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在《阿勒泰的角落》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2017-05-11谢雨彤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文学翻译

谢雨彤

摘要:《阿勒泰的角落》是介绍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众日常生活的散文集。结合该书的翻译实践,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语篇对等和风格对等四个方面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指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有利于提高译文质量,便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文学翻译;《阿勒泰的角落》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4011803

《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介绍新疆风土人情的散文集结册,作者以清新淳朴的文字将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众的日常生活刻画得惟妙惟肖,该小说被誉为是关于新疆的最美丽的文字,是现代版《呼兰河传》;而《阿勒泰的角落》的英译本成为热爱新疆文化、向往阿勒泰的外国读者和游客深入了解阿勒泰的必备向导,能让英语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阿勒泰以及新疆。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语言习惯的差异,《阿勒泰的角落》在翻译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本文试图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解决翻译困难,提高翻译质量,而具体的应用策略必将给文学作品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1“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奈达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也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有“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之称。其理论核心乃“功能对等”,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该理论称之为“形式对等”,要求翻译中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在形式上要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到了60年代末期,奈达在他与查尔斯·泰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将这一理论称为“功能对等”[1]。奈达指出,功能对等是语言与文化的对等,需要翻译者在语言和文化之间寻求对等语,并给予恰当的语言表达结构,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2]。简而言之,功能对等并不是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形式上的对等,而是两者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3]。这就意味着,译者翻译时不能单纯而刻板地追求文字表面形式的对等,而应达到两种语言功能上的对等,让原文读者读原文时和译文读者读译文时有大致相同的心理反应。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功能对等有四层意思,分别是词汇、句法、篇章和风格的对等。在这四个层面的内涵中,意义比形式更为重要。唯有如此,翻譯活动才不会掩藏原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会阻碍信息的传递,而造成读者理解有失偏颇。因此,在《阿勒泰的角落》的翻译实践中,按照奈达的翻译理论,译者准确、恰当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让读者在读译文与原文时能够产生“相似反应”[4]。

2“功能对等”理论在《阿勒泰的角落》翻译中的适用性文学翻译是以另一种语言形式再现原作的内容。一个优秀的译者,不会去追求译本与原本乃至其他译本之间在形式、表层结构和文词句法方面的相同,而是去追求内容、思想感情和境界气象方面的相似。同样,文学翻译的首要目标是语义对等,即再现原作内容;其次是风格对等,即充分传递原作的审美效果和文学美感,也就是奈达所说的读者反应。从这一层面来说,毋庸置疑,“功能对等”理论是适合文学翻译的。

《阿勒泰的角落》属于文学类翻译文本,即文学文本。文学文本语言极富表现力,且极具美感。考虑到其自身文体的特征,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同时还要译出原作所传达的情感和韵味,译文语言应生动、形象、抒情,兼具象征性、韵律感等,能给读者以启迪、陶冶和美感。译者需要在翻译实践中用最恰当、自然的对等语,重现原语的信息。

3功能对等理论在《阿勒泰的角落》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策略3.1词汇对等

3.1.1完全对等

所谓完全对等,是指两个对等词(用不同语言来表达同一事物的词)词义完全相同,一般是一些专用名、技术词汇等[5]。尽管在两种语言之间,没有哪两个词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但语言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意义。

例1:喀吾图的乡政府是村子西边树林里的一排红屋顶小房子。

译文:The building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of Kawutu was a row of little houses with red roof in the western woods of the village.

在上述例句中,“乡政府”属于专有名词,在英语中都有完全对应的词,所以就运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直接译为“township government”。

3.1.2部分对等

所谓部分对等,是指源语词汇和目的语词汇两个词在其所在的语言中各有许多不同含义,其中只有一个或几个词义对等。

例2:最后,把我妈上身穿的毛衣扯扯直,一下子就严严实实遮住了门襟拧着的部分……从那以后,她做的裤子门襟就更加心安理得地拧着了。总有一天这女人会砸了我们娘儿俩的饭碗。

译文:Finally, my mothers sweater was pulled straight to cover the twisted front fly right away...She had been more at ease and justified with twisting the front fly while making trousers ever since. Oh, shell screw up our jobs someday.

“砸”的意思是“用重物撞击或重物落在物体上”,一般与“pound”对应,然而,在例2中“砸”的意思为“毁了我们的生意”,不能与“pound”对应,因此,译者通过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screw up our jobs”。此外,在句子“杯子砸了”和“事儿办砸了”中也有“砸”这个字,根据其在句子中的含义,分别将这两句意译为“The cup is smashed”和“The matter is fouled up”。

3.1.3多元对等

所谓多元对等,也就是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有多个不同意义的词与之相对应。比如,汉语中的“羊”可以译为英语中的“sheep”“goat”“ram”“ewe”“lamb”。

例3:孩子拉扯着他母亲的外衣。

译文:The child was pulling his mothers coat.

例4:她自己把孩子拉扯大的。

译文:She raised the children by herself.

例5:干吗每次都把我拉扯进去?

译文:Why involve me every time?

同样是“拉扯”一词,在英语里面却有多个意义的对应词。例3中“拉扯”意为“拉”,所以译为“pull”;例4中“拉扯”意为“抚养”,所以译为“raise”;例5中“拉扯”意为“牵扯、牵涉”,故译为“involve”。因此,针对多元对等词汇,翻译时不可一味地直译,要根据具体语意来意译,方可达到词汇层面的功能对等。

3.1.4零对等

所谓零对等,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语言在另一种语言里面缺乏对等词或者是没有对等词,属于词汇空缺。根据兹古斯塔,零对等又可以分为:文化局限词的零对等、指称功能词的零对等和定名空白[6]。

例6:她是家里的老大,有一大群如花似玉的妹妹们(其中有两对双胞胎),每次来看姐姐的时候,就会叽叽喳喳、新新鲜鲜地挤进来一屋子,一直排到门口,站不下的就趴在外面的窗子上,脸紧贴着玻璃往里看。

译文:As the eldest child of her family, she has a bunch of beautiful sisters (of which there are two sets of twins). Each time they visited their eldest sister, they would squeeze in the room, chatting and twittering, lining up to the steps of the door.And those who couldnt find a place in the room just peeked inside with their cheeks against the window glasses that they leaned on.

