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全课程下的美术教育

2017-05-12吕峥

新校园·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美术教育

吕峥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全课程”闯入教育界的视野,并迅速成为当下最具前景的实验性教育课程。全课程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致力于帮助学龄儿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在游戏与体验中更好地学习,培养高素质、智商与情商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全课程关注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的结合,打破固有的分科理念,更大程度地将各学科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与美术学科相互渗透,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课程中,使美术课程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多样化。

关键词:全课程;美术教育;学科融合

一、全课程教育下的美术课程

1.全课程下美术课程初领悟

主观意识下的美术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其审美能力,通过教授美术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为学生打下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但是学龄儿童刚刚离开幼儿园,很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过于严苛和专业的教育会给他们带来压力与厌烦感。

初次接触全课程,很容易使人困惑,什么是全课程?是将各科课程结合在一起学习?

“所谓教育,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全课程教育就是一种全人教育,采用教师包班与跨学科学习进行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覆盖学校生活、推动学科全面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改革,其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的童年生活,让学生沿着“全人”的方向健康成长。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更为重要,如果教师强加给學生各个学科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过分抽象,无法理解,会认为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导致很多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在全课程这种教育形式的引领下,语文、数学、英语与音体美不再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学生能够深刻感知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的分科与偏科问题,令人领悟到全课程的魅力。

2.义务教育教科书与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之美术课程对比

以一年级美术课程为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学科课程与全课程下的美术课程进行对比。

(1)课程特点。义务教育教科书的重点在转换学生幼儿阶段完全游戏性自我表现的意识上,难点是引导学生有明确的美术学习指向。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将一年级开发作为始业学段,一是将学科融合,精心设计主题单元,将各科融为一体;二是游戏精神,让学生在游戏与体验中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更加主动地去探索自身与世界;三是温馨的教室,每个班都有教师,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与氛围。

(2)技能技巧。义务教育教科书内容简单,要做到“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中没有专门的技能技巧学习知识,而是通过每一主题单元的学习,学生不惧怕画错或者画得不像,主动去创造、去体验,大胆尝试,从而创造出不一样的作品。

(3)学科技术支持。义务教育教科书采用视觉形式展示美术课程所需的内容知识点,注重美术学习与表现的兴趣,将美术造型与色彩及创作表现的基本知识系列呈现,有明晰的“学科”支撑。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打破了传统分科教学模式,将各科融为一体,用体验的形式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4)课堂环节。义务教育教科书以图示加文字的形式呈现,传达美术课程内容所需的基本表现方法,通常以设问导入、学生回答为主。全课程的课堂形式多样化,以文字、图片、故事等形式呈现,通常以提问导入,由学生自主创造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

(5)学习要求。义务教育教科书将低年龄段学校的美术学习视为“收集”,是细致观察的时代,以便将心中希望的事物用双手表现出来,重点体现在转换学生在幼儿阶段完全游戏性自我表现的意识。全课程将一年级设为始业阶段,开发了“始业课程”,目的是幼小衔接,让学生从幼儿到小学能够有所衔接,不突兀。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一些学校正在探索全课程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全课程教学方式正在不断磨合。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逐渐渗透到美术课程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考验教师教学能力与个人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个性,更好地促进美术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全课程下美术课程的特点

全课程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其影响下的各科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学科的大融合,打破了固有的分科模式,使美术教学更加多样化,更趋于生活化,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全课程这种教育形式所带来的魅力。

全课程下的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融合,既有本学科的特色又有其他学科的特点,使美术教学更具吸引力。全课程下的美术与语文课程息息相关,互为补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审美观的同时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开阔思维;全课程下的美术与数学相关理念的融合,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具备了逻辑思考能力,对于早期智力的开发与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课程下的美术与传统文化知识、科学常识相互渗透,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与方法。所以,全课程下的学习更具趣味性又不失技巧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快乐而充实的。

