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勘单位如何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为例

2017-05-12田立强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7年4期
关键词:勘探队煤田技术人员

■ 杨 萍/田立强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泰安 271000)

地勘单位如何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为例

■ 杨 萍/田立强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泰安 271000)

在地质市场项目不足和地勘单位面临转型的形势下,地勘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存在重应用轻创新、任务不饱满、工资待遇较低、骨干人员易流失的问题。地勘单位应将科研创新与转型相结合,建立“课题征集、课题优选、资金筹措、人才培训、科技攻关、尊重原创”的创新管理模式;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引导、提炼和升华作用,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加强人才培训,保护原创者的知识产权,提高其创新积极性。

地勘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积极性

0 引言

经过地勘“黄金十年”的发展,地勘单位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各单位的高中级工程技术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得心应手地开展常规地质勘查业务。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快速消失、经济增长硬约束变得更强、结构转变压力加大[2]。地勘单位在地质市场项目不足的形势下,面临着人才过剩的问题,因此,积极引导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走科技创新的道路,不仅能扩展工程技术人员的发展前途,而且会给地勘单位的发展和转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避免人才流失。

本文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以下简称“三队”)为例,通过分析煤田地勘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激发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进行探讨。

1 地勘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现状分析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始建于1975年,是一支集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大口径水源井地热井施工、大帷幕堵水、桩基工程、物探测井、找水找热、各类地质灾害处理及煤田地质、煤层气钻探设计研究施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勘探队伍。目前共有在职职工864人,其中,各类工程技术人员248名,具体人员职称学历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 第三勘探队工程技术人员分布 单位:(人)

三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团队主要是以地质勘查专业人员为主体,以水工环、钻探、物探、测量和钻探机械等专业人员为辅助的集体。团队技术力量可以同时满足不同规模的地质勘探与地质工程等项目的施工、科研、技术服务等,多年来,在我国的煤炭、铁矿、金矿、石膏、地热、岩土等资源勘查、地质工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地质市场的变化,地勘单位近年来存在项目不足的现象,导致工程技术人员过剩,近两年来,三队已经出现了8位技术骨干人才的流失。

1.2 问题分析

近年来,地勘单位在对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和管理中存在重应用轻创新、任务不饱满、工资待遇较低等主要问题,这也是造成骨干人员易流失的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地勘单位的事业单位属性,决定了地质找矿为其主要使命,因此,重应用无可厚非,但相对牢固的“铁饭碗”又麻痹了地勘单位及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在经济新常态下,缺乏新意的地质服务在地质市场竞争中没有了优势,自然导致任务不饱满。近年来地勘单位经济实体开工率锐减,职工面临长期放假休息的状态[3],自然影响到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从而导致骨干技术人才的流失。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流失的8名工程技术人员,均为35岁以下的技术骨干人员。流失人员的去向主要是:①考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②考入相对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③进入福利待遇更好的民营企业;④自主创业。不难看出,上述4个方向均需要能力出众、业务扎实的优秀人才。

骨干人员的流失看似是减轻了地勘单位的负担,但破坏了技术力量的合理结构,增加了人员培训成本,降低了地勘单位信誉和队伍士气,对地勘单位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为实现地勘单位的顺利转型,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管理,激发其创新积极性成为目前地勘单位的当务之急。

2 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思路

针对工程技术人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地勘单位应在立足于地质勘查主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技术优势,通过科学管理,激发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进而提升地勘单位的技术底蕴和单位转型能力。

2.1 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技术人员好比是一堆沙子,尽管颗颗晶莹剔透,但不加以规范和管理,只不过是一盘散沙而已。若填入基坑,夯实后就是良好的地基;若与水泥和水混合,就能成为水泥砂浆;若再加上石子,就是优质的混凝土。上述比喻说明了四个问题:

(1)即使工程技术力量雄厚,若不加以管理和引导,在项目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发挥工程技术

人员的技术优势;在效益下降的情况下,难免会导致人心涣散,甚至人才流失;

(2)工程技术人员如果没有地质市场、配套技术等“水泥、石子”的有效配合,难以研发出有效的科研成果;

(3)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发挥每个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4)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只有通过集体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2 坚持科研创新与地勘单位转型相结合

