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因“才”施教

2017-05-11陈少珠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师语言教学方法

陈少珠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当我面对自己的学生时,特别是面对学困生与优生这两大极端人群时,我总会思考两个问题:怎样能令优生更优秀?怎样令学困生不放弃学习?针对这两个问题,课堂上我会经常布置一些思考题,引导优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对于学困生,我力求把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主要是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因“才”施教;教师语言;教学方法

每个数学老师手上的数学教材都是一样的,但面对的学生却千差万别,怎样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呢?课改下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课堂,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引导者。基于多年的教学,有几点经验供借鉴。

一、数学老师要善于“煽风点火”

“煽风点火”本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我想贬义褒用。谈到数学,就连资深的熊焰教授也曾在讲座上说数学是她人生的噩梦。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煽风点火增加数学的魅力最重要。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会把上学期的试卷拿出来与我的学生一起分析试卷中容易得分的题目,首先在视觉上剌激他们,让他们意识到学数学其实很简单。八(1)班的李同学说:“老师,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已经不学数学了,但现在,我想学点数学可以吗”?我当场就坚定地告诉他可以。在接下来的每节数学课我都会提醒他掌握一个知识点,坚持了一年,他就学会了100多个知识点。由此可见,学困生最初都是被数学吓怕的,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信心学好数学了。如果老师平时能在语言与行动上多支持他们,相信学困生也能找到学数学的动力。

二、教学小技巧

如果课堂上我们只是照本宣科,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自己也会觉得无趣无味,但如果平时备课能花多点时间去挖掘课本中的兴趣点,找到知识的突破口,相信课堂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眼球。

1.采用“小步子”法

所谓的“小步子”法就是把一难题进行分拆,做好铺垫与小结,让学生在学数学的路上走得平稳、顺畅。例如讲分式方程的应用时,很多学生,看到应用题额头直冒汗,根本不会整理题目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刚开始我以为学生最难入手的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后来我才发现原来难倒学生的第一道门槛是两个已知量的关系,当我第二次讲这个内容时我先把增加关系、倍数关系、顺水与逆水关系、增长百分率关系等等先分析清楚,分析如下:

根据题意列关系式:

(1)设工人A每小时搬运货物x吨,工人B每小时比A工人少搬运货物30吨则B每小时搬运货物 吨;

(2)设骑车速度为x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是骑车的2.5倍,汽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

(3)已知水流的速度为3km/h,设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 km/h,

则V逆= ; V顺= ;

有了这些简单的铺垫,学生很快就能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再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就算我们让学生把公式记住,可能明天或者后天他又忘了,但是如果我们能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好题目的梯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总结公式,相信他对公式的印象会更深刻,退一步来说,就算他不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最起码他会懂得把它变成两个相同的多项式相乘来运算结果:

(1) (p-1)2=(p-1)·(p-1)=p2-p-p+1=p2-2p+1

(2) (m-2)2=(m-2)·(m-2)=( )2-2·( )

-2·( )+( )=

(3)(a-b)2=

通过这样的方法,更能培养学生发展观察、归纳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比我们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效果好。

2.采用“类比”法教学

类比法是让学生体验迁移的方法。讲《分式的加减》时,无论我说多少遍还是有很多学生不会找最简公分母,例如: ,学生很难接受最简公分母为 ,后来我就先让他们回忆分数的加减,我把分数的加减中分母所有的情况都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观察,体验迁移的方法。有了那一次经历的教训,讲《二次根式的加减》时,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做 之前,先让学生完成合并同类项: ,然后再把各种二次根式的值代进x,实现从《整式的加减》顺利过渡到《二次根式的加减》,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当中字母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上完那节课后,再也没有学生问我 为什么会等于 .

3.采用“实物”教学法

即变静为动,以动促思,初中的数学知识分为两大部分:代数与几何。很多学生都会觉得代数比较容易:都是数与式,但是面对几何部分的内容,有不少的学生觉得很无奈,我的学生小李是一个非常认真、积极的学生,任何一道计算题她都能拿满分,但面对最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证明题,她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例如:这样的一道题:

矩形、菱形、正方形都具有的性质是( )

A.对角线相等

B.对角线互相平分

C.对角线互相垂直 D.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看似很简单的题目,但却把很多优生也考倒了,找到原因后,我一直在想怎样能令学生理清: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后来我就用纸剪出这四个四边形,然后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三代同堂”,很多学生都被这个词吸引了,记起来又方便又滑稽。

再如讲“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成绩好的学生还好,但成绩差的学生就算你今天让他背熟了,明天或后天他还是忘了,后来我就弄了两组绳子:(1)3cm,5cm,6cm ;(2)1cm,2cm,5cm,然后请我们班数学成绩最差的小马出来把它们拼成三角形,第一个三角形他很快就拼好了,但是第二个他拼了好多次都没拼也来,最后他用很疑惑的表情问:老师,这两根这么短,这根那么长,怎么可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听到这段话,我笑着说:我就等你说这话了,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经过这节课后,这个学生碰到这类题目很快就能拿下这3分:

下列的三条边中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3cm,4cm,5cm ;

B.2cm,3cm,6cm ;

C.5cm,7cm,7cm ;

D.6cm,8cm,10cm ;

对于几何课,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入手,这样的课堂实施起来轻松不少,其实不单单是课堂上采用实物图形,平时考试与做练习,我们也可以多鼓励学生遇到这类题目时充分利用手中的材料做出需要的几何图形,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

如图,将一个长为10cm,宽为8cm的矩形纸片对折两次后,沿所得矩形两邻边中点的连线(虚线)剪下,再打开,得到的菱形面积为( )

A.10cm2 B.20cm2

C.40cm2 D.80cm2

也许只有空间想象能力特别好的学生才能够准确无误的算出答案,若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能快速的剪一个模型,相信他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使用的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几何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生活常识,让学生自己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结语

教科书只是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运用和发挥,另外教学也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我们若能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合理、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与整理,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参考文献:

[1]侯坤明.数学主体性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3)

[2]李燕清,張红霞,任莎莎.基于数学学习风格的因材施教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08).

[3]张恩昊.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新课程(教师),2009, (11) .

猜你喜欢

教师语言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浅谈语文课堂中教师语言的艺术
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语言技巧微探
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运用
借助语言促进交流,通过话语引导互动
浅谈信息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