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017-05-11马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

马洁

摘要:实践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实践教学方案单一化、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缺乏有效互动、社会实践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模糊等问题,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不清晰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因此,从明确实践教学的内涵入手,完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探索和挖掘更为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与反哺课堂教学,切实有效地提升“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课内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40040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为教学内容和主旨的课程”[1]。“原理”课程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要化解抽象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难度,就必须把握住“实践性”,也“只有联系实际,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2]。为了更好地诠释和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其活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原理”课程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把握“原理”的实践性,合理并灵活地运用实践教学方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其并未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看,受课程内容的制约,课堂教学始终是其传统而主导的教学方式;受其课程特点的制约,实践教学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应突出以学生为主导的原则。在此原则下,所有的实践活动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就实践教学的时间、空间而言,可根据条件选择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亦可根据大学生实际,进行有效搭配。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界定为:以学生为主导者、教师为指导者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社会实践活动、微视频制作、小品表演、专题演讲、主题讨论、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方式,从教学空间上分为校内课内实践、校内课外实践、校外课外实践三种类型,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和展现该课程的生命力。

二、“原理”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是作为独立的两个教学环节存在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互补。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方法的选择单一、运用模糊,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致使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教育都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的手段单一

從“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来看,大多数高校采取了课外实践的方式,校内或校外由学生自己选择,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在社会实践手册中,教师根据实践及论文完成质量评定等级。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受财力、物力、人力、安全等因素的影响,集中的校外实践活动组织难度较大、次数较少,即使组织学生校外参观,大部分也是流于形式无所感触。而分散的实践教学操作性强,但受师生比的影响无法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加上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在论文的写作中敷衍了事,且抄袭现象越发严重。

(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从“原理”课教学方式来看,实践教学则是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独立设置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按照实践选题进行实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实践手册。实践教学在课外,针对其过程的监管与指导基本在课外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对实践成果的展示与教师对学生实践成果的反馈环节,势必会影响整个实践教学的完整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中占主导地位,且在教学中确实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难免会出现“满堂灌”“堂堂灌”“一言堂”的局面。一般院校都以每周3节/1次的节奏进行教学安排,三节课的时间里大量的抽象理论的讲解,容易引起学生的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在教学中实际呈现出“相互分离、各自为政、互不干涉”[3]的状态。此外,在“原理”课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重课内理论讲授,轻课内(外)实践的问题。

(三)社会实践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模糊

在高校中,社会实践一般是指由团委、学生处等机构组织学生进行的团委、学生会活动,如暑期社会调研、志愿者活动、参观访问。在“原理”课的实践教学中,也存在着社会实践的环节,学生针对所选主题,在校内外进行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参观访问,撰写调查报告。两者在过程中的相似部分使学生产生了替代感或重复感,进而影响了课外实践教学完成的质量。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厘清实践教学的内涵,即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实践教学、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等基本概念的界定不清及关系的混乱。

三、提升“原理”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拓宽实践教学内涵,规范实践教学制度

1明确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制度

准确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并充分诠释实践教学的限度是解决实践教学现实问题的重要依据。根据笔者所明确的实践教学的内涵,在“原理”课的实践教学方案中明确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界限,确定明晰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机制。具体表现在:改变原有单一地以课外实践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以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或者论文作为唯一依据的考核机制,将实践教学划分为课外实践与课内实践两个独立的部分,课外实践可以根据各高校具体的情况确定是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存在,而课内实践则明确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有机地与课内理论教学相结合。因此,要在课内专门设置实践课时,并用明确的制度加以规范,且课内实践的实施与考核要在课内进行和完成,并将学生参与课内实践学习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中的重要部分计入期末的总评成绩中。

2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实施中的有机统一

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实施,理论上来说是独立的两个实践教学方式,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两者是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首先,在“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正确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生活学习中的“智慧”。其次,在“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片面地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绝对对立起来。课外实践时间灵活,无论是自发还是有组织、零散还是集体、校内还是校外,其课外实践的过程都是感性的,可视之为素材融入在课内实践之中;而课内实践因受其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将课内实践中有价值的主题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去展开。

(二)丰富实践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依据“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丰富和发展、选择和制定既能够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性,又能够展现其实践性的实践教学方法或者手段。

1经典著作研读

“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能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4]教师在研读中选出有代表性、可以震撼学生心灵的经典片段推荐给学生研读,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撰写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进行展示,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与讨论。读原著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好的方式,学生与教师在经典著作研读、讨论中也实现了教学相长。

2情景剧表演

情景剧的设计与构建,充分体现并实现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主导地位。选取现实社会中的突出问题或者热点事件中结合原理相关内容,通过明确主题、设计构建、创设情境、自主实践、成果展示、作品反馈等阶段开展此项实践教学。例如,在阐述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可以以相声的形式展现一个家庭几代人对于就业观念的变迁,也可以选择以小品的形式展现一个家庭几代人择偶观的变迁。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自编、自演、自导甚至自拍,以情景剧或者DV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不仅“适应了青年人活泼好动的特征,因而也极易激发大学生求新求异的积极性,容易触发他们进行理性思维的兴奋点,从而促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5]

3课堂辩论赛

课堂辩论赛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按照教材顺序完整地、体统地传授知识的模式,在辩论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在充分梳理教材的基础上,选出在社会中广受关注的、有争议的、适合辩论赛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班中进行动员、组织、开展、点评。例如,针对“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的观点或者科学技术利弊之辩为例展开课堂辩论赛。此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

值得注意的是,总体上,在课内实践知识点的选择上应倾向于学生通过学习较熟悉、素材较多、难易程度较为适中的内容,在组织学生完成实践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务必把握学生主导地位不动摇,把握总结、点评在教学活动完整性中的重要地位。“只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与单纯的理论教学相比,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注入一定能激活思政课的活力,当然可能有程度之别,也需要经验和时间的磨砺。”[6]

(三)因“才”施教,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原理”课的教学中也不例外。因“才”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在开学第一周,通过网络问卷等形式对授课班级学生能力与需求进行调研,以此为依据,筛选出适合该教学班的实践教学方案,能够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确定该课堂的教案。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可操作性以及最大覆盖面为原则,但要绝对避免“多而浅”,而要尽量做到“少而精”。在一个学期中选择完成3—4个方案为宜。在学期初确定小组和人员安排、将3—4個方案分散在每一个知识体系中,合理安排其间隔的周期与课时。

总之,在“原理”课程的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实施方案、保障机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既要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准确性与时代性,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又要正确认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处理好理论课时与课内实践课时的比例,实现“用新的实践经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感,让青年学生从现实生活和发展的角度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1]。

四、结束语

客观地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还存在着诸多充满现实性的困难。就教师而言,首先,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课业压力和科研压力,实践教学期间的指导会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复杂的考核方式也会加大期末的工作量;其次,每个教学班的授课规模也在100—150人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就学生而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普遍不高,能不能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与其他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关系也值得商榷。尽管存在着诸多现实的困难,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上所做的努力可以带来课堂状态的改变,带给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改变,带给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程建设的新境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6—22.

[2]靳辉明.关于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8):14—18.

[3]张艳.论思想政治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92—95.

[4]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1).

[5]刘淑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95—96.

[6]王洪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内实践及其操作程序初探——以“马恩原著读书小组”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78—81.

Abstract: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practical teaching scheme, lack of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lassroom teaching, and blurred boundary between social practic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he unclear defini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connotation is the root cause of such problems.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xplore and excavate more effectiv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so that it can better blend in and nurture classroom teaching, thu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the course.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practical teaching; inclass practice

(責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