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的体验性看庞德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2017-05-11许静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庞德

许静

摘要:首先介绍依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提出的语言的体验性,指出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语音到语篇都具有体验性。人们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将这种对现实的认知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庞德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创造性叛逆,也就是说,译者通过各种手段对原诗进行了再创造,让西方人能够更好地依据自身对环境的认知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含义和意境。

关键词:语言的体验性;庞德;诗歌翻译;创造性叛逆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4011503

认知语言学不同于生成语言学,它认为语言系统与人类的其他认知系统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因此它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来研究人的认知。Lakoff指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 它不同于经验主义(empiricism),如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理性主义(rationalism),如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形成了自身的认知体验观。根据整个人类经验,而不是某个个人的经验,人们经过互动和加工认知周围环境,进而用语言把这种认知表述出来,形成了“现实—认知—语言”的认知模式。而这种认知的过程与人类的其他感知系统相互交织,较为复杂[1]。基于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王寅首先讨论了语言的体验性[2]。

根据语言的体验性,国内学者做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例如于建平用语言体验观分析汉英翻译的认知能力,增加学生的英语体验经历,培养翻译认知能力[3];有的研究把语言体验观与教学结合起来,提出语言体验观对教学的指导意义[4];部分研究将语言体验性运用到词汇层面的讨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庞德的汉译英诗歌翻译为实例,从语言的体验性来分析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一、语言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为体验哲学,它以人类的经验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和认知的关系。体验哲学有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其中体验性是最主要的内容。Lakoff & Johnson指出“概念是人类通过身体、大脑和对外部环境的体验形成的”,也就是说,想要理解某个概念,人们必须能够把它与自身的经验建构起来。这也可以推出心智的体验性,即: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心智思想不是简单的对外界事物的镜像,而是由我们身体经验形成[5]。认知语言学所提出的语言不是自主可以很好地理解认知的无意识性,也就是说,在我们生成语言时,大脑内进行了复杂的认知运作程序和信息加工过程,但是我们对这种程序和过程在无意识下进行,几乎感觉不到。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人类的思维方式。Lakoff & Jo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基于身体经验人们通过隐喻来认知抽象事物,通过从原始域到目的域的影射,推理也有了隐喻性。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王寅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语言具有体验性”这一观点,指出语言在语音层面、词汇层面、词法层面、句法层面、语篇层面都有体验性。在语音层面,认知音系学提出,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来源于现实生活;词汇层面的体验性表现在,人们通过范畴化将某一现实活动进行概念化,并形成一定的意义用某个词汇表达出来;词法,例如:名词数、性、格,动词的时态体态等也是基于现实生活体验而来的;句法的体验性,根据身体经验,形成一些句法构式,而这些构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含义。Talmy认为,人们在各种身体经验,如“力量—动态型”,建立起抽象的意象图式, 然后在其基础上形成了基本句法结构。Lakoff根据“形式空间化假设”提出语言中的基本表达方法是基于六种动觉意象图式之上的: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图式、其他图式(上下、前后、线性等)。Langacker基于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分析了英语基本句型的成因。语言是在人们通过自身对客观世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一思想也适用于语篇分析,也就是说语篇也是通过这一基本程序形成的。王寅用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ICM)、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Point,CRP)、当前语篇空间模式(Current Discourse Space,CDS)、原型范畴理论来解释语篇连贯现象,还可运用突显、概念隐喻和象似性原则等从心智上来分析语篇的连贯性,并总结为一句话:只要心中有连贯,语篇表达才是连贯的。

二、庞德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忠实性”是翻译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然而在进行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时,想做到从源语到目标语的灵活转换和透彻理解,译者需要增添、删减甚至改变一些内容,这就出现了不忠實于原文的情况。法国文论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在其著作《文学社会学》中提出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这一概念,指出翻译具有创造性,原语和目标语有着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特点,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可能会给文本一个崭新的面貌,让读者能够与作品共鸣,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创造性叛逆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如,有意误译、转译、拼译、方言译、改编、节译、编译等[6],译者通过各种手段对原文进行改造。

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诗歌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悟性,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传递信息的文学体裁,本身体现了意美、形美、音美,读后带给人一种强烈的画面冲击。庞德的诗歌属于意象派,与中国的诗歌创作不谋而合,同时他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也可以说不仅是他自身创作的一部分,也为诗歌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翻译的时候他十分重视意象,将原诗在词汇、结构、句式、思维等层面进行了大胆的改动,他的《神州集》(Cathay)成为西方诗坛上影响最大的中国诗歌英译集。

本文选取有名的诗篇《关雎》及庞德的英译版本,学习体会这种创造性叛逆如何在诗歌中体现,并通过语言的认知体验观来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如何体现创造性叛逆。

三、从认知语言观看庞德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关雎》,《诗经》第一篇,可见其代表性, 该诗原文如下: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我们来欣赏一下庞德对该诗的翻译。

Hid! Hid!

“Hid”, “Hid” the fishhawk saith,

by isle in Ho the fishhawk saith:

“Dark and clear,

Dark and clear,

So shall be the princes fere.”

Clear as the stream is her modesty;

As neath dark boughs her secrecy,

reed against reed

tall on slight

as the stream moves left and right,

dark and clear,

dark and clear.

To seek and not find

as a dream in his mind,

think how her robe should be,

distantly, to toss and turn

to toss and turn.