当前,大多数地勘单位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地勘单位“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的主要手段之一[3]。转型的具体操作没有现成的模板,笔者认为,顺应市场规律,赢得足够的地质市场份额是地勘单位成功转型的标志。在地质市场逐渐萎缩的当下,通过科技创新,夯实地勘单位的工程技术底蕴,进而形成自己的品牌或知识产权,在兄弟单位中脱颖而出,在竞争激烈的地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是当前面对地勘单位供给侧改革的有效策略。因此,与单位转型紧密结合来激发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成为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2.3 建立可行的创新管理模式

设想将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工作比喻成学生考试中的文章创作,要求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创作出指定题目、指定字数的文章,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按规定的要求完成答卷。但如果没有题目、没有要求,学生们是不会创作出文章的。上述比喻可说明和引申出如下认识:

(1)好的课题提供了科技创新的方向;

(2)科技攻关是创造性的劳动,需要人才与资金的支撑;

(3)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提高创新积极性的关键。

通过以上启示,可以建立“课题征集、课题优选、资金筹措、人才培训、科技攻关、尊重原创”的创新管理模式,让地勘单位广大工程技术力量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4 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引导和升华作用

没有科研课题,一味地去号召、鼓励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去创新,效果不一定好。要充分利用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定期召开项目分析研讨会,利用头脑风暴法[4]、有奖征集法等征集有利于地勘单位发展的科研课题。这是一道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可能会成为整个科研过程中闪光点的环节。因为,一个优秀的科研立项,本身就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是开启科学宝库的“金点子”,容易提出有利于单位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自学,按照规范、规程和标准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工程,以执行任务为主,创新为辅;工作中往往会让许多“金点子”变得熟视无睹,因此,有意识地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去寻找工作中的亮点,并加以升华,在完善既有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创造性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2.5 联合攻关、尊重原创

有了课题,就可以根据地勘单位的发展需要,优选课题,组建相应的课题攻关组。单依靠本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可能难以独立完成,需要根据情况及时引进人才或有目的的给予骨干人员进修的机会。单依靠地勘单位的财力,往往难以承受过大的科研投入,可以协助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解决后顾之忧,提高创新积极性。

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作为鼓励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形成良性市场竞争的重要法律机制,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5]。地勘单位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应始终保持坚决维护原创者权利的态度,只有维护了原创者的利益,才能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进而形成一股勇于创新的风气。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处理不好地勘单位当前面临拥有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和地勘市场项目不足的矛盾,及易导致人才流失。迫切需要将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地勘单位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起来,强化创新思维,营造创新氛围[3],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发创新管理模式。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引导作用,提炼和升华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金点子”,优选课题进行科技攻关。同时,要通过人才培训、科研经费筹措和保护原创者的知识产权等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地勘单位的创新工作,激发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1]张来明,李建伟.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要思想的科学性与理论涵义[J].经济纵横,2015 (3):1-6.

[2]齐建国,王红,彭绪庶,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 7-17.

[3]孟新华.地勘单位“十三五”规划战略视角转移方向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6):40-42.

[4]鞠强.来一场中国式头脑风暴[J].企业管理,2003(5):50-51.

[5]刁克武.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对外经贸,2012 (8):25-26.

How to Inspire the Innovation Enthusiasm of th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Staffs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A Case Study from the Third Geological Prospecting Team under Shandong Bureau of Coal Geolog

YANG Ping , TIAN Liqiang
(The Third Geological Prospecting Team under Shandong Bureau of Coal Geology, Tai’an 271000, China)

There are no enough projects in geological market, which put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in the dilemma of transition. Under this situation, the problems that th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staffs of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face include the following: priority is placed on application instead of innovation; no enough work to do; low salary and low welfare; the talent in the key position loss. On account of thi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should incorporate into efforts to achieve a shift in development through scientif i 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proceed with innovating management model, including schemes for new topic collection, topic selection, fund raising,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 i c problem tackling, and respecting origin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s a leading, ref i ning, and distillation role; as well as enhance efforts to personnel training, prot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the original creators so a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enthusiasm.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staffs; innovation; enthusiasm

F407.1;F062.1

A

1672-6995(2017)04-0071-03

2017-02-03;

2017-02-05

杨萍(1970-),女,山东省临沂市人,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经济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勘探队煤田技术人员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巨野煤田沉降监测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勘探队在行进
大戈壁之夜
那年的勘探队在行进
柴达木啊,勘探队
通柘煤田—1—2煤层的煤质变化规律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