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文化策划
2017-05-11高建方
高建方
[摘要]学校管理应当追求三个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目标,即三种渐进升华的境界,这就是人治、法治、文治。本文介绍了这三种不同阶段的意义以及举例说明给学校建设带来的益处。
[关键词]学校管理 校园文化 策划
一、学校管理的“三境界”与学校文化
所谓“人治”,是一个人说了算,或者说是由一个人的能力专制的管理,注重的是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这是学校管理的一个初始的浅层次的目标境界。人治的管理主要是体现管理者个人主观意志的一种管理模式。
所谓“法治”,就是依法治校,以制度立校,主要依靠一套日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来管理学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给人一种做事的规范,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保障。
所谓“文治”,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立校”。“文化立校”,就是全体师生在学校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下,汲取文化营养,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使其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行为,成为一种追求、一种激励、一种规范,进而在潜意识下积极、主动、高效地从事工作和学习。说到底,就是学校在长期经营中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学校文化在师生言谈举止中的自然流露和自觉体现。学校办到这种程度,其管理也就进入了让人和事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师生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尽可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品位。
学校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制度文化是学校的规范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文化深层次的、隐性的东西,更是学校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
学校文化首先是正确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同时,还要把办学思想和理念转化为师生的共同追求。
二、举例说明校园文化策划艺术
(一)草堂小学的文化理念
成都市草堂小学原本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为了更好地打造家的感觉,提升学校魅力,校长蓝继红上任后明确提出了草堂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经过调查,他为草堂小学确立的目标是诗歌教育、诗意教育。确立了目标以后,就要对学校所处的地域人文文化展开相应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草堂小学已成为一所流淌诗歌、飘逸书香的学校,一所倡导活动、崇尚锻炼的学校,一所以诗歌教育为主题的品牌学校。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陈进玉、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等先后到该校视察,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为该校题词——“诗圣留佳句,草堂育新人”。
(二)行知小学的特色文化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小学,在学校的宣传牌上有陶行知先生的这样一条名言: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行知小学的老师从这里得到启示,他们敞开门办学,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建立了行知实践基地,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乡村大教育”办学模式。在行知实践基地,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农田作物、蔬菜水果;可以了解到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可以体验到粗茶淡饭、集体住宿、田间漫步、野外生存。农民向学生介绍农村生产生活情况,指导学生干农活,安排学生食宿;学生给农民讲述城市里的变化,辅导农民孩子的功课。农民成了城市学生农事辅导员,又成了城市文明的受益者。行知小学真正做好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篇大文章。
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優化学生个性人格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武侯实验中学平民教育
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地处城郊结合部,是2003年由两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新学校。2006年,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李镇西当上了校长之后,以文化建设为重点,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用更先进和更明确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读书——写作——反思”为手段,引领学校文化进一步发展,学校逐渐走上了和谐、可持续的内涵发展之路。2007年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李镇西校长如何搞好平民教育的互致信做出批示,鼓励他走乡村平民教育之路,称赞他和同事们所做的工作抓了素质教育的关键。
武侯实验中学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文化立校背景的深邃研究,文化先行理论的指导,把学校打造成了文化的圣地,学校精神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学校把平民教育、新教育、民主教育、科学质量观作为学校的理念核心。
三、反思与总结
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存在的社会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学校的办学特色在于为更多具有不同需求的个人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这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标志。
一所学校,要有自己成熟的文化底蕴。成熟的学校总会有成熟的文化,而一所具有成熟文化的学校,都会有明确的理念和精神统领学校生活的一切。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师生的每一个行为,都反映学校的文化精神。无论制度还是管理,无论教学还是德育,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论花草树木还是路边的一块石头、墙壁上的一幅照片、大厅里的一行题字,抑或是一次集会、一个活动、一个典礼,它们都会用显性的方式存在,并以隐性的方式留存。正如著名教育家程红兵所说:“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是扎根于学校组织内部,能够促使学校成为自主、自为、自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主题的能力。”所以,学校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其价值在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化式微的今天,学校应承担起文化转型的重任。而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文化的新生力量。文化发展最终也会成为一种文化记忆,伴随学生一生,最终成为学生人生修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