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与民主革命策源地广州

2017-05-12

岭南文史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主革命共和孙中山

张 磊 张 苹

孙中山与民主革命策源地广州

张 磊 张 苹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与近代化前驱孙中山的150周年华诞之际,正值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时刻。人们理所当然地缅怀这位首先在兴中会的政纲中发出“振兴中华”激越呼声的巨人,继承和发扬他的炽烈的爱国主义、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时俱进的品格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奉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创造更加幸福而美好的未来。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人物。特定的时空构成——历史进程和地缘环境乃是杰出人物藉以成长和活动的沃土。因之,“时势造英雄”。这一理念还有另一侧面:先进人士的思想和实践,体现了社会进展的趋向,引领了进步的思潮和运动。是谓“英雄造时势”。

显然,岁月并未淡化历史的记忆。正像一位哲人所说:伟大的事业离开当前越是遥远,却会在人们的心目中更为清晰,对它的认识愈益接近真实,而其历史地位和意义越发明显。

一位民族英雄孙中山,一座与他的毕生革命生涯密切关联的城市——民主革命策源地广州,相互辉映,青史长存。

【一】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发端,古老的中国从“封建末世”进入近代。然而,新时期的社会趋向迥异于西方:不是资本主义化,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中国近代时期的帷幕的开启颇为特殊而意味深长:既非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所导致,亦非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所引发,竟是为英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肮脏战争所拉动。在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枷锁的束缚下,中国沦为缺失独立、没有民主与积贫积弱的境地。正如马克思在评论不列颠对印度的统治时指出: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大国在失去“旧世界”的同时,并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因为“新的社会因素”只有在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后才能结成“果实”。被坚船利炮轰击开大门的中国,亦复如此。所以,各族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实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建立一个独立、民主主义的社会而斗争”。

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同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激发起来。民主革命可以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两个时期,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转折点。旧民主主义革命又可划分为准备阶段与正规阶段,以孙中山开拓的、具有共和制度诉求的民主革命为分界线。严峻的现实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准备阶段虽然存在着反侵略、反统治的斗争,但由清朝政府应对的反殖民主义的卫国战争均因其自身的腐朽而失败;规模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虽然冲击了清朝政权,却局囿于皇权主义难以“革故鼎新”,不免覆灭;稍后的维新运动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势下呼唤社会变革,吸取了西学的许多因素,促成了一次政治、思想的启蒙运动,也还是脱离不了君主立宪的藩篱,以致温和的“跪着的造反”也遭到残酷的镇压,“六君子”血洒京师,康有为、梁启超等流亡异域。至于舍本逐末的洋务运动和苟延残喘的清末新政,实施的一些举措多少带来 “新的社会因素”,但未能触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舍本逐末。甲午战争最终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孙中山把民主革命推进到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阶段,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则把新政连同清帝国一起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共和国的建立并不意味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终结,如同一些西方国家的历史行程。因为这场划时代的革命未能彻底完成,社会性质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没有真正改变,于是有了革命民主派捍卫共和的艰难顿挫遭际,更为重要的则是积极迎接民主革命新时期到来的思想和实践的演进。历史的使命落在孙中山和他的战友的肩上,他们必须把旧民主主义革命不断推进。孙中山积极投身于堪称“天崩地解”的时代主潮,剧变的历史进程把他塑造成为一代巨人。

这就是孙中山成长与战斗所处的时代。

他没有辜负这一时代赋予的“大任”。

孙中山广州大元帅府

【二】

地缘环境对于孙中山毕生业绩的创建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他的故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域和省会广州,显然是比较适宜他成长为民主革命和近代化先驱者的丰实沃土和活动舞台。他出生于濒临南海的香山县翠亨山乡的贫苦农家。这个地区是长期以来的侨乡,毗邻香港、澳门两个对外门户,便于中西文化交汇,加以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发较早。民众的精神状态尤具优长和特色,敢于开、领风气之先,正如孙中山评论自己的故乡时所强调:“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进取性之顽强;不在物质之进步,而在人民爱国心之勇猛”。因之,以省会广州为中心的南粤鼓荡着变革——革命的浪潮。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维新运动、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乃至新时期的国民革命,都与这方热土有着重要地缘环境关系。历史是人们创造的,杰出人物倡导了一定的社会思潮和运动,他们的能动作用母庸置疑,对赖以活动的时空留下了鲜明印记。但是,他们的成长和活动离不开所在的沃土和舞台。正是由于环境的特点,孙中山得以在少年时代就迈出国门,在异域和香港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民主主义思潮给他以深刻影响,使他勇于和善于超越先行者。这种际遇在当时是罕见的,确是难能可贵。作为一名满怀爱国热忱的变革诉求的青年,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未获结果后,他便于1894年在檀香山组建了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包括共和制度诉求的纲领,旋即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机关,开展反清武装斗争。1895年的广州起义虽然流产,但成为走向共和的第一步。数年后的惠州起义,扩大了革命民主派的影响。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更把斗争推向了新高潮。孙中山持续在广东发动多次起义,潮州黄岗起义和惠州七女湖起义相继爆发后,又在广西、云南等地策动了反清武装斗争。广州则成为重点和焦点,在1910年的新军起义失败后不久,翌年的“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震撼了摇摇欲坠的清帝国,成为半年后武昌首义引发的全国范围革命运动的先导。革命在凯歌中进行,共和制在很短的时期取代了封建帝制。孙中山成为共和制度在中国的首创者,勋勤不朽。辛亥革命造成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后来的历史进步打开了闸门,堪称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步伐。这些划时代的业绩,只有正规的民主革命方能创建。所以如此,是由于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全国性的与统一的革命政党、持续的反清武装斗争,正是以上诸因素构成了民主革命正规阶段的主要内涵和鲜明特点。