二、全课程带来的美术课程变化、融合与创新

全课程下的学科相互融合、协调统一,在语文、数学、英语课堂上有美术的身影,而在美术课堂上又常常能够见到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影子。美术课程融合其他学科,还加入重要的常识,如点线面、渐变色、对比色、冷暖色调等,并根据学生的课堂掌握程度与能力水平,集中训练某一板块,如色彩、背景的添画等。全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却更注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其影响下,师生能够共同成长,一起进步。

1.全课程下的语文与美术息息相关,互为补充

全课程下的美术课程配合语文教学,学生更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通过美术技巧创作出相关的作品,真正将艺术表现力与语文知识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增进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2.全课程下的美术与数学理念融合

人们常说“文理不分家”。这话用在全课程数学与美术的融合上一点儿也不为过。美术教育教授学生系统的美术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例如,从美术角度上看,每一个物体都是由图形组成的,如我们画一个圆形,先画圆形的左半边,然后再画圆形的右半边,这样不仅理解了图形的定义,还锻炼了左、右大脑,可谓一举多得。

全课程下美术设计与数学课程教学进度关系也十分紧密,容易使学生产生知识点的迁移,与数学的结合是对学生惯常思维的一次突破与考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各学科是一个整体”的理解。

3.全课程下的英语与美术结合

笔者曾听过一节印象很深的全课程下的英语课,一节课下来,全然不知是身在英语课堂,还是美术课堂,因为在这里已然融为一体。美术课上,学生掌握图形结构与色彩基础,英语课上学生自然能够将图像准确画出,并说出对应的单词,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这是全课程课堂的一大亮点,学生因此获益匪浅。

4.全课程下美术课程的创新

全课程下的课程设计理念是开放的,鼓励教师开发与创新新课程,如根据传统文化、节庆节日等设计新的主题课程,不仅将主题融合在各科课程中,而且发散了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打破惯常理论,开发新的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全课程下美术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天下午有固定的时间,各科教师集中在一起研究教材,进行备课,各科之间的内容互相穿插,具体到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随着对全课程理念的深入了解以及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传统的美术课堂被颠覆了,学生学习得更加快乐,课堂更加开放。

1.情商与情感表达的全面培养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烦恼与欢喜,成功和失败,緊系于一念之间。”由此可以看出情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情商不仅表现在人际交往中,还表现在如何抒发情绪上面。全课程下的美术教育突出了学生情商的培养。比如,有些手工课制作步骤繁多,上课前,学生需要提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对课程认识进度快的学生会主动提出帮助进度慢的学生。一方面,进度快的学生在交流中对课程认知更加深刻;另一方面,进度慢的学生则在帮助下,稳定急躁的情绪,实现学习目的,大家共同进步的同时,培养了友谊。

在学习冷暖搭配用色时,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列举不同的搭配方式:有的用亮色抒发自己明快的心情,有的用暗色调强调自己作画的背景,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找到了个人情感的抒发点,同时也培养了审美能力。

2.学生个性的培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最好的教育就是发掘学生的个性,找出他们的闪光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全课程下的美术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个性与想象力的培养。例如,有一节关于照片的延伸想象绘画课。学生根据照片进行延伸想象,每个学生画的都不一样,有的天马行空,想象无限;有的将画面与照片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镜头没有拍到的大图画作品等。这样的课程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理解不同,画出来的效果也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也就创意无限,乐趣多多。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了过去哪幅作品画得好,哪幅作品画得不足的评价,因为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学生不同的理解与想象,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从中找到了绘画的乐趣,个性得到发挥,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这是真正的个性化学习,在有足够弹性的课程中,每个人能依照自己的节奏和进度学习,而不是让它整齐划一。

四、全课程下美术课程的未来展望

当前,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科融合,纵观全课程的未来发展之路,令人充满期待。课程在不断发展,教师也应当不断思考与进步。当前,全课程教育还处在试验阶段,如果能够在学生的美术学习中,增加一些美术技能方面的知识大纲,引导学生在体验乐趣中学到美术技能知识,少依赖额外的单项美术专业培养,全课程下的美术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再加之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取长补短,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长处,完善自身的不足,美术课程会大放异彩。全课程下的美术课程会变得更加完美,学生会更加全面地进步与发展,内心更加充实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少淳.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5).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美术教育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