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2017-05-11李桂荣张芳君钱尉颖白春雄潘洪帅

海南医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颈侧中央区回归方程

李桂荣,张芳君,钱尉颖,白春雄,潘洪帅

(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陕西西安710043)

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李桂荣,张芳君,钱尉颖,白春雄,潘洪帅

(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陕西西安710043)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临床纳入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4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患者的手术范围,观察颈侧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比颈侧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的一般资料,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影响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中共有73例患者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9.67%;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患者与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肿瘤直径、肿瘤数目以及包膜侵犯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肿瘤直径、肿瘤数目以及包膜侵犯是影响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针对不同类型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有效预防性清扫颈侧淋巴结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甲状腺;微小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手术范围

甲状腺微小癌(TMC)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TMC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既往临床上对TMC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方式进行,但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是否需要对颈侧淋巴结进行处理一直是临床上存在着较大争议[1]。有学者认为[2],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转移时先进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因此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是必要的。但对于早期患者,若颈侧淋巴结检测无阳性,则对侧颈淋巴结无需进行清扫。还有学者发现,少部分患者在中央区淋巴未见转移时也发生了颈侧淋巴结转移,因此认为颈侧淋巴结的清扫是保障患者术后安全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影响TMC患者颈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是否进行颈侧淋巴结清扫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4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病理诊断均符合甲状腺微小癌诊断标准[3]。其中男性49例,女性135例,年龄22~68岁,平均(48.2±5.4)岁。

1.2 方法

1.2.1 病理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其中36例患者在超声下诊断无法确定,因此在B超引导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明确诊断。患者术中均取标本送检,冰冻后病理证实,石蜡切片后进一步明确。

1.2.2 手术范围所有患者均切除原发病灶并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前B超、CT评估淋巴结,对于对侧颈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不做清扫;对侧淋巴结阳性的患者行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

1.3 观察指标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包膜侵犯以及桥本氏病史。对比有颈淋巴结转移和无颈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病理特征,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以有无颈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病理特征为自变量,以α=0.05为逐步筛选变量的标准。

2 结果

2.1 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情况所有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中共有73例出现了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9.67%。

2.2 一般资料及病理特征比较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患者与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肿瘤直径、肿瘤数目以及包膜侵犯方面比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3 影响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将上述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肿瘤直径、肿瘤数目以及包膜侵犯是影响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1 颈淋巴结转移和颈淋巴结未转移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表2 颈淋巴结转移和颈淋巴结未转移患者病理特征比较(例)

表3 影响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TMC主要以乳头状癌为主,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TMC患者被确诊,TMC检出率明显升高[4-5]。目前临床上对TMC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而TM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6]。据研究报道,中央区淋巴结是TMC患者最长转移的部位,转移率高达20%~65%[7-8]。一项数据研究显示,多数TMC患者以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为先,在通过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后可出现颈侧淋巴结转移,这时颈侧淋巴结转移率为45%~70%,但若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者颈侧淋巴结转移率大大降低,仅不足20%,而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是低于10%[9]。因此有学者提出为进一步促进患者预后的恢复,提高免疫能力,对颈侧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无需进行对侧颈淋巴结清扫[10-11]。但大部分学者认为这增加了漏诊的可能,因此主张颈侧及对侧颈淋巴结清扫。

为进一步探究颈侧淋巴结清除的重要性,本文对我院患者进行资料收集,观察颈侧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显示,所有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中共有73例患者出现了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9.67%。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患者于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肿瘤直径、肿瘤数目以及包膜侵犯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肿瘤直径、肿瘤数目以及包膜侵犯是影响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肿瘤直径:肿瘤直径是预测肿瘤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肿瘤直径越大的患者可能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越大。②肿瘤数目:目前研究显示,肿瘤数目和肿瘤的侵袭力、增殖能力等均有联系[12],肿瘤数目越多,越可能发生淋巴结转移,随之颈淋巴结转移率也就越高。③包膜侵犯:包膜侵犯是预测肿瘤侵袭能力和淋巴结转移能力的重要指标,有包膜侵犯的肿瘤相对来说颈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综上所述,影响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针对不同类型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有效预防性清扫颈侧淋巴结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1]高海楠,张贤彬,巩鹏,等.187例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41(2):86-90.

[2]Zhang L,Wei WJ,Ji QH,et al.Risk factors for neck nodal metastasis in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a study of 1066 patient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2,97(4):1250-1257.

[3]李梁忠,王可敬,赵坚强,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15,37(11):931-933,944.

[4]廖铭兴,张迪天,杨先荣,等.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颈部中央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 (26):51-53.

[5]黄旴宁,张秋元,刘艳婷.甲状腺微小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漏误诊分析[J].海南医学,2014,25(6):900-901.

[6]张伟军,王震宇,郭顺利,等.cN0甲状腺微小癌复发因素分析[J].肿瘤学杂志,2014,20(6):496-499.

[7]张海林,陈杰,黄文孝,等.乳头状甲状腺癌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舌骨肌之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4,20(4):301-304.

[8]Oda H,Miyauchi A,Ito Y,et al.Incidences of unfavorable ev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low-risk papillary micro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by active surveillance vs immediate surgery[J].Thyroid,2016,26 (1):150-155.

[9]王亮,吴长华,邹淑娟,等.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6,43(3):207-209.

[10]Lee J,Song Y,Soh EY.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s an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J].J Korean Med Sci,2014,29(1):48-52.

[11]陈邦领,钱军,李德群.甲状腺微小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350-1350,1419.

[12]治,赵群仔,屈新才,等.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的颈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3,28(1):28-30.

R736.1

B

1003—6350(2017)07—1148—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7.07.040

2016-10-08)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3JQ4013)

李桂荣。E-mail:526286281@qq.com

猜你喜欢

颈侧中央区回归方程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肿瘤特征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甲状腺髓样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采用直线回归方程预测桑瘿蚊防治适期
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与应用
线性回归方程要点导学
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走进回归分析,让回归方程不再是你高考的绊脚石
甲状腺单侧乳头状癌超声特征联合BRAF V600E基因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跳跃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