然而,民主革命正规阶段并未至此结束,有别于西方一些国家民主革命的历程,接着是延续十年左右的降弧阶段。因为革命果实很快就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官僚、政客的代表袁世凯所攫夺,共和制度在摇篮中即被扼杀,旧秩序在新形式下重归,其间竟然还穿插了两幕帝制复辟的丑剧。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必得奋起捍卫共和,“再造民国”,于是有了“二次革命”、中华革命党反袁斗争和两次护法运动,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已是强弩之末,革命民主派的艰苦战斗屡遭顿挫,回天无力。陈炯明在1922年6月的叛变使得孙中山二次开府广州的斗争归于失败,甫建的民国政府的崩解宣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20世纪初期的这场伟大的变革未能变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善人民无权与贫困的处境,正如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所论断:把政权让渡给袁世凯这一集国内外反动势力之大成的人物,“其致失败,又待何言”。

但是,孙中山始终是“愈挫愈奋”,“一息尚存,此志不解”,经过深刻反思和总结经验与教训,与时俱进,决心“另为彻底之革命运动”:他积极迎接了民主革命新阶段的到来,第三次开府广州,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了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合作,参与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孙中山登上毕生政治生涯中的高峰,再创新的业绩,始终站在时代大潮的前面,主要原因在于他无限忠诚于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对资本主义的溃疡加深认识和受到社会主义的积极影响。

在此期间,广州始终是孙中山与革命民主派活动的民主革命策源地,无论是创建与捍卫共和阶段,还是国民革命时期,大都居于历史剧变的中心。当然,其它地区革命党人和群众的斗争的地位和作用绝对不能低估,如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即成为燎原之势的辛亥革命导火线。

【三】

应当从两个世纪之交和民主革命新旧阶段更替的历史时期,即是从民主革命准备阶段入于正规阶段,从高潮转入低潮,旧民主主义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的全过程,全面地、完整地认知孙中山与广州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作用,确认其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对于作为正规民主革命——以辛亥革命为高峰和标志——的时段和内涵,应有宏观性、实质性的理解与表述:正规的民主革命阶段起于兴中会的建立,迄于1922年夏民国政府的崩解及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前后约27年左右,其基本内涵为创建与捍卫共和。广义的辛亥革命时期,约略等同于正规的民主革命阶段。狭义的辛亥革命的时段则是比较短促,发端于武昌首义,广州的“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则为其先导,完成于民国建立和清帝逊位,前后一年左右。前者为全程历史时期,后者为关键转折阶段。客观的史实表明,广州无疑是近代中国旧民主革命——特别是正规革命阶段的策源地。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曾在这座城市学习和长期战斗,留下了多处的历史遗迹,从青年时期一度入读的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校,到他最后北上离开的陆海军大元帅府。致于1895年广州起义,堪称辛亥革命时期打响的第一枪。而在风雷激荡的辛亥年度,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于广州小东营指挥部又打响了当年革命大潮的第一枪,成为导发武昌起义和建立共和的序幕。这场“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战斗,把革命形势推向高峰,与武昌首义堪称青史“并寿”。即使在捍卫共和时期,广东依然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平台。它是投入二次革命为数不多的省份之一,中华革命党的武装也在广东地区战斗不已。两次护法运动,均系开府广州。直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广州更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和基地。正如孙中山在1924年的回顾与论述:“十三年以前,我们都是用广州做革命的起点,广州是革命党的发源地,是很光荣的。我们想从新再造民国,还要拿这个有光荣的地方做起点,好比作新屋一样,必要选定一个好屋基。广州市就是我们创造新民国的好屋基”。

甚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民主革命的发端和准备阶段,诸如林则徐抗英禁烟、三元里人民高揭反侵略义帜、广州民众的反入城斗争、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维新运动等广州也都不愧为主要的历史舞台,均有重大的贡献。

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创造了辉煌业绩,无论是正规民主革命时期,抑或是在国民革命阶段。广州则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相始终、相对应和相辉映,不愧为民主革命策源地。英雄人物与英雄城市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致达到不可须臾离的地步,确是难能可贵的罕见历史现象。

(作者单位:张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张苹: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民主革命共和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共和都市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近20年来国内学界于右任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纪律根源
戴季陶报刊编辑活动研究
共和思想的内在价值的文献综述
第一次社会主义政党特异领导的俄国民主革命败中有成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