漢语里面“老大”的“老”在此属于虚化了的前缀,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属于指称功能词的零对等。译者通过意译归化,将其翻译为“the eldest child”。

3.2句法对等

为了达到句法层面的功能对等,译者在翻译时,主要运用了语态转换和句法结构重组等翻译方法。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对原文进行分析、转换和整合重组是非常有必要的。奈达认为:“某些时候对原文形式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重组,不仅合理,甚至是极为可取的。”[7]

例7:当地的孩子们小的时候都很白,很精致,目光和小嗓门水汪汪的,头发细柔明亮。可是稍微长大一些后,就很快粗糙了,轮廓模糊,眉眼黯淡。

译文:The local children had very bright and delicate faces with liquid eyes and voices as well as soft and bright hair when they were young. However, as they grow, their skin soon got rough, profile of the face hazy and eyes dim.

汉语重意合,以神统形,没有明显的衔接手段,其语义间的连贯为“隐形连贯”[8]。而英语重形合,句子中运用了明显的衔接手段,如各种连词、介词、关系代词等。同时,汉语多短句,而英语多长句。因此,在英译时,用“and”“with”“as well as”“when”“however”等把原文合并或连接成长句,以达到句法层面的功能对等。

3.3语篇对等

在语篇分析时,我们不能只单纯分析语言本身,而应该根据特定的语境来分析,因为语言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意义。语篇对等可分为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三个方面。其中,上下文语境是基础,通过分析上下文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单词在原文中的确切含义,然后,可以通过翻译转换来确定语义。

例8: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

译文:Before spring migration, having just left the desolate winter pastures, the nomads did not have cash in hand. Their supplies were urgently needed. And whats more, the sheep were weak and thin. Hence they had to get into debt to make a living. The time when the sheep marched towards the south, they were plump and sturdy. Perfect opportunities for us to collect debts were created when they were passing by the Kawutu areas.

根据上下文语境,这段话是在说牧民生活,因此,“大家”一词指的是“牧民们”,所以不可译文“people”,而应意译为“nomads”。同样,“大部队”也不可理解为“troops; armed forces”,根据“上山之前”“羊群南下”,可以看出原文是在说牧民们和羊群的迁移,因此,运用意译的方法,将“大部队”一词用“they”来指代,以达到语篇上的功能对等。

3.4风格对等

风格对等,又名“文体对等”,意思是不論什么样的原文,在翻译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体现着原作的体裁以及作者的文风,若是没有把握住原作的风格,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原文,更不可能做到风格对等。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作的“内容”,还要尽可能地去表现原作的“风格”。风格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原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修辞,如果译文不能传达这些修辞,也就无法体现原作的风格。然而,由于中西语言文化差异,要想完全移植形式也是很难的,译文或多或少就要有所变通,但还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尽可能多地再现原作的风格。

例9:都说兔子胆小,可我所知道的是,兔子其实是勇敢的,它的死亡里没有惊恐的内容。无论是沦陷,是被困,还是逃生,或者饥饿、绝境,直到弥留之际,它始终那么平静淡漠。面对生存命运的改变,它会发抖,会挣扎,但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不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兔子所知道的又是些什么呢?万物都在我们的想法之外存在着,沟通似乎绝无可能。怪不得外婆会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

译文:The hare was supposed to be timid, but as far as I knew, the hare was actually brave and fearless of death. It always remained calm and peaceful until its final days, be it captured, trapped, escaping, starving, or despairing. It might tremble and struggle in the face of the changes in its fate, not because of fear, but because it didnt understand what was happening. However, what on earth did the hare know? Everything exists within its rules, thus it seems impossible to communicate. No wonder my grandmother would say like this, “Hare, hare, how pitiful you are to be alone...”

原文中,作者使用了“胆小”“勇敢”“沦陷”“被困”“逃生”“饥饿”“惊恐”“弥留之际”“平静淡漠”“发抖”“害怕”“不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来描写兔子,而这一切都赋予了拟人化的特色。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这样不仅生动、形象,把兔子赋予了人的情感、动作,使其变的活灵活现,而且更重要的是还突出了这一家人对兔子的喜爱、同情之情。“弥留之际”中“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该词是指病重将要死亡的时候,译者将其译为“its final days”。这里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译为“Hare, hare, how pitiful you are to be alone...”这样,就可以将汉语中修辞方法塑造的优美意境融入译入语,这不仅不会影响读者理解,而且还传达了原文的内容,同时也兼顾了形式。

4结束语

本文结合《阿勒泰的角落》的翻译实践,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完全对等的翻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大致对等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基于对等理论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将原作的风格和文化特征呈现在读者面前,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Nida E.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 E.J. Brill, 1964:159.

[2]Nida E.A. & Taber, 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66.

[3]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66.

[4]Nida E.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63.

[5]孙东菱,景志华.小议词汇翻译层面的形式对等[J].大众文艺,2011(24):188.

[6]李德俊.完全对等、零对等的考察与汉英双语词典研编——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J].辞书研究,2009(2):55—66.

[7]何刚强.笔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1.

[8]王克友.翻译中的语体风格、修辞意图与文本连贯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57—61.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文学翻译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合同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对策
翻译诗学操纵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