建设与水质水量风险防控”(UDC2016040100),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拔尖团队(2015000026833T0000)

Fund Items: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Project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Guideline for Urban Green Space Rainwater Utiliz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2015] Landscaping No.06), Beij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Self-purification Process of a Typical Sewage River in Beiing"(8154044),Beijing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of Urban Design for Future Cities: Sponge City Development and Water Quantity & Quality Risk Control(UDC2016040100), Beijing Outstanding Talent Project for Excellent Youth Team (2015000026833T0000)

刘丽君/1989年生/女/河北保定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44)

LIU Li-jun, who was born in 1989 and a native of Baoding, Hebei, is studying her Master Programm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王思思/1983年生/女/北京人/博士/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44)

邮箱(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ezhu0309@ sina.com

WANG Si-si, who was born in 1983 and a native of Beijing, is a doctor an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

张质明/1984年生/男/北京人/博士/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讲师 (北京100044)

ZHANG Zhi-ming, who was born in 1984 and a native of Beijing, is a doctor and a lecture at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and Beijing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

董音/1983年生/女/甘肃兰州人/学士/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北京100120)

DONG Yin, who was born in 1983 and a native of Lanzhou, Gansu, is a senior engineer at China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Beijing 100120).

修回日期:2017-01-20

猜你喜欢

雨洪绿地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海绵是植物吗?
重庆跳石河雨洪关系和临界雨量预警指标分析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规范流域调度充分发挥雨洪资源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