High reed caught in tsai grass

so deep her secrecy;

lute sound in lute sound is caught,

touching, passing, left and right.

Bang the gong of her delight.

—by Ezra Pound

1語音层面的创造性叛逆体现的认知体验观

前文提到,在语音层面,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认为,音位不是自主的,它与语言的其他方面如词汇、语义、语用、句法等各方面相互影响,同时与人们的其他体验感知相互结合产生。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来源于现实生活。在中英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人们对音位和语音的体验感知不尽相同。在诗歌创作中,除了强调押韵,还有择韵,也就是说,在汉语诗歌里,作者会根据思想内容和说唱要求,利用音色上的不同特点来表现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感情色彩。就像我们表达高亢的情绪会用响亮发音的汉字,例如:“江、阳;中、东”等声音响亮,用以表达豪情壮志;而“美、泪;怀、来”等体现出柔和,可以描写细腻的感情。在《关雎》原文中,根据上古音韵“鸠、洲、逑”,“求、流”,“采、友”分别属于幽部,幽部,之部[7],都表达了温柔、细腻、欢快的感情。英语中的押韵与汉语不同,但是作为表音的文字,英语也可以通过语音来象征现实中的意义,在英语译文中,庞德首先运用含有短元音的单词“hid”表达出鸟儿欢快的叫声,烘托出整个诗歌欢快的氛围。运用了大量的双元音,使读者欲速不能,体会出原文中创作的饱满情绪,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心上人持久温柔的喜爱。庞德并没有按照原文字字句句翻译,而是依据英语的语音特点,通过对原诗歌的领悟和再创造,让西方读者能够通过语言还原对其所表达含义的真实体验,进而达到共鸣。

2词汇层面的创造性叛逆体现的认知体验观

词汇层面的体验性表现在,人们通过隐喻、范畴化等将某一现实活动进行概念化,并形成一定的意义用某个词汇表达出来。原诗题目《关雎》本应是“关关叫的雎鸠”,翻译的时候按照忠实性,应用英语中的鸟叫声,例如“Cooing,wooing”,而庞德则没有用直译的方法,而是用了一个“hid”来表示,让读者先体会到儿女私情的羞涩,躲躲藏藏、扭扭捏捏,而且这个单词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了鸟叫声。在翻译“窈窕淑女”一词时,庞德仅选取了窈窕淑女的两个特征,“dark and clear”(宁静、端庄、纯洁)来描述,让读者能够根据自身的体验来理解原文的“窈窕淑女”比直接翻译为“beautiful and elegant lady”更形象,而且让人通过形容词直接感受这种女性的魅力。庞德让西方读者了解到“lady”一词在他们的认知体验中所形成的含义,与东方对女性的认知理解不同,通过创造,更凸显东方女性的魅力。在翻译“君子”一词时,庞德将它翻译成“prince”,而没有直接译成“a good man”,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误译,而是西方人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更好地理解诗中“君子”一词,该诗歌中的君子在当时应该是达官贵族,而在西方,“王子”具有正直、除恶扬善、帅气等含义,比直接翻译成“a good man”更为形象贴切。

3语篇层面的创造性叛逆体现的认知体验观

在该诗的语篇层面上,原诗首先描写处于河州之上的雎鸠和荇菜,雌雄雎鸠之间的追赶和荇菜左右摇摆不定,引申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和追求。中国人对待爱情自古充满含蓄,用鸟儿的你追我赶反映出爱情追逐过程中的羞涩和躲闪;通过随波摆动的荇菜让人感受到女子思绪的漂泊不定,而且荇菜让人体会到女子的窈窕身材。而西方思想相对开放一些,在翻译这首爱情诗歌时,庞德对整个语篇进行了调整,他省略了部分语句,但又完整地呈现出整个意境,在表达辗转反侧时,庞德增加了“robe”(长袍)一词,使这种追求更加直白,让西方读者也能更好地通过自身的经验相似性,体会出该女子不仅是温柔含蓄,更是身材姣好,让其追求者辗转难眠。这种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正是反映了不同语言持有者的不同的认知体验观。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语言认知体验观的学习,用该理论来探讨庞德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指出这种创造性叛逆的语言学依据,进一步证明了语言的体验性。人们经过互动和加工认知周围环境,进而用语言把这种认知表述出来,形成了“现实—认知—语言”的认知模式。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想要更好地让读者体会原诗的含义和意境,就要根据目标语,加入与目标语所对应的现实具有相似性的成分,来更好地认知原诗。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2):82—89.

[2]王寅.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J].中国外语,2006(5):22—27.

[3]于建平.从语言体验观分析汉英翻译的认知能力[J].中国翻译,2006(6):34—37.

[4]王寅.语言体验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十八论语言的体验性[J].中国外语,2006(6):63—68.

[5]Lakoff, G &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 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6]董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46—49.

[7]罗英侠.《关雎》的语音和词语修辞艺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100—102.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language embodiment based on the Embodied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Language embodiment believes that language is embodied from the level of phonetics to the discourse. Through the cognition of the real world, people use language to describe this cognition. The translation of Pounds poetry reflects creative treason. That is to say, the translator employs all kinds of devices to recreate the original poem, so that the Westerners can better grab the meaning and conception of the poem by their cognition of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language embodiment; Pound; poetry translation; creative treason

(責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庞德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庞德子
《面对伏拉庞德修道院酒神壁画的沉思》作品分析
从学术史探索中走近学术庞德——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