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错例分析与资源化利用摭淡
2017-05-11何琼瑛
何琼瑛
学生作业中的错例是普遍存在的,仔细分析错例产生的原因却发现其中存在差异。从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错例是我们教师始料未及的,有些想法甚至很“天真”。因此,教师遇到作业中的错误,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粗心”“没看清题目”等,而要与学生沟通,架设让学生走出错误思维的阶梯。
一、错例归类整理及成因分析
错例分析应基于学生的基础与现状、学习心理和非智力因素三方面展开,链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材编排合理性。错例分析也应从根本上寻找错例产生的缘由,挖掘错例中蕴涵的教学价值,为教师教学提供建议,以减少学生错例的发生概率。我们在实践中总结、提炼了八大错例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案例选自人教版教材及配套练习)。
1.知识性错误——对照矫正
在六年级下学期学习完“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学生对于正反比例的判断存在很大的困难,尤其若题目涉及圆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则更难于区分。
如: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 );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六年级备课组通过学生错例分析后一致认为:学生存在此类知识性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初涉正反比例,对于抽象的无数据支撑的图形类判断缺乏有效的解答策略。提出增加一课时专项训练、对照矫正的教学建议,设计以下主要教学环节:
(1)讨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成( )比例,说明理由。
(2)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可以利用假设法,列表解答,观察两个对应量的商或积是否一定。
(3)讨论:圆的( )和它的( ),( )比例,说明理由。
(4)引导归纳有关圆的正反比例关系。
(5)独立研究:__(图形)的__和__,( )比例。
2.方法性错误——重点矫正
二年级下册教科书43页有这么一道练习题。
一教师统计了授课班级,并结合年级其他班的答题情况,反映有大部分学生无法正确理解中“分别”一词。认为题目的要求就是“画出将图形先向上平移3格,再向左平移8格后得到的图形”。该教师认为:学生是混淆了“先A再B”与“分别A,B”两种题型,产生混淆的原因是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发展不完善。提出了以下矫正建议:
(1)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增加两种题型的对比,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教学时设计提问:什么是“分别”?把“分别”一词去掉该怎么说?
(3)类似“分别”、“各”等字词,往往“隐蔽”在语句中,要善于发现、更要善于去掉。
3.习惯性错误——变式矫正
一年级上册“10以内加减法”单元,配套《课堂作业本》第36页第4题。
一教师统计发现本题错误率高达83%,认为学生受“熟题”的干扰而发生“习惯性错误”。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听老师讲、做练习等形式,积累了一定量的“经验题”,学生一旦遇到类似问题,便不假思索,以偏概全地分析问题,按原来形成的思路解答和得出答案。该教师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变式矫正,防止负迁移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2 -3 -1 +6
8→口→口→口→口
8-2=口-3=口+1=口+6=口
(2)巧用比喻,杜绝负迁移
师生共同为题目起名字,把第1题命名为“算式接龙”,把第2题命名为“算式天平”。
4.普遍性错误——集中矫正
一年级第2册配套《课堂作业本》第18页上有一道题:
画一画,数一数。墙上缺了()块砖。
图形本来是很直观的,但利用它的直观特点解题时,要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就不是简单能画出来的。教师提出教学建议:
(1)解答方法:截取的长度相等,每层砖头数目均为7块;每层缺少的砖块=7一已知的砖块;计算得出每层缺少的砖头数,总共缺少的块数。
(2)根据计算得数画出直观图,重点研究画的规律。
(3)几何直观,通过画图的方式来理解;逻辑思考,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理解。
5.结构性错误——完善认知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方程单元后,遇到诸如未知数是减数、除数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答就比较麻烦。教科书为了避免这个“麻烦”,从教材上删除了此类方程,但在方程的实际应用中,是无法避免的,如用方程解答:
一堆煤炭0.8吨,用了两天后,还剩下0.5吨。平均每天用多少吨?(0.8-2x=0.5)
学生对于两种解法有各自的想法:
解法一:0.8-2x=0.5
0.8-2x+0.8=0.5+0.8(两边同时加上0.8,就把左边的0.8去掉了)
2x=1.3
2x÷2=1.3÷2
x=0.65
解法二:0.8-2x=0.5
2x=0.8-0.5(一共0.8吨,最后剩下0.5吨,所以两天是用0.3吨)
2x=0.3
2x÷2=0.3÷2
x=0.15
教师在诊断分析学生的想法后,提出以下观点:
(1)如果避免未知数是减数、除数的方程,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完整的。
(2)学生的解法二给教学这类方程提供了思路,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可以与情境结合,方程何尝不可,先结合情境研究解法,再总结解法、举一反三。
(3)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才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6.意料错误——设计矫正
六年级下册配套《作业本》第42页有这样一题:为庆祝元旦,三(1)班同学做小紅旗(如图)。现在有一张长1.4米,宽0.9米的长方形卡纸,最多可以做这样的小红旗多少面?
学生可能有两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1.4米=14分米,0.9米=9分米
(14×9)÷(2×2÷2)=63(面)
方法:1.4米=14分米,0.9米=9分米
14÷2=7(面)9÷2=4(面)7×4×2=56(面)
教师在访谈后发现: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图形分割问题的解答方法,能说清楚其中的缘由,能将等腰直角三角形转化成正方形再解答。但,正确答案是60面(如下图),此类错例的产生是教师预料之中的,标准答案的解法需要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而六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这个基础,本题出题不当。
重新定位本题的功能后,六年级备课组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本题改为思维拓展,不要求人人掌握,标准答案可供学生参考。
(2)組织学生讨论两种方法,各自称述理由,重点掌握。
(3)提示换角度思考: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也能拼成正方形,了解画法。
(4)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
二、错例资源化利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这些错例资源的重要作用与对现实教学的重大指导意义,如果只是将其收集、整理,那么对错例的利用是不充分的。如何将这些分门别类,具有年级特点的错例资源化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探索:
1.错例资源的传承制
教师记载的错例绝不能用完就扔,可成为档案资料。新学年任教教师传承上届教师记录《错例记载本》,作为二度备课的主要参考资料,在备课过程中继承、分析记载的错例。这样的传承方式首先能使教师的二度备课更有方向性。学生在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起点在哪里……这些思考都能从上届教师的记载与分析中得到一定的科学回答,同时也避免了重复、低效劳动,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继续深入地看待错例,进行补充,使得我们的错例资源更加完整。
2.错例资源的网络化
随着网络的不断进步,网络资源共享错例成为了可能。教研组可将教师撰写的错例分析进行整理,统一上传学校网站FTP和教研组文件,进行网络的共享与合作,让错例资源在分享中被反思、被质疑、被充实,从而使之更合理。
3.练习题库建设
我们建立了人教版全十二册练习题库。题库的建设基于对错例研究的成果,基于教师对学生的起点进行科学定位,基于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有效把握,将练习有层次、有实效地排布。教师执教时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学生、家长也可以利用班级QQ群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进预习、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